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強化中國兒童的體能
誰弱化了我們的體能
北京市西城區(qū)鐵二中 初一(1)班 楊熠龍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了內(nèi)蒙古,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舉行了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青少年問題專家孫云曉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和同齡的日本孩子相比,中國孩子身上存在很多缺點,比如獨立性差、不能吃苦、沒有環(huán)保意識等等,但是最突出的是中日兩國孩子的體能差距很大、生活能力差。他在《夏令營中的較量》一文中曾擔憂,中國孩子是日本孩子的對手嗎?當時這篇文章引發(fā)了持續(xù)幾年的全國大討論。
2006年年底,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fā)布了《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生活意識比較研究》,再一次給了我們在國際視角下,審視中國學生十幾年來變化的機會。
2009年,已經(jīng)上初中一年級的楊熠龍讀到這些文章時感觸頗深,他說,“我們的體能差、生活能力差最主要的原因是被父母們關(guān)在了成長的火柴盒里,而火柴盒之外的天地是父母思想中的危險區(qū)也成為我們成長的禁區(qū)。”楊熠龍呼吁:讓我們走出成長的火柴盒,我們一定是日本孩子真正的對手。
家長:光注重學習成績,忽視體能鍛煉
我的同學王辰(化名),長得又高又壯,但是一點力氣都沒有,連自己的自行車打氣都是他媽媽和爸爸“承包”。
我曾經(jīng)看過一個調(diào)查問卷。調(diào)查問卷中,在回答當父母者“您考慮孩子前途時最為關(guān)心的問題是什么”的問題時,比例最高的是“學到知識”占80.6%,其次才是“良好行為習慣”,占43.9%,身體健康占37.3%?!巴映升垺薄ⅰ巴渗P”,為人父母者天下同心。但這種期盼的重心,在大多數(shù)家長的心目中已從德才兼?zhèn)湎颉案貙W習成績”偏移。
同時,調(diào)查問卷問及“您認為好孩子的主要標準是什么?”家長的回答前3項依次為“學習成績好”占50%;“道德品質(zhì)好”占36.2%;“身體好”占27.8%。有近一半的家長要求孩子進入高一級的重點學校。這表明,父母評價孩子的首要標準是學習成績。這樣的觀念表現(xiàn)在家庭教育中就是不重視孩子全面發(fā)展。
有的父母對孩子的課外時間甚至作出五不準的規(guī)定:不準看電視;不準看課外書;不準下棋踢球;不準私自找同學玩;不準參加與學習無關(guān)的活動。
體育課:“快樂體驗”中也應有適合的運動量
中小學生身體素質(zhì)的下降盡管有種種因素,但體育運動的缺乏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對于目前的體育課程設(shè)置,同學們都有著自己切身的體會:“其實初中體育課中,運動量比較大的只有中考要考的幾個項目,比如立定跳遠、中長跑等。而我們很少有人喜歡這些項目,即使在中考的指揮棒下,也需要有硬性規(guī)定才能完成。
我看過一篇報道說這樣的情況并非個例,如今的體育課注重學生的“快樂體驗”,以往單、雙杠,跳馬,跳山羊等運動量適中的項目,現(xiàn)在已經(jīng)從很多體育課上消失了。不能不說體育課運動量的減小是青少年體質(zhì)下降的原因之一,而伴隨著體質(zhì)的下降,體育課也越來越不敢加運動量,進入了惡性循環(huán)。
在中學體育課上,照顧到我們學生的興趣當然沒有錯。但是如何在體育課上處理好興趣與強制之間的關(guān)系,把握住趣味和運動量的平衡,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從運動的本質(zhì)來講,樂趣與強迫是交融的,即使是很艱苦的運動也有樂趣。而人從事運動的動力,就在于對運動樂趣的追求。
在兩種情況下,人需要有外力強迫才能真正體會到運動的樂趣。一是在追求運動樂趣的過程中尚未達到境界便放棄,也就是所謂“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另一種是有些運動較為艱苦,其中的樂趣離人很遠,例如長跑,不強迫他度過艱苦的開始階段,就無法體會到其中的真正樂趣。因此,對于體育課來講,我們既不能放棄對樂趣的追求,也不能忘記在這個過程中,強迫是無處不有的。
強化體能根本是改變父母的思想觀念
其實,無論是十幾年前還是現(xiàn)在,家長溺愛也是孩子體能差的重要的一個方面。現(xiàn)在都是獨生子女,有的孩子到了小學六年級還要家人護送。我們從小到大,幾乎就沒有干過體力勞動,單靠學校有限的體育時間,根本就無法改變學生的體能狀況。
對于城市中的孩子來說,我們平時能夠打球、踢球的機會并不是很多。第一,有太多的作業(yè)等著我們?nèi)ネ瓿伞5诙?,能夠在放學后找到一個打籃球、踢足球的運動場所非常不容易,時間和運動場所的局限性讓我們的運動量和運動機會也受到制約;在家庭中我們參與各種家務勞動的機會也微乎其微,“寫作業(yè)去吧,別浪費時間了?!薄岸嗫纯磿?!我一會就干完了?!倍芏喔改刚J為孩子學習成績好就行了,做家務活太浪費學習時間。所以,父母的過度保護“搶走”了我們的運動時間和參與勞動鍛煉的機會。
很多專家為我們的體能和獨立生活能力差著急,我們更著急。但是,爸爸媽媽的思想意識沒有改變,我們又能如何呢?!
記得,在我四歲的時候,媽媽就帶我去郊外旅行,從那時起我就知道了長距離行走應該怎樣控制飲水、應該怎樣運用體力、怎樣走山路、怎樣穿越沙漠、怎樣騎馬、怎樣在野外生火、搭帳篷、找水……是媽媽的引導和支持讓我從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出行與生存本領(lǐng),并且這些活動本身對我體能也是一個鍛煉。
因此,我認為,改變父母觀念和思想是改變我們的體能差和獨立生活能力差的根本。(何銳敏搜集整理)
相鄰博客
- 家長過分夸獎孩子反而害了孩子 [2009-11-28 20:55:00]
- 心理分析:別讓孩子在暗示中受傷 [2009-11-28 21:00:00]
- 家長心聲:不做要強媽媽的N個理由 [2009-11-28 21:08:00]
- 果汁服藥危害大 [2009-11-28 21:17: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