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忽視親子溝通
有的家長盡管也有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但是,在運用到教育自己孩子的實踐中時卻又常常失敗。造成家長教育孩子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主要的是許多家長在心靈上無法和孩子溝通,不能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因而造成了教育孩子失敗。 有一位家長在向別人講起自己上小學五年級的孩子時,非??鄲赖卣f:“真是越大越和我疏遠,我的操勞和擔心她一點也不放在心上。她自己的事和誰都能說,就是不跟家長說。當問到在學校里的情況時,就是不講,有時反而回敬你‘反正你也不明白,說也沒用’之類的話。”這種現(xiàn)象非常普遍。家長在與孩子的交往過程中,往往不能發(fā)現(xiàn)孩子正在形成和發(fā)展的性格、行為習慣等,而只滿足于自己的一貫邏輯,并同時真的為孩子的不聽話感到吃驚。這種結果就是由于家長忽視孩子復雜的心理活動,與孩子心靈脫節(jié)造成的。 家長與孩子在心靈上的溝通,對教育孩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家長與孩子經(jīng)常溝通,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就肯定是和諧、親密。在這樣的家庭氣氛中,必定能創(chuàng)造出一種積極、健康的教育孩子的良好環(huán)境。其次,家長與孩子經(jīng)常溝通,有助于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并及時有效地因勢利導,有針對性地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最后,家長經(jīng)常與孩子溝通,能通過對事物的褒貶,幫助孩子正確認識人生的價值,克服其不良的思想傾向,增強健康意識,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進而達到成功。那么,家長應該怎樣與孩子溝通呢? 1 ,了解孩子 如果家長不能與孩子在心靈上溝通,那么,即使他掌握很多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也是沒有用的。反之,家長如果能真正放下架子,走進孩子的生活中去,去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那么,許多困擾家長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許多教子有方的家長都有一條經(jīng)驗,就是盡可能多地抽出時間和孩子呆在一起,與孩子溝通。孩子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一般來說,小學生有好問、好群、好游戲、好野外生活的共同特征。如果家長不識童心,總是以一個教育者的姿態(tài)居高臨下地站在孩子面前,那就無法了解自己的孩子并與孩子溝通了。孩子好問,提的問題特別多,你卻嫌煩,讓他在一邊自己玩;孩子好群,喜歡和小伙伴接觸,你卻把孩子整天關在屋子里,他會非常難過;孩子好游戲,甚至把玩看得比吃還重要,你卻取消他游戲的權利,不許他玩,反而整天叫他寫字、做題,甚至節(jié)假日也要加班加點,即使孩子不反抗,心中也是不高興的;孩子好野外生活,喜歡家長常帶他出去遠足、郊游,你卻一年四季總滿足不了他的要求。長此以往,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就打上了與家長不親的烙印,同家長的關系也會逐漸疏遠,家長與孩子之間好像隔起了一堵無形的墻。隔閡一旦產(chǎn)生,再好的教育方法也難以奏效。 相反,如果家長有一顆童心,和孩子經(jīng)常在一起進行感情上的溝通,情感上就會產(chǎn)生共鳴。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僅會向家長吐露真情,而且也樂意接受家長的教育。當然,我們說家長應有一顆童心,并不是說讓家長完全回到孩子的天真中去,而是說家長求得了與孩子在心理上的相通,就可以對孩子的童心施加影響,進而使孩子在告別童年時,能夠邁出穩(wěn)定的步子。 2.,尊重孩子 家長對孩子有撫養(yǎng)、教育的責任。孩子也應該尊重家長、聽從家長的正確教誨。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孩子必須惟命是從于家長,作為家長,應改變觀念,用民主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 現(xiàn)在有的家長作風粗暴,不通情理,委屈孩子、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孩子入學后,同學校、社會的接觸增多,對家庭的要求也隨之多樣化。孩子的這種要求,有一些是合理的,也有一些是不合理的,有的則是二者兼而有之。對于孩子合理的要求,家長應該盡量給予滿足,即使一時不能滿足,也要說明道理;對不合理的要求,則要一概拒絕,并說明理由;對于既有合理成分又有不合理成分的要求,則應取其合理成分滿足之,對不合理的成分絕不遷就。那種對孩子的要求無論合理不合理,一概拒絕,甚至訓斥、毒打孩子的做法,只能使孩子對家長反感,并進而漸漸疏遠家長,甚至造成對家長的戒備心理。因此家長必須尊重孩子,理解并接受孩子的合理要求,只有這樣,家長才能與孩子溝通,才能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才能更好地去指導、幫助孩子。 3 ,寬容孩子 當孩子做錯事后,家長如果不是對孩子進行斥責,而是以寬大的胸懷容忍孩子的過失,那么,孩子就會從內(nèi)心感到自責,并在悔恨、內(nèi)疚中對自己的過錯深深地反思,繼而改正自己的錯誤。 列寧在8歲那年同母親一起到姑媽家做客。好動的列寧不留神把花瓶打碎了,當時誰也沒看見。后來,姑媽問是誰打碎的,列寧和小朋友都做了否認的回答。然而,列寧的母親根據(jù)平日對列寧的了解,已經(jīng)猜到是列寧打碎的,但她沒有揭穿,而是保持沉默,等待列寧從心中萌發(fā)對自己行為的羞愧感。三個月后,列寧痛苦地告訴了媽媽事情的真相。聽著列寧羞愧難過的述說,母親安慰列寧,并寬容了他。因為母親知道孩子在內(nèi)心深處進行的這場道德斗爭中,美的、誠實的品質取得了勝利。由此可見,巧用寬容,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人們往往以此作為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依據(jù),這其實是一個誤解。性格的形成是有天生的成分,有遺傳的因素,但主要的還是后天的環(huán)境影響和教育的結果。 那么,為什么沒有兩個性格完全一樣的人呢?因為,沒有任何兩個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環(huán)境是完全相同的。雙胞胎天生因素應該是一樣的。但是,即使是雙胞胎他們的性格也不盡相同,這正說明了性格并不是天生的。因為他們的性格中還有角色塑造的因素,特別是在中國,雙胞胎有兄弟姐妹之分。一個始終扮演姐姐的角色,而另外的一個始終扮演妹妹的角色?;蛘咭怀錾粋€就被認定為哥哥,而另外一個就注定扮演弟弟。在生活中,父母總是按照中國的傳統(tǒng)要求哥哥或是姐姐什么事情都要讓著弟弟(妹妹),無論是自己還是父母都這樣塑造她們。所以,一般來說,哥哥或是姐姐總是要沉穩(wěn)一些,厚道一些。而弟弟(妹妹)往往調(diào)皮一些,活躍一些,性格自然就有所不同。 人的性格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是性格一旦形成便有著相對的穩(wěn)定性。性格的初步形成始于嬰兒時期,這比人們一般認為的年齡要早得多。3歲的幼兒在性格上已經(jīng)有了明顯的個體差異,如果沒有足夠的外界影響,幼兒的性格會自然而然地沿著原有的方向發(fā)展下去。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是0~2歲,因此,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甚至是一出生就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性格。那種認為“孩子還小,性格培養(yǎng)不必太早”的說法是不對的。 兒童性格的起源是嬰兒期的生活習慣,而養(yǎng)成某種習慣則取決于撫養(yǎng)人的養(yǎng)育方式。每個家長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使嬰兒在同一情景下做出符合要求的同一反應,這種并存關系經(jīng)過反復出現(xiàn)即形成了習慣。而每一個習慣統(tǒng)一起來作為一種素質存在,便構成了個體的性格特點。嬰兒正是在家庭環(huán)境中,由先入為主的生活習慣和固定的行為方式養(yǎng)成了最初的習性,并以此構成其性格組合中的最基本部分。所以,有人說:“行動養(yǎng)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是有很深的哲理的。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成人對孩子所采取的早期養(yǎng)育方式,對兒童養(yǎng)成各種習慣以及性格形成起著制約和導向的重要作用,這一點目前還未能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成人們多習慣于將孩子的性格尤其是那些不良性格歸咎于先天,卻沒有意識到恰恰是成人自己在無形當中以錯誤的育兒方式促成了孩子的這些性格缺陷。例如,父母和爺爺奶奶對孩子嬌生慣養(yǎng)、過度保護就會使孩子在感情上依賴家長,不肯上幼兒園。年齡稍微大一點的表現(xiàn)出獨立性不強,依賴別人,他們對別人的態(tài)度也常常比較敏感。而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孩子往往容易形成任性的性格特點。 性格發(fā)展的連續(xù)性決定了必須從孩子一出世就開始對其進行教育,比如,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起步于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西方家庭有讓孩子單獨睡一室的習慣,在中國則不同,即使有足夠的空間,嬰兒也要與父母同睡(同床或同室)。小則四五歲,大則十幾歲。由于孩子習慣了與成人緊密相連的身體接觸以及時刻共處的生活方式,所以對成人的依附性較強,自我意識與獨立意識均產(chǎn)生得較晚,這對于孩子性格和心理的成長是不利的。 懂得了孩子的性格不是天生的,父母們就應該及早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性格,特別要注意自己那些不良的培養(yǎng)方式給孩子性格塑造帶來的不良影響。“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等到孩子的性格已經(jīng)形成了之后,再后悔就來不及了,改造起來也很難。 (2)不尊重孩子的隱私 媽媽發(fā)現(xiàn)上中學的女兒近來變了。她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像個嘰嘰喳喳的小麻雀,一回到家就把在學校遇到的事全告訴媽媽?,F(xiàn)在,女兒一回來,就鉆進自己的房間,難得有空和媽媽在一起聊聊天,媽媽真摸不清她心里在想些什么。 有一次,媽媽看女兒長時間悶在屋里不出來,便找個借口進去看看。女兒正在寫著什么,一聽見媽媽進來,便把桌上的東西迅速收進了抽屜。而她每次離開家,總是把那個抽屜鎖得牢牢的。 媽媽不禁心里打鼓,聽說這么大年紀的女孩,是心理最不穩(wěn)定的時期,莫非……,媽媽不敢往下想了。于是,趁女兒不在家的時候,她想辦法打開了女兒的抽屜。那里面沒有什么令媽媽害怕的信或字條,只不過有一個日記本,上面寫著一些讓媽媽感到幼稚可笑的話。媽媽這下放心了,而女兒卻感到異常憤怒,她和媽媽大吵一場,從此,她心靈之門,對媽媽關得更緊了。 類似這種事情,在許多家庭中不斷地發(fā)生著。令人遺憾的是,至今,許多家長都不認為自己這樣做是錯誤的。他們理直氣壯地認為,我是孩子的家長,就有權干預他的一舉一動,有些家長甚至經(jīng)常干預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的內(nèi)心世界會越來越豐富。當孩子長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在他的心靈深處,便有了屬于他自己的秘密。如果孩子不情愿向家長透露自己的想法,奉勸家長千萬不要操之過急,而應該耐心地等待。如果父母流露出忿恨不滿的表情,或擺出“不問出來不罷休”的架勢,只會把事情弄糟,使得孩子關閉他的心扉。 孩子不愿對父母說心里話,很可能是因為他在成長發(fā)育過程中,為了擺脫父母對他的干擾才這樣做的。因此,當孩子發(fā)生上述情況時,父母應當首先檢查一下自身的管教方法是否得當,然后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做法。 孩子成長到這一階段,他希望父母對他信任,與此同時,父母也需要獲得他的信任,這樣,彼此才能互相溝通。如果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有不情愿說出來的事,不持強行追究的態(tài)度,孩子便會感到你信任他、尊重他,而同時,父母也就會獲得孩子的信任。到那時,孩子一定會主動向你敞開他的心靈之門的。 每個孩子都應該有他心靈深處的秘密,如果孩子連這一點都不存在,他將來也不會成為一個有獨立見解和自主能力的人。做父母的必須對此有正確的認識和必要的思想準備。 第一、父母應當承認和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愛護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大了,有些事情不愿意讓父母知道不足為怪,做父母的也不必要求他們還像小時候那樣,什么事情都向你講。有的父母總怕孩子瞞著自己干壞事,對孩子不放心;也有的父母認為孩子不應當對父母有隱私,父母有權利了解孩子的一切。為此甚至亂拆孩子的信件,偷看孩子的日記。殊不知這樣做的結果會嚴重地損傷孩子的自尊心,激起他們的反感,加深家庭中的“代溝”,使他們更疏遠父母,對父母更加封鎖自己的心扉。 第二、正確的做法是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用平等和藹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使他們感到父母是理解他們的、和他們是貼心的、可以信賴的朋友,因而愿意向父母敞開他們的“心靈之門”。 (3)對失敗的恐懼心理 任何人面對問題時,心中都希望得到成功,但同時又懷著對失敗的恐懼。而凡事積極的人追求成績的意愿遠勝過對失敗的恐懼,他們敢于面對問題的挑戰(zhàn)而奮斗不懈。 缺乏主動性的孩子,除了追求成功的意愿較弱外,更糟的是,對失敗的不安感過于強烈。雖然心中想著:“我真想嘗試看看,如果順利成功,就可以得到父母的夸獎,那將是件令人高興的事。”當此念頭一出現(xiàn),馬上又想著:“萬一失敗了一定會挨罵,反正我做的事從來沒有成功過……”還沒動手就已經(jīng)認輸,當然嘗試的欲望就會萎縮起來,因而始終裹足不前。 當孩子畏縮的心理出現(xiàn)后,就不愿向新事物挑戰(zhàn),為了避免失敗,將會越來越消極,這就是所謂的“多做多錯,不做不錯。”即使被他人強迫或催促做事時,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所想的只是如何避免遭遇失敗。 積極主動的孩子,為了追求成功,將盡力避免失敗;而被動的孩子,避免失敗的原因,只是因為不愿挨罵,二者的基本動機有差異。因此,只要被動的孩子,每次總想著:“沒有辦法,只有姑且一試,但是不知有沒有不必嘗到失敗滋味的方法呢?”還沒做即想避免失敗,所立下的目標,將會低于能力水準。 設下與本人能力差距過大的理想時,無論太高或是太低,都會從失敗中產(chǎn)生保護自己的想法,而不會具有認真積極的意志,能力無法獲得伸展,也就無從體會“成就感”的滋味了。同時,失敗逐漸累積的結果,將會對失敗懷有更強烈的恐懼感,因而陷入消極的循環(huán)中,仿佛一場永不停止的夢魘,困擾終生。 父母應該采取何種做法,孩子才不會對失敗深懷恐懼呢? 孩子不是一生下來就可體會“挫折感”,因為幼兒尚沒有判斷成功與失敗的能力。“挫折感”的獲得,主要來自于周圍人們的反應,亦即受到贊美夸獎就是“成功”,而被指責嘲笑則是“失敗”。 尤其幼兒的心理都極其單純,受到贊賞時,就會高興得手舞足蹈,而挨罵時,就會灰心失望,難過到了極點。例如,當孩子玩折紙游戲時,若父母對他說:“折得真像,真聰明啊!”孩子就會高興得連折許多個;反之,如果對他說:“折得四不像,丑死了。”或是:“為什么這么簡單都折不好呢?”孩子將因為被責罵和被瞧不起而產(chǎn)生“我不折了”的想法。 因此,父母對孩子,特別是對待那些心中已經(jīng)對失敗有恐懼感的孩子,應該多采取鼓勵的方式。當孩子遭遇失敗時,不要總對他說:“你本來就很愚笨!”或是:“你從來就沒辦好過一件事。”而應鼓勵孩子:“你有足夠的能力,就是太不努力了,而且做法錯誤才會導致失敗,只要下次認真小心,就可以成功了。”孩子會因為父母的鼓勵而變得信心十足。 例如,父母不要對不會倒立的孩子說:“你根本沒有運動細胞。”或是:“真笨!這么簡單都學不會。”應該讓孩子產(chǎn)生信心,可以具體地建議他:“雙手更用力些,再稍加練習,一定可以學會。”或是幫助孩子降低目標,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孩子遭遇失敗時,父母不要將責任歸咎他人。例如,孩子鋼琴彈得不好,父母并不鼓勵孩子認真學習,卻對孩子說:“都是老師教導無方。”或是:“這首曲子本來就很難。”如此一來,會使孩子心中產(chǎn)生逃避責任的想法:“彈得不好并非我的責任”,當然也就不會主動自覺地學習,更為嚴重的是,孩子將變得不負責任。 錯誤的教導方式,將影響孩子一生的行事態(tài)度。只是讓孩子不斷遭遇挫折,孩子將會變得消極頹廢;而一再保護孩子,從不讓孩子遭受挫折,孩子又會將失敗的責任歸咎他人,變得不負責任。因此,父母應該如何教導孩子,確實是很重要的問題。 有些孩子每當面臨考試或比賽時,心中都會非常緊張,容易怯場。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有的是由于個性生來靦腆,有的則是因為不斷地遭遇失敗,因而產(chǎn)生恐懼心理。一般而言,對于這些心理負擔過重的人,到了緊要關頭時,周圍的人最好不要再給他壓力,否則將徒增當事人心中的負擔。 例如,當孩子參加高考時,父母在孩子進入考場前對他說:“成敗就在今天了,一定要好好考。”事實上,即使父母不提醒,孩子也知道此次考試的重要性。那些把握不大的孩子,心中已經(jīng)充滿了“萬一失敗怎么辦”的不安感,再聽到父母如此說,無形中負擔加深,心里惶恐不安。于是,只要發(fā)揮正常實力即能通過的考試,卻極有可能因為緊張過度而失敗。因此,父母必須讓孩子放松心情,以坦然的態(tài)度面對一切,使孩子減輕壓力。 根據(jù)調(diào)查,那些對失敗非??謶?,整天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都具有“罰多于賞”的特性。即使只是芝麻小事,父母不是開口責罵,就是動手即打,甚至讓孩子面壁思過,嚴重打擊了孩子的自尊心,難怪孩子會害怕失敗,終日戰(zhàn)戰(zhàn)兢兢了。 實踐表明,只要父母不加深孩子的挫折感,不過分處罰孩子,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幫助他樹立適當?shù)哪繕撕托判?,孩子一定能成為沒有心理壓力,能夠積極進取的人。 (4)忽視對孩子意志力的培養(yǎng) 近年來,新聞媒體報道了多起因中考、高考失敗,學生以各種方式結束自己生命的事件。血的事實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作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培養(yǎng)孩子具有堅強的意志,經(jīng)得住各種失敗的打擊,以健康的心態(tài)對待各種挫折,是當今乃至今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應當為孩子補上的一課。 當前,很多父母及老師,缺乏對孩子意志力的培養(yǎng),對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百般遷就的態(tài)度。他們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盡力予以滿足,對不正確的行為予以庇護。不少家庭,舍不得讓孩子吃一點苦,經(jīng)受一點磨難。孩子遇到一點點困難,父母心痛得不得了,刮風怕吹著,下雨怕淋著,冬天怕凍著,夏天怕曬著。長此以往,造成了孩子任性、固執(zhí)、我行我素、意志薄弱的個性。 任何一位父母都不可能照顧孩子一生。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質,使孩子形成完備的個性、健康的心理具有重大意義。《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特別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能力”的要求。 人的意志力是在克服困難中鍛煉出來的,堅強的意志往往包括克服一系列內(nèi)部的困難(膽怯、無信心、懶惰、畏懼、經(jīng)驗不足、身體不佳等)和外部的困難(環(huán)境不好、其他人帶來的壓力、學習條件差等)。而一個人意志堅強的程度,正是以困難的大小和克服困難的能力來衡量的。愈是能克服各種來自心理、生理的和外部的困難,就愈是顯示出一個人意志的力量。 要給孩子留有克服困難的機會。在學習、生活中,不能把一切都給孩子準備妥當,有些問題要讓他們自己出主意、想辦法,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完成。激勵孩子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決心和信心,要給予適當?shù)脑u價,增強他們的信心和毅力。有關資料介紹,日本一些家庭利用“挫折教育”手段,讓孩子從小受到艱難困苦的磨練,以培養(yǎng)堅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他們每到冬天都讓幼兒赤身裸體于風雪之中,摸爬滾打一定的時間。天寒地凍,不少幼兒嘴唇凍得發(fā)紫,渾身發(fā)抖,父母們則站在一旁,置之不理。在日本還提倡“窮留學之風”,即富裕的大城市中的學生,到偏遠的山區(qū)、村寨接受艱苦的生活訓練。一位多年開辦散打訓練班的朋友認為:學生們?nèi)〉帽荣悇倮年P鍵是具備堅強的意志。訓練中,他把每次惡劣的天氣當成一次機遇。每逢下雨,他們都把學生帶到戶外訓練。他們的口號是:“戰(zhàn)勝自然,戰(zhàn)勝自我。”事實表明,孩子的天性并不拒絕磨練。 對兒童的行為要從小開始嚴格要求。說到做到,當行則行,當止則止,是對孩子的基本要求。要培養(yǎng)孩子的意志,必須從小對他們嚴格要求,以養(yǎng)成約束自己行為的能力和遵守行為要求的習慣。比如,嚴格要求遵守時間、生活制度、課堂紀律等。沒有嚴格的要求,不可能有堅強的意志。 要給兒童樹立堅強意志的榜樣。要經(jīng)常給孩子講解偉人、科學家、革命前輩為了追求理想,百折不撓,不畏失敗與挫折的經(jīng)歷,以及一些有益的故事,激勵孩子不斷為具備堅強的意志而努力。 傳說一位將軍打了敗仗,逃到山洞里要自殺,看到一個蜘蛛在織網(wǎng)。網(wǎng)剛織好一半,忽然一陣風吹壞了網(wǎng),那蜘蛛從頭開始編織,反復幾次終于織成。將軍見后受到了啟發(fā),沖出山洞,重新組織起隊伍,歷經(jīng)千難萬險,最后打敗了敵人,取得了勝利。 意志培養(yǎng)要講求方式方法。孩子們在學習、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困難、挫折。在孩子的困難、挫折面前,很多家長不是增加孩子的信心和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而是采取諷刺、挖苦的態(tài)度。我們常常見到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父母及教師進行嘲笑、訓斥,甚至一陣毒打,這樣會使學生的意志更加薄弱。《要相信孩子》一書中說得好:“如果我們對于兒童的錯誤行為只是采取制止或警告的辦法,那么兒童在走出校門時,必將是缺乏意志力的人。”在挫折失敗面前,要幫助孩子找出原因,還以自信,讓他以嶄新的姿態(tài)重新面對未來。 —— 楊君錄入
|
相鄰博客
- 教育孩子的誤區(qū)(八) [2008-05-31 18:26:00]
- 教育孩子的誤區(qū)(七) [2008-05-31 18:27:00]
- 教育孩子的誤區(qū)(五) [2008-05-31 18:30:00]
- 教育孩子應注意避免陷入誤區(qū) [2008-05-31 18:3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