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人才競爭也日趨激烈,為了使孩子在未來的競爭中不被淘汰,作為父母,他們不惜花費大量的資金,傾注大量的精力,請家教、購書籍、買樂器、參加各類輔導補習班、特長班等,其目的只有一個,希望孩子能出人頭地,可現(xiàn)實往往與他們的意愿相違背。由于教育子女觀點不一,家庭成員矛盾沖突,親子關(guān)系緊張,孩子出現(xiàn)自私、任性、撒謊、懶惰、不孝、等不良品德。為此,家長苦不堪言,子女身心疲憊。原因何在?我認為是家長對家庭德育教育認識不夠所造成的。家長只注重孩子智力的開發(fā),卻忽略了孩子的品行培養(yǎng)。要知道,孩子的智力開發(fā)與品德培養(yǎng),應該齊頭并進,一個人學習成績的高低,對他的一生固然有一定影響,但品德的好壞,則自始至終陪伴他的一生。一個品德良好的人,即使智力水平不高,他照樣可以在不同崗位上為國家做貢獻、卻不會危害社會。而一個品德低劣的人,即便他有所成就,也可能在人生道路上走邪道,危害社會、他人。
一、家庭德育教育存在的誤區(qū)
由于,孩子生長在不同家庭環(huán)境中、家庭德育教育的認識和教育方法都不相同,因而教育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據(jù)調(diào)查,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家長過分溺愛。
現(xiàn)代家庭多為“獨生子”家庭,他們是整個家庭的核心,家長視他們?yōu)檎粕厦髦椤绊斣陬^上怕摔,捧在手上怕凍,含在口里怕化”。致使相當一部分孩子形成無視長輩,撒謊、任性、懶惰、貪圖享受等不良品性。要什么,給什么,唯恐孩子受委屈,形成了孩子“唯我獨尊”的個性。在孩子看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父母等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shù)?。哪怕是家里的條件極不允許,作為父母總是千方百計地去滿足孩子,一但孩子要求得不到滿足,他們便耍脾氣、生悶氣、不吃飯,以示抗議,甚至與父母吵嘴、頂撞。 由于家長的嬌慣,一切為孩子著想,使孩子生活在“以我為中心”的環(huán)境中,遇事只想自己、很少顧及他人,形成自私、霸道等不良習性。不僅如此.孩子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已被家長全權(quán)代勞,特別表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幫孩子穿衣、整理書包,對孩子的挑食、挑穿不以為然,對待班級勞動,表現(xiàn)出怕臟怕累、有的甚至逃避勞動。
?。?、家長不良的教育方式由于,家長在學習上對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不能容忍孩子在學習中犯錯誤。在家長看來,不勞動、不尊重長輩等這些都是無足輕重的“小”問題,只有學習才是最重要的。一旦孩子達不到所規(guī)定的目標或出現(xiàn)偏差,有的家長輕則責備、重則打罵,使孩子產(chǎn)生畏懼心理,說謊、作弊、自卑、怯懦。據(jù)統(tǒng)計,60%學生開完家長會后,害怕進家門。部分學生為了得到家長的表揚,平時虛報表現(xiàn),考試時,有的涂改成績冊或干脆撕掉成績冊。一味的追求分數(shù),使得不少家長忽視孩子的個性發(fā)展。部分孩子整天為學習過度焦慮、恐慌,失敗的滋味非但不能激起他們學習的欲望,反而會使他們失去信心和意志,總感到學不如人,產(chǎn)生自卑感,厭惡學習。有的孩子上課無精打采,課后不完成作業(yè)、逃學進網(wǎng)吧等不良行為。
?。?、家長不良的言傳身教。
家庭中,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潛移默化的。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指的就是家長的言傳身教,它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最主要的方法與途徑。
隨著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品也在逐步提高,一些不合理的現(xiàn)象也逐步暴露出來,如貪污腐敗、貧富懸殊、社會治安,家長的幾句牢騷、不滿、評論,等問題。都直接影響對孩子的教育,產(chǎn)生與學校正面教育的對立。另外,家長的舉止粗俗、隨意,都將對子女的文明習慣產(chǎn)生不良影響。有的父母教育孩子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講得頭頭是道,而自己待人處事遵循的卻是另一套原則,如平時儀表不端,虐待老人,出言不遜,在待人接物方面受社會上的不正之風的影響,在人謙恭維,人后亂罵,有的父母感情破裂,有的父母在單位上混天度日,貪吃多占,有的則行賄受賄;染上賭博、吸毒之癮,所有這些,都會滲透孩子的方方面面,這無形的東西會使孩子跳躍道德認識的砝碼,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質(zhì)。從而使學校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家長自身不正,對孩子的教育就沒有說服力.良好的言行,會使孩子終生受益,有效整合學校的德育教育效能。
二、家庭德育的方法及途徑
1、教子先正己:
在一個家庭里,如果父母雙方互敬互愛,尊敬孝敬老人,關(guān)心愛護孩子熱情、誠懇、禮貌待人,與家人、同事、鄰里和睦相處。在單位家長渴求知識,有強烈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孩子從小受到這種幸福,和睦的家庭氣氛的熏陶,和良好的家庭風范的影響,耳濡目染,容易形成良好道德品質(zhì)和行為習慣。有的家長沒有因為被耽誤而消沉,也沒有因為下崗而自暴自棄.他們利用各種機會,刻苦攻讀,積極進取,自我完善,在父母的帶動下,孩子也會產(chǎn)生了強烈的求知欲,體會到讀書的樂趣,在學校能和同學友好相處,在家庭能孝敬父母善待同胞,形成了良好的心里素質(zhì)和學習精神,因此,作為家長必須以身作則,身先士卒,要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成為孩子的楷模。
2、教子要有方
“望子成龍”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固有的一種共同愿望,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全家人把希望都寄托在這個獨苗苗身上,許多家長不圖一點回報,只要孩子將來有出息,活的比別人強,于是想方設(shè)法“望子成龍”,買不起鋼琴就買電子琴,學不了音樂就學畫畫,請不起家庭教師就上輔導班,如此種種不勝枚舉,家長的期望質(zhì)越高,付出的越多,孩子的心里壓力就越大,越難使家長滿意,因此,對孩子的教育要講究方法。
首先要與學校教育主動聯(lián)系積極配合、尊重和信任老師,如實地反應孩子在家里的表現(xiàn),聽取老師的意見,共同教育好孩子.在學習方面應以學校教學為主,父母應了解學校對學生的教育要求。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牢固的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聘請家庭教師,陪讀找各種參考書,布置家庭作業(yè),把家庭教育當成了學校教育的繼續(xù)和沿伸,長此以往孩子失去了樂趣對學習產(chǎn)生了厭惡感,以致影響了孩子的正常課的學習。
3、溝通情感以無聲勝有聲
常聽到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既使你磨破了嘴皮子,他全當耳邊風,根本不搭理你,甚至是你說一句他有十句等著你,這樣的家教失敗在于“說”上,當父母的不厭其煩的說,做兒女的卻不以為然,于是就形成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對立情緒,因此,我們應該明白家教不是說教.那么,一臉嚴肅式的家長也會使孩子敬而遠之;百依百順,過分溺愛孩子的家長也得不到孩子的尊重, 其實,現(xiàn)在的孩子,除了完成本身的作業(yè)之外,還要進行特長訓練。學習負擔對于他們來說,是比較沉重的。他們在學習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很少有訴說的機會。因此,家長在關(guān)心、疼愛孩子的同時,更應該尊重孩子。真誠地與孩子交朋友,了解孩子的喜怒哀樂。和孩子一起游戲,當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或受了委屈應給予安慰,在孩子遇上困難時,跟他一起探討,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在孩子成功時,給他必要的提示與告誡。相信惟有這樣,家長才會得到孩子的充分信任,聽到孩子們發(fā)自肺腑的心靈傾述。
4、愛卻不寵,嚴而有度
對孩子要愛,但不能無原則的寵愛,小學階段的孩子對事物的理解分析判斷能力不成熟,自控能力較差,如果家長一切聽命于孩子,百依百順處處遷就,事事代勞,對表現(xiàn)出的散漫驕傲,比吃比穿,比學習用品,等不良風氣不以為然,片面強調(diào)學習成績,認為“樹大自然直”,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輔導孩子的功課,這當然是必要的,但在孩子的思想品德方面沒下功夫,為此,首先我們要教會他們怎樣做人,一個人只有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才會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樹大不一定自然直,人才是需要精心培養(yǎng)的。因此,我們要把對孩子的“愛”與“嚴”結(jié)合起來,采取適當?shù)姆椒▽⒆舆M行嚴格訓練,但是嚴格不等于冷酷,對孩子嚴格管教要適度,不能忽熱忽冷,不能把父母的情緒轉(zhuǎn)移在孩子身上,忽嚴忽寬,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5、正確引導,因材施教
望子成龍既不能對孩子放任自流,也不能不顧孩子的特點,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點,同一個孩子在不同的情況下也會產(chǎn)生出不同的結(jié)果,如學習是否順心,身體是否健康,情緒是否穩(wěn)定,要根據(jù)孩子的特點正確引導,因材施教, 堅持正面教育,因勢利導,不強制,不訓斥打罵,要講清道理,使孩子心悅誠服的接受教育,如不了解情況訓斥打罵孩子,暫時可能屈服于家長的壓力,但沒有從思想上解決問題,做家長的要細心觀察了解孩子的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對孩子已表現(xiàn)出來的潛在的語言,藝術(shù),體育等方面的才能,要及早引導,不必要求孩子門門功課優(yōu)秀,件件事情領(lǐng)先,應順其自然發(fā)展個性,只要孩子在全面發(fā)展的基礎(chǔ)上學有所長心理健康,那您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您的孩子也一定能成功。
三、正確理解孩子
有的家長看到別人的孩子那么聰明機靈,便抱怨自己的孩子愚笨遲鈍,并埋怨孩子不努力不上進,要知道孩子之間存在著智力、能力等方面上種種的差異,心里學家歸納出人的智力來自于兩方面的因素,一種叫“天賦智力”也就是遺傳因素,也叫“先天智力”另一種叫“后天智力”它是嬰兒出世后便開始發(fā)展,當家長的應了解孩子生理過程,不必抱怨孩子智力不行,更不必給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家長應理解和關(guān)心,滿足孩子的心理要求,比如孩子也有社會需求,需要和同伴交往游戲,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如失去了這種需求,并被剝奪了,便會產(chǎn)生孤獨感和憂郁感,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的社會需求有兩個方面:一是希望與父母家人有密切的感情交流,獲得父母和親屬的撫愛,二是希望自己歸屬于某個群體,得到群體的關(guān)心照顧與認可,便會感到自身存在的價值與人格尊嚴。因此父母應鼓勵孩子走出個人生活圈,參與到伙伴的游戲及活動中去,充分表現(xiàn)自己發(fā)展自己,并指導孩子正確選擇朋友對待友誼。孩子還有自尊的須求,希望父母老師朋友對他作出公正的評價和贊賞,并尊重他的人格。所以說自尊心是人的一種高尚的精神支柱與行為動力。我們都要學會尊重每一個孩子,更何況是父母。這樣才能使他們從小形成獨立的人格,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勇氣。
總之,搞好家庭德育是抓好家庭教育的根本,作為家長,要扭轉(zhuǎn)“以己代師,重智輕德”的做法,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三個重要教育環(huán)節(jié),而家庭教育具有特殊的地位,在人一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教育功能。教育好下一代是歷史賦予我們每個公民的神圣職責,孩子不是我們私有財產(chǎn),而是國家建設(shè)和民族希望的所在,希望家長不斷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用科學的方法武裝自己,使自己真正成為孩子的楷模 。http://www.17xxw.com/Parent/jjbk99999/200810/20081008233625_12991.html
相鄰博客
- 開家長會也要備好課 [2009-08-18 13:37:00]
- 從班主任的角度談家庭教育的幾個誤區(qū) [2009-08-18 13:39:00]
- 家長學校:給家長的30條建議 [2009-08-18 13:41:00]
- 小學新生入學應做好那些準備 [2009-08-18 13:4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