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脾氣是一個人在社交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
——都德
◆◆脾氣暴躁是人類較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發(fā)脾氣就等于在人類進步的階梯上倒退了一步。
——達爾文
——蘇倫斯·斯坦伯格
◆◆在成功的路上,最大的敵人其實并不是缺少機會,或是資歷淺薄,而是缺乏對自己情緒的控制。憤怒時,不能制怒,使周圍的合作者望而卻步;消沉時,放縱自己的萎靡,把許多稍縱即逝的機會白白浪費。
——約翰·米爾頓
◆◆一個壓力來源被認定對個人有威脅時,智力的功能應(yīng)會受到影響。一般而言,壓力愈大,認知方面的功能及彈性思考就會愈差。人的注意力是相對有限的,如果只把焦點放在具體有威脅性的事件及個人的焦慮上,我們對問題的注意力就會大大降低,威脅就更不易被消除。
——朱敬先
◆◆只有建立了內(nèi)心世界的價值系統(tǒng),才能把壓力變成生命的張力。
——于丹
◆◆人類的心靈深處,有許多沉睡的力量;喚醒這些人們從未夢想過力量,巧妙地運用,便能徹底改變一生。
——澳瑞森·梅倫
◆◆信心是命運的主宰。
——海倫·凱勒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
——愛默生
◆◆朋友就像一本書,通過他可以打開整個世界。
——于丹
◆◆良好的性格貴于黃金;前者是自然的天賦,后者是命運的賜予。
——愛迪生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論語》
◆◆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后果,這是為人處事很重要的一點。
——于丹
◆◆人的天性雖然是隱而不露的,但卻很難被壓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絕。即使勉強施壓抑,只會使它在壓力消除后更加猛烈。只有長期養(yǎng)成的習慣才能多少改變?nèi)说奶焐鷼赓|(zhì)和性格。
——培根
◆◆嫉妒這惡魔總是在暗地悄悄地毀掉人間的好東西。有了它,不但不能盡到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應(yīng)盡的責任,而且也玩忽了自己應(yīng)盡的職守。
——培根
◆◆人類的心理適應(yīng),最重要的就是對于人際關(guān)系的適應(yīng),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tài),重要的是由于人際關(guān)系的不適應(yīng)、失調(diào)而來的。
——丁瓚
◆◆一個人的成功13%靠的是你個人的學識和能力,87%靠的就是你的良好的人際。
——卡耐基
◆◆在人生的路上,父母不可能永遠為你遮風擋雨,所以,更希望你能櫛風沐雨,不斷前行。面對逆境,遠比如何接受順境重要得多。
——馬丁·賽力格曼
◆◆造物所忌者巧,萬類相感以誠。
——吳建民《交流學十四講》
◆◆只有滿懷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懷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認識自己的意志。
——高爾基
◆◆一個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兩個條件。
——蘇格拉底
◆◆我忠告天下父母三句話。第一句話,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健康人格。第二句話,好的關(guān)系勝過許多教育。第三句話叫做: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
——孫云曉
◆◆判斷一個家長合不合格就一個問題:18歲以前,你的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會在第一時間告訴你嗎?如果是,家長就是合格的。
——鄭淵潔
◆◆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是: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
——鄭淵潔
◆◆要對孩子進行手腦并用的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俗話說“心靈手巧”,手巧,應(yīng)歸功于思維靈活精細和具有創(chuàng)造性;心靈,則是動手實踐鍛煉的結(jié)果。兩者息息相關(guān),互為因果。
——贊可夫
◆◆問題不是問題,如何應(yīng)對才是問題;欣賞并接受“過去”,它是我們管理“現(xiàn)在”的能力;改變是成長的起點,“希望”是“改變”最重要的成分。
——弗吉尼亞·薩提亞
◆◆成長是兒童生命的主題。成長當然離不開學習,但除了學習,還需要有積極充分的休息、充足的睡眠,需要追逐、嬉戲、打鬧,需要無所事事、做白日夢,需要有“面對著天空發(fā)呆”的自我調(diào)試。
——肖川
◆◆許多德育教師常常扮演的角色卻是“警察”,他們最常用的“武器”就是批評。
——朱永新
◆◆孩子們是我們要珍惜的財產(chǎn),他們是這個宇宙的未來,我們需要給他們提供一個非常和諧的環(huán)境,因而我們也要從一個正向的方向去看待他們、接納他們、鼓勵他們,和他們在一起,鼓勵他們進行新的嘗試,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和他們在一起,陪伴他們。
——約翰·貝曼博士
◆◆構(gòu)建和諧社會,和諧家庭是基礎(chǔ)。沒有家庭的和諧與家庭新風的倡揚,也談不上整個社會的和諧。
——顧秀蓮
◆◆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綠的芽胚,在這上面生長出人類的思想、活動、行為、熱情、激情的大樹。
——蘇霍姆林斯基
◆◆家長教育孩子的任務(wù)是完成孩子精神人格的塑造,即培養(yǎng)孩子的六大精神軟件:一是自信心,二是自尊心,三是責任心,四是主動進取精神,五是學習興趣,六是良好習慣。
——董進宇
◆◆一旦孩子被當作父母的私人財產(chǎn),被父母利用達到某種目的,一旦父母對他施以控制,他的最基本的成長就已經(jīng)被粗暴地打斷了。
——愛麗斯·米勒
◆◆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
——但丁
◆◆處理孩子情緒問題的焦點是:讓孩子與他的“感覺”在一起。
——李中瑩
◆◆向孩子學習是成年人真正成熟與睿智的標志。
——孫云曉
◆◆要重視嬰幼兒的閱讀。每當我們翻開一本書,等于開啟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閱讀是各種學習的基石,在我們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放我們心靈的莫過于學習閱讀。
——英國教育部部長布朗奇
◆◆家庭的智力氣氛對于兒童的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兒童的一般發(fā)展、記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的智力興趣如何,成年人讀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們給兒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響。
——蘇霍姆林斯基
◆◆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fā)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產(chǎn)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diào)。
——蘇霍姆林斯基
◆◆人才進行工作,而天才進行創(chuàng)造。
——《舒曼論音樂與音樂家》
◆◆天才的最基本的特性之一是獨特性或獨立性,其次是它具有的思想的普遍性和深度,最后是這思想與理想對當代歷史的影響。天才永遠以其創(chuàng)造開拓新的、未之前聞,或無人逆料的現(xiàn)實世界。
——別林斯基
◆◆道德是在社會上走向順境和成就的最可靠的道路。
——葛德文《政治正義論》
◆◆教育方式是水池,愛心則是水池中的水。多年來,我們一直在研究水池應(yīng)該挖成圓的還是挖成方的,卻偏偏很少考慮水池里有多少水。水池是圓是方并不妨礙它成為水池,但沒有了水,任何形狀的池子都毫無意義!
——夏丐尊
◆◆“揚長者成功“,天才就是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路,蠢材就是選擇了自己不合適的路。
——孫云曉
◆◆教育既造就巨人,也造就傻瓜,這不取決于個人的天賦,而是個人努力程度不同的結(jié)果。
——霍金
◆◆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
——阿基米德
◆◆涉深水者得蛟龍,涉淺水者得魚蟹。
——孫云曉
◆◆如果我所見到的比笛卡爾要遠一點,那是因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緣故。
——牛頓
◆◆如果學生在學校里進行學習的結(jié)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會創(chuàng)造,那他一生將永遠是模仿和抄襲。
——托爾斯泰
◆◆大學存在的理由是,擁有一批充滿想象力的探索知識的學者,使學生在智力發(fā)展上受其影響,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熱情之間架起橋梁,否則大學就不必存在。
——懷特海
◆◆你能給你孩子的只有三樣東西。第一樣是給他們盡可能最好的教育;第二樣是給他們樹立一個好榜樣;第三樣是給他們世界上所有的愛。
——美國第一夫人芭芭拉 布什的父親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動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樹,不生長的便成了空殼。
——冰心
◆◆批評中長大的孩子,責難他人。
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喜歡吵架。
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憂慮。
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個性羞怯。
猜忌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妒忌。
寬容中長大的孩子,能夠忍耐。
稱贊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恩。
認可中長大的孩子,喜歡自己。
分享中長大的孩子,慷慨大方。
誠信中長大的孩子,理解真理。
公正中長大的孩子,極富正義。
尊重中長大的孩子,懂得尊敬。
信賴中長大的孩子,不但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
友善中長大的孩子,不但愛他人也愛自己。
◆◆我們的教育要教會孩子做人,學會做人比學會做學問更重要。要引導(dǎo)孩子先學會做人,而后是做學問。要學會做文明人,學會做中國人,學會做現(xiàn)代人,學會做社會主義的人。
——教育實踐家 馮恩洪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明代學者 王守仁
◆◆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
——葉圣陶
◆◆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培根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他們就成了一些早熟的果實。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糜爛,我們就會造成一些年輕的博士和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兒童是有他的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愛彌兒》
◆◆孩子的心靈是一塊奇怪的土地,播種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種子,就能得到命運的收獲。
——斯特娜夫人
◆◆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
——陶行知
◆◆苦難是人生的一塊墊腳石,對于強者是筆財富,對于弱者卻是萬丈深淵。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
◆◆沒有戰(zhàn)勝過困難,沒有負過重荷的人,不能成為真正的人。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
◆◆心靈施暴可以將一個孩子的自尊心完全毀滅。
——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家愛基蘭德
◆◆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jié)到榜樣上,歸結(jié)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
——托爾斯泰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品德,父母親的行為要自慎,應(yīng)處處作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為或壞的行為都是父母教育影響的結(jié)果。
——斯特娜夫人
◆◆只要提供適當?shù)臈l件,幾乎所有人都能學會一個人在世界上所能學會的東西。
——布魯納
◆◆你的皮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陶行知
◆◆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檢驗自己的人格。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
◆◆生命,是一張弓;那弓弦,是夢想。
——法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羅曼羅蘭
◆◆賞識導(dǎo)致成功,抱怨導(dǎo)致失敗,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教育使孩子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孩子變得越來越壞……賞識教育的奧妙在于讓孩子覺醒——一個人的覺醒是排山倒海的,是勢不可擋的。
——周弘
◆◆兒童超過自己年齡的發(fā)展,對于判斷其未來發(fā)展的可能性不能提供可靠的依據(jù),也不排除缺少早期發(fā)展,后來卻發(fā)生躍進的可能性。
——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列伊捷斯
(周玉萍整理)
相鄰博客
- 我讀唐聞的《讓時間證明》 [2009-06-18 23:56:00]
- 家教名言(一) [2009-06-19 23:41:00]
- 親子關(guān)系的10個基本要訣你做到多少 [2009-06-20 00:44:00]
- 經(jīng)典語錄 [2009-06-20 00:50: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