曾有一位李姓家長寫來一封信。信是這樣寫的:
自從8年前兒子落地后,我生怕孩子染上獨生子女慣有的毛病——自私、待人缺乏寬容,因此平時十分注意家教,尤其是教育兒子“打架不是好孩子”,嚴禁孩子在外“尋釁滋事”?!傲弧眱和?jié)那天,我?guī)Ш⒆拥焦珗@玩,兒子很快與一個年齡相仿的男孩玩了起來,片刻后,不知何故,兩個男孩發(fā)生了口角。我看見對方男孩揪住兒子衣領要打,而身高體大的兒子卻連連后退,害怕得聲音發(fā)抖“打人不是好孩子?選打人不是好孩子?”兩個孩子間的爭斗很快被制止了,但兒子那連連后退的懦弱勁兒,卻使我陷入了迷惘。“打人不是好孩子”,這個我一向認為鐵定的家規(guī),為什么如今竟讓兒子在自身安全受到侵害時束手無策?看來,往后要教孩子“惡”一點。
主張對孩子進行“惡”的教育,這種教育方式令人匪夷所思,也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與思考。記者于是進行了隨機采訪。
孩子還小的時候,我教育他,不要與別人對著干,別人打你,你就告訴老師,請老師解決。可此法不靈。舉個例子吧?押我們家人喜歡用輕拍別人肩膀的方式表示友好,我兒子自然也有這個習慣。有一次,他輕輕拍了一下一個同學,結果被打得鼻青臉腫??匆妰鹤拥膽K狀,我不知怎么辦才好。后來我又聽他說有人打他了。于是,我就說,你也打他,打得更狠。我也知道,這樣教不妥,可我總不能老是讓兒子挨打吧。 zhgax.com
我女兒今年5歲。有時她從幼兒園回來,會告訴我說哪個小朋友打她了。我總是安慰她說,下次再打你,你就趕緊跑開,不跟他們玩。有一次,女兒與小朋友在很高的玩具上玩,我親眼看到兩個比她大的孩子堵住她想下來的路,伸著脖子、用手指著我女兒在說什么,樣子很兇;而我女兒幾次張嘴想說話沒能說出來。看到3個孩子在上面推推搡搡,我擔心掉下來,就叫女兒下來。女兒一聽到我的叫聲,就號啕大哭,傷心之極地說:“她們不讓我下來。”說實話當時我很難過,眼淚已在眼眶里打轉了。但我還是跟女兒說,下次不跟她們玩了。女兒辯解說,她們老要找我玩,然后就打我。第二天我?guī)浇K商廈奇樂兒城玩,她才進去兩分鐘,就跑出來告訴我有個男孩打她。我一看她的臉上,兩片紅紅的印子。我說你離他遠點。說實在的,我那時眼淚又出來了,而且覺得自己沒用。這就是我教育的女兒,她很聽我的話,不去侵害別人,可她只能屢受別人的欺負。我想我不在場的時候,她能向誰求助?芽讓她咬著牙忍受這些沒有止境的肉體上的痛苦有什么意義?芽她將來只能是一個能夠忍受的人,將來的社會一個只會忍受的女孩會有什么樣的結果?芽我越想越怕,當時我就告訴她,不要哭,人家打你哪兒,你也打她哪兒?選我認為,還擊可以保護自己,這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養(yǎng)孩子適應這個競爭的社會。
中國愛心網 www.zhgax.com
隨機采訪的結果出乎記者的意料。沒有想到,主張對孩子進行“惡”教育的年輕父母大有人在。
那么,哪些孩子容易侵害他人和被侵害呢?芽天津市新華路小學的陳老師說:“一般被欺負的孩子都是性格內向或者懦弱的孩子。家人對他們過分溺愛,什么事都包了,呵護備至。他們一離開父母就惶恐不安,沒有自信心,無法獨立面對任何人任何事,所以常被欺負。這樣的孩子即使讓他‘以牙還牙’他也難出手,出手了也難占上風,說不定更吃虧。”
分析:
中國科學院兒童心理研究員方格說,一般來說,孩子有欺負別人的惡習都跟家庭教育有關。有句古老的格言說:人是環(huán)境之子。家庭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環(huán)境。它會給孩子人格的成長打下難以磨滅的烙印。如果家長平時經常罵罵咧咧、打打鬧鬧,或者對孩子動輒拳腳相加,孩子自然會沾上“惡習”。所謂“敵意中成長的孩子學會爭斗”。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家長過于溺愛,對孩子有求必應。被寵壞了的“小皇帝”稍有不滿就大吵大鬧,甚至對父母動以拳腳。如此,他們自然會把家中養(yǎng)成的“鬧而優(yōu)則仕”“打而優(yōu)則仕”的惡習帶到學校。
對家長們主張對孩子進行“惡”的教育的想法,老師們堅決反對。南京市莫愁新寓小學陳校長的話很有代表性。她說,孩子們不可能像溫室里的花朵,總會與其他孩子磕磕碰碰,也不可能每次都占上風。如果所有的孩子吃了虧就要“報復”“以牙還牙”,那么學校豈不要亂套了?選將來的社會還有什么行為規(guī)范可言?選好的方法是如何避免“侵害”行為發(fā)生;一旦發(fā)生,告訴老師、家長,或者自行解決,而這需要家長輔以正確的的引導,千萬不能教孩子“以惡對惡”。
中國愛心網 www.zhgax.com
其實,許多家長何嘗不知道這個理。采訪中,記者發(fā)現(xiàn),所有的家長在主張自己孩子“惡”一點的同時,都強調這是迫于無奈,“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我覺得,對于孩子的被侵害,應該區(qū)別對待。對于非故意侵害行為,應該寬容、忍讓;而對于故意侵害行為,特別是有損自尊的行為,則應堅決反擊,但要講究方法,告訴家長、老師都可以。
關鍵是要培養(yǎng)孩子勇敢、自尊、獨立和合作的意識,特別是要告訴孩子忍讓必須有限度,不能辱沒自尊。
從這個角度看,我部分贊同家長們的看法。所謂“部分”贊同,是因為他們的看法有合情合理的成分,換句話說,不是要對孩子進行“惡”教育,而是要讓孩子學會如何處理侵害自己的行為。
對此,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的杜成憲教授說得更明了。他認為,讓孩子從小對身處的社會有個客觀的認識,是十分必要的。家庭教育應該在“與人為善”的前提下,教會孩子如何識別“惡”,并學會一些同“惡”作斗爭的本領,使孩子能夠適應環(huán)境,懂得在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如何還擊。
顯然,這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因為,要讓孩子勇敢地面對“惡”、反抗“惡”行為,成年人應該首先做到這一點。否則,一切教育言辭都會在現(xiàn)實面前變得蒼白無力。
相鄰博客
- 父母自身問題損害孩子思想 [2009-10-31 19:25:00]
- 用良好語言開發(fā)孩子頭腦 [2009-10-31 19:27:00]
- 家長應當避免哪些教育方法 [2009-10-31 19:30:00]
- 你與孩子的交談方式正確嗎? [2009-11-02 22:16: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