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之所以能夠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發(fā)揮基礎性的作用,是因為家庭在學生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對其有著深刻的影響。俗話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對孩子的最初教育往往會給孩子留下抹不去的影響,而且家長對孩子的成長過程十分熟悉,在朝夕相處中十分了解孩子的個性,不是有這樣一種說法嗎?“知子莫若父,憐子莫若母”,可見,家長總是伴隨著孩子的成長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因此,與家庭配合,有助于加強教育的針對性,有一位著名教育學家說:“教師如將其教導活動局限于學校范圍以內(nèi),不對學生家長進行工作,那就不會達到所希望的結果”。教師在加強學校的教育工作外,還要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得到學生家長的配合和支持,使家長成為一種有力的教育力量。如何才能使學生家長認識到自身的教育力量存在并更好地發(fā)揮其教育能量,達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良好配合,實現(xiàn)共同育人的目標呢?從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jīng)驗中,我認為要達到這個目標最少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
第一,對學生進行家訪。家訪即家庭訪問,它是教師深入了解學生和家庭及其教育情況而與學生家長聯(lián)系的重要形式,是學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種延伸手段。在進行家訪的過程中,為了能夠更好地與家長在教育孩子的總是上達成共識,應注意以下一些問題:⑴在開學初,尤其是班主任接手新班級是時,要盡量對學生進行普訪,普訪的目的是為了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具體情況。在對學生進行普訪時,教師也應把全班的學生家長進行較詳細的分類。如:根據(jù)家長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心理特征等,可分為溺愛型、粗暴型、淡漠型、教養(yǎng)型。然后教師在以后的家訪中注意因人而異,采取不同的方式與家長進行溝通,只有“對癥下藥”,才能更好地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⑵在平時對個別學生進行專訪,在對學生進行專訪時,不管是有既定的教育目的還是突發(fā)變故,班主任老師在與家長進行交流前都要做好細致全面的準備,對于家訪的目的或者想了解的情況做有條理的整理,家訪時要把握主動,有針對性地和家長談話,同時巧妙地控制整個談話內(nèi)容,有條不紊地轉變話題,引導家長與班主任保持一致的教育話題。⑶注意不要把家訪變成“告狀”“訴苦”的代名詞,“報憂不報喜”的家訪往往會把重點放在羅列孩子的錯誤,意在指責家長的失職上,這樣,就會讓家長產(chǎn)生一種不愉快甚至抵觸的心理,損害了家長的自尊心,就有可能會使家長情緒低落、態(tài)度冷漠,出現(xiàn)不配合老師的情況。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在與家長交流時一定要學會尊重家長,這也是我要講到的第二方面內(nèi)容。
第二、尊重家長。人與人只有在平等的交往中才會更容易接受對方,教師和家長的交流也不例外。有的教師在指責學生錯誤的同時,往往會不自覺的就把對學生的不滿情緒轉移到家長的身上,埋怨家長沒有盡到家庭的責任,甚至說出一些諸如“你的孩子可真厲害,恐怕連教授也沒有辦法教他”的傷人自尊心的話;或者有的老師習慣在學生表現(xiàn)不好時,寫一紙條命令式地要家長到學校去接受訓話;又或者在的老師總愛把對學生的過錯完全歸咎于學生或?qū)W生家長,聽不得家長的辯解和不同意見。以上提到的幾種現(xiàn)象實際上都是不尊重家長的表現(xiàn),一旦家長在心理上感覺得不到老師的尊重,就會容易對老師產(chǎn)生反感情緒,甚至與老師對立起來,這樣就達不到共同教育學生的目的。因此,在與家長進行聯(lián)系時,要對家長以禮相待,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注意不要有傷害家長的言行,更不要有訓斥家長的舉動,這樣才會使家長相信老師是在真誠地關心和幫助學生,才會使家長樂于接受老師的意見,從而贏得家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實現(xiàn)共同教育學生的目的。在尊重家長的基礎上,還要注意積極主動的聯(lián)系家長,加強與家長的雙向溝通,以利于共同育人。
第三,教師與家長的雙向溝通。老師對家長應采取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主動地與家長聯(lián)系,認真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老師與家長的雙向溝通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我認為比較直接有效的是家長會形式。利用家長會的溝通形式可以達到四個目的:其一是向家長匯報學校、班級的教育教學工作,使家長對老師、學校在個全面的認識;其二可以聽取家長對學校管理,老師教育的建議,所謂“旁觀者清”,家長站在家長的角度觀察問題、思考問題,他們的建議對教師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水平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其三,可以使教師的工作得到家長的支持與配合,通過教師和家長的相互溝通還可以消除家長對學校、對教師工作的誤解。其四,能夠有機會與家長共同探討教育孩子的方法和體會,“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殷切的期望,但并不是每一位家長都懂得運用科學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因此,作為教師,有責任向家長宣傳科學的思想和方法,使我們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走向科學化、合理化,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育人目標。隨著學校德育工作的深入開展,我們更深深地體會到完善的教育必須是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因素緊密結合的教育,缺乏家庭和社會配合的學校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在抓好學校教育的同時,必須要積極向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方向延伸,實現(xiàn)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只有在學校、家庭、社會緊密配合的系統(tǒng)教育下,才能使我們的學生接受到更完善更全面的教育,也只有實現(xiàn)了各教育因素的良好配合,才能使我們的學生更接近家庭、更接近社會,才能不使學校教育和現(xiàn)實教育相分離,這樣才能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http://qzone.qq.com/blog/741005229-1225572981
相鄰博客
- 對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的思考 [2009-06-03 14:14:00]
-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 [2009-06-03 14:17:00]
- 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 [2009-06-03 14:20:00]
- 淺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整合 [2009-06-03 14:22: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