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青春期是孩子生理和心理飛速發(fā)展的時期。其發(fā)展速度之快,使很多家長始料不及。孩子自身生理與心理的沖突以及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沖突,導致許多家長與孩子溝通困難。下面從一下七個方面來分析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以及與孩子的溝通技巧。
1. 獨立與被尊重的需要
這是青春期孩子最突出的特點。雖然他/她明白自己還遠遠不能獨立生活,但仍然強烈地希望擺脫家長的管教,不希望家長再把自己當作不省世事的小孩子,他們更希望有機會證明自己的能力,更希望成人能給他機會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即使在說話語氣上,他們也會對家長的過分溫柔產生反感。因此,青春期孩子的家長應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態(tài)度,在與孩子意見有分歧時,應當合理疏導,分析不同意見的利弊,萬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孩子。在生活上,也不應對孩子過分呵護,應給其留出一定的獨立空間,讓孩子真正有機會去了解自己的“力所能及”和“力所不及”,在他真正感到“力所不及”的時候,也許他才能真正體會到家長的重要性,更加客觀地認識自己的能力。
孩子初二的時候,逆反心理極強,外出非常不愿意和我一起走,好象我給他丟臉似的。在這種情況下,所以做事情我也盡量讓他自己完成。但有一次,他想買鞋,自己拿不定注意,非讓我和他一起去。臨出門孩子說:“你不許說認識我呀”,我說:“好的”,去超市的路上,鄰居們一個勁的和我打招呼,他覺得媽媽沒有給他丟臉,反而覺得自己沒有什么面子,和我走的距離越來越近,我提醒他,別離這么近,我越說他越近,后來鄰居又和我打招呼,還夸了孩子個子這么高了,我說:“這個孩子我不認識……”我兒子使勁地拉著我的手,我說:“別,我真不認識你……”這句話把孩子和鄰居都逗笑了,從此孩子再也不抵觸我了。
2. 對友誼的需要(包括與異性同學的友誼)
進入青春期后,孩子對友誼的需求明顯增加,更多地關注他/她的同學和朋友,對與同學、朋友的間的事情產生更大興趣。比如說,對于更小的孩子來說,去外面吃飯他關注的是吃什么,至于跟誰去吃是無所謂的;而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他會更關注與誰一起去吃,有次,同事給個40元的餐票,我想叫兒子和一起去吃,兒子說:都有誰呀?我說就我們兩個,他說,那我不去,我想40元吃兩個菜,兩碗飯,滿好的,誰知道,兒子說,我不去,和您一個人吃飯,多沒有意思。當時我覺得也很沒有面子,白請人吃飯都沒有人去。所以我觀察到,孩子喜歡與同學或同齡朋友單獨去吃。這個階段的孩子更講義氣,有時可能會為幫助某同學的一件并不十分重要的事,而為難自己的家長,這是該階段孩子的特點,并不能說明孩子大了跟父母不親了,家長不必為此傷心,等孩子過了這階段,他依然會更在意與父母的情感。友誼對青春期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如果因自身性格或能力等原因而不能滿足其對友誼的需求,他則很容易產生挫敗感,對其心理產生負面的影響。而那些有良好人際關系的孩子,則會更加自信,有更好的心理感覺。因此家長要尊重孩子的友誼,鼓勵孩子與同學互幫互助,溝通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一個知心、可信的朋友,其實父母是擔當此角色的最佳人選。家長應力求與孩子建立朋友式的關系,實現(xiàn)良好的溝通。這就需要家長多關心一些孩子們感興趣的事情,用更包容的態(tài)度,做孩子的忠實聽眾(否則孩子便會去尋找其他的朋友甚至異性朋友作自己的聽眾)。只有這樣,家長才能更多地了解孩子與同學和朋友的交往,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真正成為孩子喜歡的朋友,給孩子提供適當?shù)囊龑?。只有你和孩子的關系非常好,孩子才會和你真心話。有一天,孩子突然問我,周六孩子要帶一個女孩子回家住。我當時有點蒙了,但很快又冷靜下來,平靜的說:“為什么?”孩子說是因為這個女孩子不敢回家,我說為什么不敢回家,孩子說,怕有男孩子打電話。我問清楚原因,就和孩子冷靜地分析,給了孩子三個建議:一、先肯定孩子的善良,同情別人,能熱心助人。二、這個問題,應該讓女孩子對父母說,因為這樣的事情,只有父母才會真正幫到自己的孩子。三、因為是另一個男孩子喜歡這女孩子,怕打電話騷擾才不敢回家,所以這個男孩子不會對女孩子怎么樣,冷靜一段時間,就會慢慢冷卻。如果兒子冷不丁介入進去,反而讓他們認為是第三者了。不但幫不了女孩子,反而害了女孩子和自己。和兒子談完后,兒子說好好想想。我本著不著急不放棄的想法,讓孩子自己成長,孩子終于順利的過了這一關。兩個星期過去了,孩子再也沒有提起這件事情。今天電視里演大學生交朋友的事情,我順帶和孩子講,這時候交異性朋友就如同吃青蘋果,結果是又苦又澀。就像在跑道上跑步,還沒有到終點,就想看路邊的花朵,那樣就會分心。我細細地說,兒子認真的聽,我問兒子,我說的對嗎?孩子點頭肯定地說,對!我說,你想想吧。我肯定地告訴孩子,媽媽鼓勵群體交往,我希望讓孩子在團體交往中,提升自己地交往能力,拓展自己的眼界。只有學會了用同理心傾聽,才能學會與人交往,這正是培養(yǎng)孩子是社會人不可缺少的一步。
3.自信心與成功體驗的需要
孩子因性格、天分及成長經歷等多方面因素的不同,其自信心的強弱有很大區(qū)別,這種區(qū)別在青春期會有更明顯的表現(xiàn)。自信心的強弱對青春期孩子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比如說適應能力,在進入新學校時,自信心強的孩子往往會主動與周圍的同學交往,上課主動與老師互動,他會很快適應新的環(huán)境;而自信心差的孩子,面對新的環(huán)境時,往往是被動的,總等著他人主動與自己交往,需要較長時間適應新的環(huán)境。對于青春期孩子,自信心的強弱也會影響其攀比、愛美、追星等諸多方面的心理狀態(tài)。而自信心從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成就感,孩子的成功體驗是增強其自信心的主要因素,因此家長對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要多加鼓勵,盡量為其創(chuàng)造體驗成功的機會。
這階段的孩子,對自身形象的關注大大增強。對其心理進行分析,其原因有幾個方面:(1)按前面所述,青春期的孩子需要自信心,良好的外表顯然可以提高自信心;(2)由于生理上的成熟,從本能上有吸引異性的愿望,通過美化自身形象來增加個人魅力也是很自然的;(3)按照“發(fā)展心理學”的理論,青春期的孩子都有一種“主角心理”,常常覺得自己是這一群人中的主角,因此也會關注自身的形象。(4)對自身形象不滿,缺少自信,從而過度關注自身形象。
通常,愛美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家長不必過于擔心,也不必一味阻止,只要不過分,可以任其自然。如果孩子屬于以上第(4)種情況,則家長應幫助孩子增強自信心,使孩子逐漸認同自身形象。如果孩子確實有外表缺陷,則應給孩子提供特殊的幫助,從其他方面增強其自信心。
我曾經為一個媽媽做過咨詢:在理發(fā)這件事情上,
現(xiàn)象:一個媽媽來咨詢,孩子去理發(fā),沒有按照孩子的意愿理,結果孩子不滿意,回家和媽媽說,讓媽媽去找理發(fā)師,重新理,媽媽也很生氣,一起去找理發(fā)師,理發(fā)師很不高興地再給15歲男孩子理發(fā)。結果還是不滿意?;丶业穆飞希⒆诱f:“犟勁是吧,晚上去砸他們玻璃,作業(yè)也不做了?!?/span>
成因分析: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媽媽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回家把不開心對媽媽說后,媽媽應該先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同情孩子一番,然后和孩子一起去找理發(fā)師來處理好這個問題。對理發(fā)師也應該先肯定,理的還行,可能孩子沒有說清楚,不是要這樣的發(fā)型,應該是什么什么樣子,如果那樣,孩子就更滿意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樣說,理發(fā)師就不會帶著情緒來做事情,人如果用心來做事,就會做好,這樣就能滿足孩子的愿望。
1、 家長向孩子道歉,這件事情自己沒有處理好,在孩子向家長求助的時候,沒有完滿的把這件事情處理好。
2、 理發(fā)和做作業(yè)沒有關系,理發(fā)是理發(fā),做作業(yè)是做作業(yè),做作業(yè)是你自己的事情,學習是為自己而學習,沒有為家長學習。理發(fā)更和砸玻璃沒有關系,砸玻璃是有意破壞,和理發(fā)無意識滿足孩子要求是兩個概念。
3、 家長缺少系統(tǒng)家庭教育知識,沒有引導孩子的能力,要真正地下點功夫來好好學習。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會真正帶動起孩子。
我一般都尊重孩子的選擇。有一次,他理完,回家,就跟沒有理一樣,他問我怎么樣?我笑著說:這就理發(fā)了,我怎么覺得和沒有理一樣,他說,你不懂,這樣叫毛寸,時髦,流行,我說:“哦,你是不是很喜歡流行的東西,感冒也容易流形,你喜歡嗎?審美這東西要適合自己,不要別人怎么樣,你就怎么樣?”然后以商量的口氣問孩子,我說的對嗎?孩子會經過自己分析,然后告訴我:“有道理”我并沒有立即要求孩子去改正,但是過了一個星期,他自己就重新又理了.
4.對性知識的需要:
青春期的孩子隨著其第二性征的出現(xiàn),他們會對人類的性問題產生好奇或興趣。值得欣慰的是,隨著現(xiàn)代家長文化素質的提高,有越來越少的家長能夠正視孩子對性問題的好奇,多數(shù)情況下不再像過去那樣訓斥孩子“下流”,多數(shù)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家長面對孩子提出的“人是怎么懷孕的”、“什么叫性生活”這類問題,一般也不會再用各種“謊言”來應付孩子。但是多數(shù)家長還是會因“難以啟齒”或“怕孩子學壞”等理由而含糊其詞,結果更是增加了孩子的好奇感和神秘感,其結果是讓孩子只能通過網絡、電視,甚至淫穢光盤等不正當方式去滿足好奇心。其實,最好的方法是在孩子青春期之前就讓他/她了解人體與性,打消神秘感。到了青春期,對孩子的任何提問,均可如實給予解釋,或選擇合適的書讓孩子自己讀,但需家長給予適當引導。家長的引導必須讓孩子認識兩個問題:(1)人類的性愛雖然與一般動物的交配相同之處,但人類的性愛更側重于情愛,同時要與責任、義務及倫理密切聯(lián)系;(2)人類的愛是美好的,更是神圣的、嚴肅的,是需要等待的,決不可輕率。
在這點上,要適當?shù)臐B透,讓孩子覺得沒有什么可神秘的.
5、對偶像的需要
追求“偶像”現(xiàn)象在青春期孩子中十分普遍,這實質上是他們對自己未來形象的想象與塑造。他們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甚至開始想象自己未來的異性朋友。但是這階段的孩子看待事物的能力還十分表面化,很難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因此,各類明星由于其在公眾面前的耀眼的光環(huán),首當其沖先照暈了這些孩子。這種現(xiàn)象十分普遍,如果孩子只是喜歡聽偶像的歌,或只是喜歡看偶像踢球,這倒也沒什么。但很多孩子,其價值觀、理想、包袱等都因追星發(fā)生了變化,這就是我們所不希望的了。對于這種情況,家長切不可用簡單方式予以制止,因為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是非常強的。比較好的方式是家長先要多了解孩子的“偶像”,多搜集“偶像”的資料,在與孩子討論偶像的過程中,引導孩子更客觀地看待該“偶像”,幫助孩子透過想象看本質。同時通過各種人物傳記等,引導孩子將偶像與其他一些更為積極的人物形象進行對比,讓孩子自己去調整“偶像”,建立新的價值觀。我不反對孩子有偶像,因為之所以能成為偶像一定也有他的長處,我們完全可以學習對方的優(yōu)點。
孩子有偶像不是壞事,在接觸和交往中,要善于引導,我兒子比較喜歡成龍,而成龍有個最好人生三件事情不能做,非常的好.第一這一生決不加入黑社會.第二決不吸毒.第三不做賭徒.那么這三條人生的底線,對孩子會有益處的。
6、物質上的攀比
進入中學后,孩子相互間對物質的攀比問題迅速顯現(xiàn)。其實,物質上的攀比多數(shù)是為了補充精神上的欠缺。如果孩子在精神上有了充分的自信,并且有正確的價值觀,他對物質上的攀比自然會減弱。因此,對孩子的攀比問題,應從提高其自信心和改變價值觀上下工夫,單純的壓制是無效的。
這點上,我和兒子會經常探討一些社會上的事情。身邊真正有錢的人,穿著非常一般,他們就怕別人看出他們有錢。而那些不太有錢的人,卻很招搖。其實這不但是攀比的問題,有時候會出現(xiàn)對生命的威脅。在孩子的學校就發(fā)生過這樣的事情。一群歹徒就在學校附近觀察誰家接送孩子的車好,就準備對誰下手。有次,觀察好了,但是抓錯了人。當歹徒拿孩子生命要挾綁票人時候,這個人只是一個給老板開車的司機,而不是真正的老板,拿不出錢,她只是在接老板孩子的時候順便帶聲自己的孩子,結果最后孩子死了,因為是初中的女孩子,綁票的是四個20多歲的成人,非常的慘。雖然那四個人最后槍斃,但是那花一樣的生命也沒有了。
宗上所述:在和青春期孩子交往的過程中,
首先要學會傾聽,簡單的一句話就是用心來聽。我們同理心去聽,而不要心不在焉。在日常的交往中,傾聽有五個層次:第一層:完全聽不進,可以用忽視某人來形容,聽者心不在焉,只沉迷在自己的世界;第二層:假裝在聽,用身體語言來假裝聆聽,復述別人的語句當作回應;第三層:有選擇性聽,你確實在聆聽,但你過分沉迷于你所喜歡的話題內容,只留心于你感興趣的事物,不過你確實能了解到對方。第四層:留意地傾聽,你能全心全意凝神傾聽。要專心聆聽確實花費不少精力,可惜你始終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第五層:用同理心傾聽,就是說撇下你的觀點,進入他人的角度和心靈,你不用表示同情、同意、或不同意,更不必表明立場。和孩子溝通,應該學會不要說“不”,肯定是心靈交往的空氣,只有孩子得到你的肯定,才會愿意和你交流。學會傾聽是交往的開始,當孩子感覺你是他很信賴的朋友,他就會全盤向你托出心里的話。其實就是換位,站在孩子的立場,讓孩子自己去體會。記得開奧運會的時候:
在奧運會即將開幕之前,正是會場緊張忙碌的時候。我和兒子放假在家終于有一起觀看的機會了!
就在開幕式之前,很多人都排成一隊,推著一個類似“保險柜子”一樣的東西入場了,我問兒子:“這是什么?”兒子毫不猶豫地說:“擦地的?!蔽倚乓詾檎妫骸芭?,那為什么要排成一縱隊走那?”兒子繼續(xù)道:“等走到頭再打開,一起再橫著走啊!”“哦,這樣地面會很干凈?!蔽覟閮鹤拥慕忉尭械胶芘宸?!
這些推著“柜子”的人確實像我兒子所說,縱著走到場的盡頭,然后開始橫著走,再看,排滿了整個場地不動了!我和兒子兩個人都看傻了,就要開始了,這些“擦地的”怎么不動了!忽然鼓聲震天,我們兩個人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缶”,2008個人散開在廣場中間,就是為了擊缶!
這讓我忽的想起了,在開場之前的采訪中,于丹教授說:“古代人為了慶祝表達愉快的心情,就是擊鼓跳舞,有鼓有舞就是鼓舞,會鼓舞人們的斗志?!?span lang="EN-US">
我們太佩服導演張藝謀了!更佩服那些擊缶的人們!動作整齊化一,那么的神奇!真是讓我們中國人的人心大振。隨著那鏗鏘的鼓聲,也讓我們母子的心緊緊連結在了一起,我們?yōu)槲覀儑夷茉诒本﹫A奧運這個百年的夢,感到自豪!
同時在我們母子心中,也多了一個幽默的故事。當我有意無意的時候說:“哇,那是擦地的!”我兒子會笑著輕輕打我的頭,或用手揪我的鼻子,不好意思的笑笑,“你知道什么?”我繼續(xù)說:“哇,我終于知道,那是擦地的!”……
二、學會說話:
簡單的說就是看著孩子的眼睛,輕輕地說:幽默的說和正向的說。幽默是需要我們修煉的,不是一天兩天的功夫。那么我們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正向的說
提醒孩子——正向批評
正向批評就是建設性的批評,是和破壞性的批評相對立的。凡是用破壞性批評的家長,培養(yǎng)出的孩子,都具有消極的心態(tài)。下面讓我們來認識一下破壞性的批評。
美國一個權威的咨詢機構,曾對小孩進行過一次測試,結果非常驚人。他們發(fā)現(xiàn),孩子1歲的時候,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高達96%,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7歲,也就是上學以后發(fā)生逆轉;到10歲的時候,孩子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不見了,只剩下原來的4%!
為什么孩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不見了?于是該機構決定對一萬名孩子進行跟蹤調查,對他們的各成長階段進行監(jiān)測。最后發(fā)現(xiàn),從0歲到10歲,也就是在這些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平均要遭受超過二萬次的“傷害”!其中,對幼小的心靈傷害最大的,就是來自家長的“破壞性批評”,這對稚嫩的心靈而言,不只是一次次的人身傷害。這些痛苦的記憶,深深刻在孩子心中,嚴重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發(fā)展,直接導致了害怕失敗、害怕被拒絕、膽小、懦弱、猶豫、憂慮,找借口等消極心態(tài)。
破壞性批評就是批評的時候對人不對事,直接進行人身攻擊。有的家長批評孩子是怎么刻薄怎么講,只圖自己發(fā)泄得舒服,哪管孩子受得了受不了,如同“倒洗澡水,把嬰兒一起倒掉了”。比如說:“你怎么這樣蠢?我早就知道,你是個笨蛋、傻瓜,一點用都沒有!你只有吃飯厲害,飯桶!沒治啦!沒救了!你的臉皮真厚,你怎么還有臉活在世上。我造了什么孽,生了你這么不爭氣的東西。早知這樣,還不如養(yǎng)條狗,你看人家XXX,你要有人家一半就好了……”類似的批評任何人都不會陌生。小的時候,家長這樣批評我們;成年了,同事或領導繼續(xù)如此這般;我們又像我們的家長一樣正在對待我們的孩子,……多么可怕,在這個世界上時刻都在發(fā)生“破壞性批評”!
有時破壞性批評表現(xiàn)比較隱蔽,就是有條件的愛,這也會給孩子造成傷害。曾經有的學生寫了一篇作文,媽媽你是愛我還是愛分?我們要知道,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因此,應當采用正當?shù)?、建設性的、積極性的批評。
我的意建是:首先要反思自己,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換位思考;對事不對人;善于發(fā)掘優(yōu)點;保護孩子的心靈,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
當我們面對孩子犯錯誤時候,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我們應該這樣處理:
1、有個理念就是表揚了再批評也不遲。批評吝嗇一點,批評最多20秒,允許犯錯,該了就好。而且要注意場合,講求方法,就事論事,不上綱上線。
2、批評之后還要表揚,給孩子以希望。
3、處理事情的過程中,提問要占百分之七十,陳詞占百分之二十,講道理占百分之十,最后,只要一句總結。
在說不通的情況下
三、學會做事,用行動感化孩子
在和孩子沒有用語言溝通好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我們老祖宗流下的交流工具,寫信,也會起到和孩子溝通的目的。而且說不定效果會更好!
做智慧的家長,就是要學會包裝自己對孩子的“愛”,只有在與孩子的溝通中,找準切入點,用自然幽默的表達方式,孩子才會容易接受,家長也才會做到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如果不會包裝,就會變成對孩子的傷害,孩子不但不接受,反而會討厭家長。
從今天起,我愿意與大家一起成長!為了我們的孩子,為了我們的后半生,為了我們的家庭,更為了我們的國家的未來,讓我們一起努力!
相鄰博客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