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文質(zhì) 文章來源:《中國最佳教育隨筆》
編者按:“教育是慢的藝術”,張文質(zhì)先生說出了真相,說出了真理。這應該是個常識,問題是,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環(huán)境,“慢的藝術”真的正在消退,正在消失,已經(jīng)成為一件高不可攀的奢侈品,甚至,你會想,不是我們不愿“慢”,而是我們不能“慢”——這大概才是我們讀這篇文章時最感悲哀的。
1、我常常發(fā)現(xiàn),更可怕的是人失去耐心,缺乏最基本的修養(yǎng);更可怕的是不自知,自我陶醉,自甘粗魯、卑俗,有時候這一切才是教育更為具體、尖銳的問題,但是它往往被各種任務、指標、困難遮蔽了。因此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傾聽、觀察、記錄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家”,回到教育,回到細致、持久的省悟之中。
2、我們幫助孩子獲得知識,我們學習和孩子共同生活,也許只有在這樣的一體感中,孩子們才能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真摯的希望,這種希望不是外在的對他們的饋贈,而是,這就是共同生活的意義——我們彼此葆有希望,這樣的信念是生活的動力也是價值所在。
3、不言而喻,教師要有一顆教育的心靈,敏感、細膩、堅強、執(zhí)著、明確、美好,教師甚至“要比熱愛自己的黨派、教會更熱愛自己的學生”,教育確實要以愛為底色,談起教育就是談論我們的孩子和未來——然而,只要一靜心我們就知道自己實在被扭曲得太厲害了,也許更需要詢問的就是我們還有多少真摯的熱情,承擔的勇氣,能夠在各種困難中堅持應當堅持的執(zhí)著,可是我知道這樣的詢問很多時候也是蒼白無力的,莫名的焦灼與恐懼盤踞了我們的生活,太多的指標、任務、功利已經(jīng)控制了我們的心靈,我們渴望著美好,內(nèi)心都變得越來越無望與冷漠——堅冰時期仍然延續(xù)著,有時我們幾乎無法越過它瞭望到自由和有活力的未來。
4、常常我會清晰、明確而又不無痛苦地意識到自己思想和創(chuàng)造力的衰竭,同時我明白這種衰竭絕非是一個人的事。也許,我們還必須正視這樣的事實:這是一個思想和創(chuàng)造力枯竭的時代,無論從歷史的縱向和我們所處的時代的橫向加以審視,情況都大抵如此,它是一個令人沮喪與氣綏時代。持久的戰(zhàn)爭、政治運動、屈辱的生活耗盡了一代代人的智慧和活力。有時我們甚至一輩子都無法掙脫作為“平淡無奇”的“被壓迫者”(弗萊雷語)的思維模式。我們自足、庸常而耐心地生活在一個奇怪而漫長的過渡時期——這是一種比較樂觀的表達。
5、有所堅持、有所放棄、有所抗爭也是困難的,當你真的去嘗試時,你就明白了,更多時候我們似乎只能“自然而然的”選擇順從、沮喪、怨恨和焦慮。我不得不說,內(nèi)心的苦楚是很難訴說、甚至是無處訴說的。焦慮不是一種心情,而是一種感受世界的方式。
一些“渺小的思想”,正在貫穿我的一生。
一些散亂的念頭正在引導著我。
6、我們正在普遍地感受到“新課改”遇到了困難,有各種各樣對困難的原因的探討,我認為真正的困難是,現(xiàn)實的狀況再一次證明了,“制度優(yōu)于技術”,制度才是第一推動力,某些制度的“不對接”才是一切改革與創(chuàng)新真正的障礙,“新課改成于教師,敗于領導”說對了一部分,它是某些現(xiàn)狀的描繪,這些現(xiàn)狀背后令人恐懼、無所作為的是,在堅硬、冷冰的制度面前,個人與新理念幾乎是沒有價值和力量的?!皾u進”思想從根本處而言,并沒有多少生長的空間。
7、我甚至有點惶恐地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我們最大的錯誤其實是前提錯了,你無法樂觀起來,經(jīng)常你就是白費勁,最后的結果常常是你所有的努力中只有極少的部分有正面的價值,每一次為了這極小的正面價值你必須連帶著也為“負價值”而付出心力,很多所謂正面的“教育行為”若細加審視,就發(fā)現(xiàn)“邪惡”和“不光明”的一面也都會“如影隨形”。
8、我?guī)缀鯖]有勇氣說,不是因為“新課程”有太多的缺陷,而是即使有這樣那樣缺陷的“新課程”,對我們而言,也仍是奢侈品,也許新課程缺少的是生長它的土壤,這種缺少不是靠意志、熱情與執(zhí)著能夠解決的。
現(xiàn)在是堅持還是放棄,都是一個問題。
9、我們面對的教育實際上就是缺乏平等、威權管束、沒有多少自由和獨立性、以應試能力的培養(yǎng)為基本目標取向的,我們面對的教育同時還存在著嚴重的投入不足,不少學校掙扎在貧困線上,談論教育怎么能不正視這一切呢?這些狀況的改變才是教育改革要致力的核心問題。這些前提性的問題從根本而言嚴重阻礙了教育邁向人性,邁向?qū)€性和想象力的尊重,甚至成為教育中一切困難與災難的源頭,我們有多少的心力就白白耗費在這種種無法改變的困局之中呢?沒有這些前提性狀況的變革要談論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力是一件多么困難的事?
10、因此,我也明白為什么我們會感到“無計可施”、“難有作為”,這是真實的狀況,并非我們脆弱、無所用心,不夠堅韌。教育改革確實就是尋路之旅。
11、但是,我仍然要說,為微小的美好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這是因為,教育基于真善美,直抵人的心靈,教育直接面對每一個正在生長中的生命,教師個人的美好無論何時都彌足珍貴,也許正是它,構成了童年最有意義的“希望的生態(tài)”,只有它,才能播撒與邪惡對恃、并積蓄最終摧毀邪惡的力量。同時我還要補充一句,今天,正是這些身上葆有美好元素的教師保存了教育最后的價值。
12、幸運的是,教育總是具有潛在的、不斷積驟的巨大的力量,從來都是如此——如果我們有耐心去體察,有信念去促進,我們就更有可能回到自己——從自我生命的反省中返回教育,回到一種更多元更具開放性的自我認同中,從而能夠避免再一次的迷失。
13、當我們談論教育時,往往語調(diào)會變得激昂或消沉,當意識到這一點時,我總是盡快讓自己的情緒調(diào)整回日?;臓顟B(tài):用生活著的方式的理解、表達,我并不是另外一個人,也沒有什么力量在我心靈深處爆發(fā)了,每個人都是過程,每個人都只能看到一小部分,我是一個“樂觀的悲觀主義者”。
14、劉鐵芳先生以下幾句話說得對極了,我覺得有必要認真抄錄一遍,以表敬意和強烈的認同: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論、方案、謀略說得天花亂墜者,皆不可信;凡動輒言稱“學習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動輒宣稱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奧義說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發(fā)展說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即言稱教育改革如探囊般容易者,也許乃是因為他們自己就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劉鐵芳用簡單、有力的句式,明確不二的立場洞見了紛繁復雜的各種表象背后的教育真相!
相鄰博客
- 認識氣質(zhì)和性格 理解自己及孩子 [2009-03-27 22:34:00]
- 做教師的二十二條軍規(guī) [2009-04-14 15:40:00]
- 張文質(zhì):教育是慢的藝術(二) [2009-04-14 15:49:00]
- 學生頻繁“過學死” 媒體呼吁盡快破除應試教育 [2009-04-15 11:28: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