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qū)一:我天生不如人,再努力也沒用。
大多數(shù)后進生在學習上極度自卑,他們把自己學習成績差的原因完全歸于智力差,而不認為自己努力不夠。這時,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適當減少難度(如分層教學、考試分AB卷等辦法),讓學生“跳一跳,摘得到”,要讓他們多體會一點成功的快樂,使他們對努力與成功的關系有直接的感受。這樣的體驗多了,他們的觀念就自然轉變了。
誤區(qū)二:知識高深莫測,只能囫圇吞棗。
后進生大都對知識有一種高深莫測之感,于是在學習時常表現(xiàn)為不求甚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長期吃“夾生飯”,最終形成“消化不良綜合癥”,令教師們頭痛。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把原來“肚子”里那些半生不熟的東西“吐”出來,重新細嚼慢咽、消化一通。讓他們懂得什么算是真正的掌握,懂得知識消化了是何等輕松愉快。慢慢地,他們就會自動地尋求理解消化。
誤區(qū)三:要把成績搞上去,只能照人家的路走。
家長們常說:“你看看人家是怎樣學的!”老師們常說:“要像××同學那樣?!薄谑?,在后進生的心目中便形成了這樣一個印象:要想學習好,只有走人家的路。不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完全照搬別人的模式是行不通的。一個國家的發(fā)展是這樣,一個人的發(fā)展也是這樣。教師應幫助這樣的學生懂得條條大路通羅馬的道理,并幫助他們制訂一套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學習方案,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誤區(qū)四:老師的評價絕對正確。
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有很高的權威,學生常把教師說的一切當真理。有的教師常常對后進生作“木腦袋”“將來一定沒出息!”之類的評價,口氣十分肯定,這些話往往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對后進生的進取心影響極大。每當他們欲進取時,一想起這些話便信心全無。這時應對他們多講些愛迪生、愛因斯坦等名人小時候奮發(fā)自強的故事,恢復他們的自信心。
誤區(qū)五:只有考分提高了才是進步了。
由于家長和部分老師的影響,學生常把考分作為衡量學習進步與否的唯一標準。但往往有這樣的情況:某個差生在某個階段努力了,水平也確實提高了,但在考分上一時還看不出來。這時學生會很自然地認為功夫白費了,從而放棄努力,還在心底留下“努力也沒用”的陰影。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一方面不妨在給分時靈活點,以保護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要幫助后進生分析,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繼續(xù)努力。
誤區(qū)六:記憶力決定一切。
大家知道,記憶力是智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且有先天性差異。但有的后進生認為自己記憶力差就什么都學不好。教師應讓這些學生知道歷史上不乏記憶力差的名人,記憶力差可由其他方面來彌補(就像瞎子的耳朵特靈一樣),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揚長避短,同樣可以成功。
誤區(qū)七:學習=看書+做題。
看書和做題確實是學習的重要方面,但并不是全部。除了觀察、實驗等方式外,思考是學習的極為重要而又極易被人忽視的一個方面。只有思考才能把新老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井井有條地貯存在大腦中。否則,知識就是零亂地堆積在頭腦中,不便于利用,又極易遺忘。教師應向學生反復灌輸這一道理。
誤區(qū)八:習慣是無關緊要的。
各人都有自己的習慣,人的習慣大都是無意中養(yǎng)成的,但人的習慣對人的才能影響較大。做功課亂涂亂畫、做事無條理無計劃、丟三拉四等壞習慣會嚴重地影響學習成績的提高。教師必須讓學生懂得其危害,并監(jiān)督學生逐步改掉壞習慣,培養(yǎng)好習慣。好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就會事半功倍。http://www.17xxw.com/teacher/bzrzq/hjsjy999999/200808/20080823175742_10230.html
相鄰博客
- 把愛心獻給后進生 [2009-08-09 18:59:00]
- 加強個別教育轉化后進生 [2009-08-09 19:00:00]
- 愛心是后進生的“轉化劑” [2009-08-09 19:02:00]
- 促進差生轉化的策略 [2009-08-09 19:0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