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系列十三:蹲跪效應
“心理效應”,是指在特定的情緒環(huán)境或其他條件下,某些心理和行為出現(xiàn)的具有規(guī)律性的反應和效果。心理學研究表明,心理效應是一種潛藏在人腦中的潛意識能量。尊重潛意識、了解一些孩子成長和教育過程中應該善加運用或盡量避免的心理效應,會使您的教育更有效,孩子更健康!那么,我們就從一系列家庭教育片段中來分析咱們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都遵循或違背了那些教育的心理效應:
“吵死了”,孩子無奈地跑出去,不一會抱了一根餐廳別人結婚放過的彩花筒,一會夾在胯下當馬騎,一會抗在肩上當搶使、一會又在手上揮舞著當孫悟空的金箍棒耍,正在高興的勁頭上,媽媽一把抓住彩花筒扔向一邊。孩子沮喪地做在板凳上,無聊地拿著爸爸的手機打安靜地打游戲,孩子安靜了,這家大人們可以興致勃勃地交談。試想以下,以后這個家長要讓孩子參加樂器興趣班,可孩子卻沒有了樂器演奏的興趣,是誰的過?當孩子以后不愛動手動腦了又是誰的過?孩子喜歡上了玩***又是誰養(yǎng)成的呢?
有位家長雙休日領著3歲的孩子去逛商場,家長逛得興趣昂然,而孩子卻撅著嘴不愿意逛,媽媽很奇怪,覺得商場這么熱鬧孩子為什么不愿意逛,就在她蹲下來問孩子的一剎那間,她自己找到了答案,因為孩子很小,在他的高度看見的都是人的大腿。這位媽媽趕緊讓孩子騎在她的肩膀上,孩子頓時有了精神和笑臉,說:“媽媽,商場有這么多好看的東西啊!”
這兩則故事說明:家長總是以“俯視”的姿態(tài)去對待孩童,不了解孩子的認知特點,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盡管你好意,但你確實在傷害孩子。
一位教育心理學家在散步時,發(fā)現(xiàn)一個小女孩趴在草叢中正神情專注地喃喃低語著,心理學家站在小女孩旁邊觀察了好一會,也沒有發(fā)現(xiàn)小女孩這樣做的原因,于是心理學家同小女孩一樣趴了下來,發(fā)現(xiàn)小女孩正在與草叢中的螞蟻對話,于是理解了小女孩的行為。這就是“蹲跪效應”。
雖然家長從童年走來,但童年的秘密多半已被塵封,家長和孩子之間仿佛矗立了一座厚厚的高墻。其實,只要你蹲下來,你就會重新開啟童年的秘密,理解孩子觀察問題的角度及由此而得出的結論。當然,也只有理解了孩子的視角家長和老師才知道孩子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局限性在哪里,你的指導和建議才能有的放矢,你的高明和正確才能讓孩子心悅誠服。
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系列十一:巴納姆效應 [2008-12-27 16:02:00]
-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系列十二:泡菜效應 [2008-12-27 16:06:00]
-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系列十四:超限效應(過猶不及效應) [2008-12-27 16:13:00]
-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系列十五:習得性無助效應 [2008-12-27 16:14: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