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家長會,使得校長成為“名譽家長”,班主任成了“第一家長”,各科任教師成了“第二家長”,成績表成了不發(fā)言的“實權(quán)家長”,父母成了“末位家長”。在這么多“家長”的管束下,我們的孩子怎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怎能自由健康地成長呢?
家長會這樣開,顯然是不合適的??戳恕褒埢瘛敝螅切┓謹?shù)低的學生的父母感受到的心理壓力是巨大的,他們的心理也是很不平衡的,而所有這些都將不可避免地轉(zhuǎn)嫁到孩子的身上。
在這樣的家長會上,信息的交流也是單向的,即校方向孩子的父母單向傳遞信息,家長只有聽的權(quán)。怪不得有人說,家長在家長會上成了“錄音機”。造成這種單向交流的根本原因是學校領導及教師均以教育者自居,認定孩子的父母在教育方面是無知的,至少是比教師要差些。而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在家長會上,只知學生的學習狀況,其他方面知之甚少或完全不知。同時,老師們還在接受“考試指揮棒”的指揮,所以校方的各位“家長”總是諄諄教導孩子們的父母如何把孩子的學習成績搞上去。還有一個原因,中國學生的父母認定老師是萬萬不能得罪的,否則自己的孩子就會享受“優(yōu)厚”待遇。所以,中國學生的父母在家長會上沒有地位。教師與他們之間不存在平等關(guān)系。對于他們來說,一旦孩子歸老師管,自己也就成了老師的部下,隨時聽命于老師的指揮。
故此,很多家長會,氣氛總是那么嚴肅,老師們板著臉,孩子的父母也很難見到笑容,好像在對學生作缺席審判似的。在會上,老師們儼然一副法官的模樣,數(shù)說著學生的過失。在國外,家長會的氣氛及形式跟我國相比,有諸多不同。
德國的家長會實際上是家長、教師和學生交流感情的會議。開會時沒有人作報告,也沒有人談論考試或成績等話題,更沒有人把學生的成績互相比較。他們認為,孩子們實質(zhì)上不存在好和差,只是每個學生各有不同的興趣特長而已。校方和家長的責任,就是要細心地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孩子們的潛質(zhì)和特長。校方、家長、學生,一起探討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學生長大后愿意和適合作什么樣的工作,這就是家長會的主題。這樣的家長會,氣氛是輕松活躍的。
在日本,家長會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固定的還有不固定的,包括專題交流會、課外知識交流會以及臨時家長會等。
家長會到底怎樣開,具體的模式?jīng)]有定論。但基本的原則應該是有利于素質(zhì)教育,有利于老師與家長、學生的相互交流與協(xié)作,有利于孩子們身心健康發(fā)展。http://www.17xxw.com/teacher/bzrzq/jall11111/200808/20080823170917_10203.html
相鄰博客
- 讓愛溫暖后進生的心靈 [2009-08-09 19:15:00]
- 學會與家長合作 [2009-08-09 19:16:00]
- 家長會總結(jié)稿 [2009-08-09 19:18:00]
- 暑假,應對初高中銜接未雨綢繆 [2009-08-12 17:37: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