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所小學校門口,看到一小女孩興沖沖地對來接她的媽媽說“我數(shù)學考了98分!”她媽媽馬上問誰誰考了多少,聽到人家考了100分,臉上有不滿,“人家能考100分,你怎么就考不了?”孩子原本興奮的神情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一臉委屈與沮喪。
孩子成績好壞,并不在于家長對孩子說出了多少要求和希望,而在于怎樣去說。語言不是呼出的空氣,不會消散在空中無影無蹤。家長說過的任何話都會在孩子心中留下痕跡,好痕跡產生好影響,壞痕跡只能產生壞影響。
當孩子第一次背上書包去上學時,他是多么興奮啊。可是用不了多長時間,許多孩子就開始陷入痛苦。作業(yè)像山一樣壓在他們身上,分數(shù)像河一樣擋在他們面前。尤其當他看到別的同學考了好成績,而自己的成績不理想,或者即使成績還不錯,仍然沒達到家長期望的高度時,就會感到沮喪和不自信。
與此同時,很多第一次把孩子送進小學的家長,在這關鍵的時刻,并不是通過向書本學習或向他人學習,知道作為家長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新生活,在學習上形成自信和好習慣;而是懷著擲骰子的心理,被動地等待著結果,看自己的孩子是“學習好”的還是“學習差”的。也有家長自以為是地瞎指導孩子,要求孩子考100分,以為那就叫教育孩子。這些家長共有的表現(xiàn)就是單純地向孩子要成績。
滿分是一個成績極限,大多數(shù)情況下、大多數(shù)孩子根本達不到。家長對100分的愛好,只是不斷制造兒童的失落與內疚感——孩子從偶爾的好成績中,雖然可以獲得暫時的愉快,但大多數(shù)時間里,他們內心是不安與痛苦的,因為他們不知道下一次考試會怎樣,會不會讓家長滿意,他心里沒有把握,惴惴不安,一心惦記著分數(shù),真正的學習目標迷失了。
前些天在聚會中遇到一個老同學,他兒子上初中二年級,學習成績一直平平,他為此有些發(fā)愁。 那天我們正吃飯,他收到兒子的一條短信,說數(shù)學考了97分。看來孩子非常高興,都來不及等爸爸回家,急于告訴他這個好成績,并問他高興不高興。我這位老同學當然高興,當即對大家宣布了這件事,說他兒子已有兩年數(shù)學沒上過90分了。他當即給兒子回了短信,合上手機時,他有些得意地說,我告訴兒子“我高興,但你要考100分我更高興”。
他還陶醉在自己很會鼓勵兒子的良好感覺中。我不客氣地對他說,你這樣說真是瘋了,這不僅破壞了孩子眼前的快樂,他剛剛建立起的一點自信,也足以被你這句話擊碎。
假如家長提出什么要求孩子就能實現(xiàn)什么,那么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會成績優(yōu)異、習慣良好、多才多藝、品貌出眾——那樣的話做家長真是件輕松愜意的事。
可“分數(shù)越要越少”這個現(xiàn)象很殘酷但確實存在。一些家長在孩子的學習上費盡心血,孩子卻成績差、習慣壞;另一些家長看起來做得輕輕松松,孩子在學習上卻又自覺成績又好。這讓許多對自己孩子失望的家長感嘆自己“命不好”。其實這些“命不好”的家長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那就是改變不正確的成績觀。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學習上,成功動機過強或過弱都不好,一是對學習不利;二是對保持不利。庸俗目標只能給孩子帶來庸俗的刺激,不會產生良好的內在動力。
從上小學就追求分數(shù),會使孩子形成畸形學習動機,變得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反而降低學習興趣,影響考試成績。就像一個跳高運動員,如果在訓練中或賽場上他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助跑、起跳、躍過橫桿,而總是考慮場上觀眾如何看他,如何評價他,他跳過去了會得到怎樣的獎賞,跳不過去會如何難堪。這種想法會讓他顧慮重重,甚至裝腔作勢,那么他在賽場上將不會取得好成績。
家長引導孩子面對知識本身而不是完美的考試分數(shù),孩子在學習上的潛力才會慢慢噴發(fā)出來。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會愈挫愈勇,他們需要成功體驗。成功體驗不是偶爾得到的高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后的喜悅。
相鄰博客
- 不是管得少,是管得太多——媽媽教育方法的不同 可能影響孩子一生(四) [2009-06-25 00:36:00]
- 像牛頓一樣——媽媽教育方法的不同 可能影響孩子一生(六) [2009-06-25 00:45:00]
- 用期許的眼光看“闖禍”——媽媽教育方法的不同 可能影響孩子一生(七) [2009-06-25 00:51:00]
- 最重要的做人技巧,就是做個好人——媽媽教育方法的不同 可能影響孩子一生(十五) [2009-06-26 00:24: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