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雙碩士基金研究員袁健死了。 在北大讀書期間曾是班級成績第一名的他,在離開校門后,職場考試的第一次“末位”就把他給擊倒了。他便選擇了輕生。 去年剛畢業(yè)的袁健此前在融通基金試用,沒有被留下,后進入大成基金。據(jù)了解,業(yè)內(nèi)多家基金均采用末位淘汰制度。應屆畢業(yè)生進入公司后一年進行答辯,通過的留下,否則就離開,而且實行PK制度,一組4人留下3人,淘汰率達25%?!靶袠I(yè)排名后1/4下崗,后1/3留崗觀察”是考察基金經(jīng)理的通常準則。隨著市場競爭越發(fā)激烈,下崗的不僅是年終考核不合格的基金經(jīng)理,就連服務于投資的研究員,也有一套內(nèi)部考核機制。不少基金公司10%左右的研究員在春節(jié)前丟了飯碗。 雖說基金行業(yè)競爭殘酷,末位淘汰甚至被掃地出門是常有之事,但在接到公司正式給予的解聘通知后,袁健同學還是無法調(diào)整自己的抑郁情緒,3月3日剛完成工作交接,第二天就決絕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記得三四年前的高考北大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大學,與高中的同學一直期望能夠上北大,后來知道自己的成績與其相差甚遠,便放棄了北大夢。但身處大學校園還是會關注校園的事,北大并不例外,可這次心目中的北大又現(xiàn)碩士跳樓事件?!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大學究竟做錯了什么,大學教育真的存在著什么樣的問題,大學生又應該需要有怎么的人生態(tài)度,怎么的面對世界?一大串的問題再次引發(fā)了我的思考。 其一,我記得我曾經(jīng)寫過大學生畢業(yè)能成為的六大族,可能考研、就業(yè)上班。其實說實話寫文章時還有一種心情,我們大學畢業(yè)后該如何就業(yè),就業(yè)的問題又有多難,就業(yè)路上的困難……通過這次北大碩士跳樓事件折射另一問題就是就業(yè)問題。他也是行業(yè)競爭殘酷、末位淘汰才走上了輕生的這條路。 其二,可事實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想過沒有,你的父母呢?你跳樓前肯定知道自己一跳必將離開人世,可養(yǎng)你一生,供你讀書的父母怎么辦,他們看到這樣的結果有何感想,我真不敢想象這樣的場面……我相信袁健一定知道這點的,可他為何還要這樣做?!期望能夠尊重自己的生命! 其三,通過他大學教育又存在怎么樣的悲劇。當然我不敢說教育能夠怎么樣,當然我也無權批評教育,也許有人會說大學教育是最大的受傷者,一碰到什么事情都往大學教育身上推。大學教育是不是讓人覺得很冤。我否認這種看法,但筆者認為,無論是誰在說教育甚至聲討教育,都是為了教育好,也希望有人能理解。所以還得說,教育需要,但更需要的是反思! 其四,大學生需要怎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這個問題我想絕不是象我上次在博文說許愿門那么樣的簡單的事,這樣的校園事件更應該思考,我們大學生缺乏了什么,人生應該有怎么樣的態(tài)度。面對困難該如何選擇。就業(yè)時存在問題是不是一想到就應該自殺?所以我覺得大學里不僅要讀書,更要讀好書,需要讀好我的心理,通過這件事,想想大學生心理的脆弱!所以說這還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 其五,看到最近“碩士之死”、“博士之死”、“雙碩士之死”這些事,又讓我想起以前的一句話:“高考時盲于考大學,大學時茫于讀大學,畢業(yè)時忙于找工作”。三句話三個同音字“盲”、“?!薄ⅰ懊Α敝忻總€字里恰巧都有一個死亡的“亡”。難道讀大學真的就是走向“死亡”嗎?難道這句話真要在大學中一一印證,那可想而知將是怎么樣的悲?。?! |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蔣介石傳:三大缺陷注定一生悲劇 [2010-03-20 14:00:00]
- 《誰奪走了我們的孩子》——網(wǎng)癮青少年犯罪紀實專題片 [2010-03-28 08:38:00]
- 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2010-04-21 21:12:00]
- 成功的家庭教育遵守20條法則 [2010-04-22 20:14: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