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育(“玩”的教育)的誤區(qū)
作者:黃全愈 2007-04-16 08:24:53
“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是一般中國大眾對搞體育的人的形象概括。應該說,這可能是中國體育文化在進入近代社會以來最大的誤區(qū)之一。
許多人的認識是:體育就是體育,體育同學習、同智力、同素質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體育被歸到“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的一類。
搞體育的孩子,要么是在學習上比不過別人,不得不走“旁門左道”;要么是心有旁騖,心思不在學習。其實,如果你認真觀察一下,球類玩得好的孩子,一般都很聰明。只不過,他們的聰明可能不是“書呆子”類的聰明,更多的是美國孩子說的那種“街頭聰明”(Street Smarts)。即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運用能力強一類的聰明。
反過來看,學習好的同學似乎又不太在乎搞體育。似乎搞體育就在智力上低人一等。當然,當父母的也不太愿意讓孩子搞體育,說是孩子“蹦蹦跳跳”多了,心會變“野”,以致不能專心學習。
運動能力與智能有沒有關系?四肢發(fā)達,頭腦就必然簡單嗎?
現(xiàn)代教育把體育當成一個很重要的內(nèi)容。因為體育直接關系到孩子運動能力的發(fā)展。而智能的發(fā)展與人的運動能力的發(fā)展又息息相關。
從一個嬰兒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智力與運動能力是怎樣相輔相成,互相交叉地發(fā)展的。
孩子是在與他人、與事物的接觸中,在運動中建立起自己的智力庫的。一個躺在搖籃中的嬰兒,第一次用手抓住了一個小小的搖鼓。他無意中擺動手臂,搖鼓發(fā)出了響聲。這個小小的動作給孩子帶來了一個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天地。他認識到搖動某一個“玩意兒”就能產(chǎn)生某一種“響聲”。
肢體的動作與大腦的思考息息相關。
坐立或走路,每一個動作的開始,都會使孩子的智力發(fā)生質的變化。孩子從躺著到可以坐起身來;再從可以坐起來,到可以到處走動,他眼里的世界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對這個孩子來說,這個變化無異于“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因為,孩子老是躺在小床上,他的眼界,他的世界就是那么巴掌大。當他可以走動時,他的眼界,他的世界就大不相同了。他所能看到的圖景都會變成信息充實孩子的智力庫。
所以說,肢體的動作與大腦的活動息息相關。
一個先天身有殘疾的孩子,其智力的發(fā)育往往也受到影響。這并不是說,先天身有殘疾的孩子的智力低下,而是說其智力的“發(fā)育”往往受到影響。因為所謂“智力”,一般來說包括了記憶力,想象力,觀察力,思考力,判斷力。有人覺得還應該加上包括“動手能力”在內(nèi)的各種能力。但我認為:動手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等,有智力的因素,似乎又已不是純智力的因素了。
也就是說,身有殘疾的孩子,其先天的智力因素還在那里,但因運動的限制,智力的“開發(fā)”也受到了限制或影響。比如說,失明的孩子,其記憶力不僅不受影響,可能還會鍛煉得更好更強,但由于攝取信息的活動受限制,其觀察力,想象力,都受到影響。失聰?shù)暮⒆樱渎曇舻氖澜缡请y以豐富的;失明的孩子,其形象世界是難以多彩的。
健全的運動能力的發(fā)育,標志著生理上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過程的完成。這也是智力全面發(fā)育的生理基礎。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reader_48e30ad1010008jf.html
相鄰博客
- 洗一次腳就是孝順--賞識誤區(qū) [2008-06-28 18:04:00]
- 走出賞識教育的“誤區(qū)” [2008-06-28 18:12:00]
- 正確處理學與玩的關系 [2008-08-19 11:36:00]
- 開發(fā)智慧和能力要避兩誤區(qū) [2008-08-19 11:39: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