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社會由兩面構成,陰一套陽一套,說一回事做一回事,明著這樣暗里那樣,孩子們會被整糊涂的,既失去對成年人的尊敬,也失去對未來的憧憬
焦惠生:在信息高度發(fā)達的背景下,社會問題、社會變革對家長、老師以及未成年人思想的影響越來越深刻。改革開放30年,其曲線一定是上升的。忽視這一點,是孩子教育失敗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舉例來說,家長若是機關干部,其單位在用人方面存在問題,即使他很勤奮,很努力,但是不會跑官買官,往往發(fā)展比較慢。社會上這種吃了虧的干部數量龐大,他們教育子女時肯定不會要求孩子助人為樂,不會講吃虧是福,教育孩子一定是要爭強好勝,勇于斗爭,要不惜代價爭取一切機會。這樣的教育觀,副作用巨大。
王麗峰:公開宣揚的價值觀是一種,私下里教給孩子的卻是另外一種,這種現(xiàn)象不僅僅是某一個人的事情,是整個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比如說,在公開場合會告訴孩子,遵守這個社會的規(guī)范,做一個懂得謙讓的人,私底下給孩子傳遞的卻是,你要事事爭先才能贏得主動。我們不去探究這樣做好與不好,單單就培養(yǎng)價值觀來說,確實造成了孩子的混亂。
另外,兒時的理想會影響到未來的人生走向。從校到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都是"要有遠大的理想""志當存高遠",或者當一個成功的"家",最次也要當一個老板。這種教育的結果導致一個孩子在幼小的心里把職業(yè)分為三六九等。這自然而然地牽扯到我們現(xiàn)在的就業(yè)難題。從最初的價值觀開始,無論中間從事什么職業(yè),孩子的目標都不是當一個勞動者,所有人都把目光集中在非常狹窄的職業(yè)上。理想教育狹窄,限制了孩子的想象選擇和發(fā)展的可能性。
馬文杰:對孩子的教育不單純是某個人、某個部門的事,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努力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教孩子做人要比傳授文化知識難得多。成年人應該為孩子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傳授給他們做人的精神實質,讓孩子擁有精神偶像。
現(xiàn)在許多紅色影視劇都存在矯枉過正的現(xiàn)象,許多正面人物的缺點很突出。這會誤導孩子們,以為只要我有本事,守不守紀律都無所謂。這與校教育如出一轍,功利性太強了。許多老師、家長認為,只要孩子習好,其他都是次要的。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孩子,拿了同的橡皮回家,都會受到嚴厲的懲罰,但是,這樣的教育現(xiàn)在被忽略了。
我個人堅信,一個人的職業(yè)生涯是有限的,而做人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們律師事務所的所訓是:以人為本,以德為先。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夠成就真正的事業(yè)。
郝江陵:以前,我們提倡"勞動最光榮",現(xiàn)在不是了。當勞動不再光榮的時候,會帶來非常多的問題。重提勞動是光榮的,重提勞動者的貢獻非常緊要,這種提倡不能停留在口頭上,口頭上的尊重導致大家以后都奔向了所謂的精英職業(yè)。歐洲國家進行過這樣的調查,最快樂的職業(yè)是什么?有的答案是郵差,原因在于,他覺得自己可以騎車穿越大街小巷,看到不斷變化的美景,心里非常滿足。而在我們身邊,這是無法想象的,家長不會引導孩子當一個郵遞員。最開始的錯誤,導致現(xiàn)在社會的一系列問題。從教育理念上就應該改變,種了什么樣的種子,結出什么樣的果實。
素質教育的關鍵,不在于簡單地向孩子傳授知識,而在于教育孩子做人!我們每個人畢生到的和要的,其實也就是這些
陳繼光:要發(fā)現(xiàn)并培養(yǎng)孩子的特長與愛好,不要強輸硬灌。人最可悲的是一生對什么都沒有特殊興趣和愛好,孩子最不幸的是父母憑主觀意志扼殺其興趣和愛好。因此,家長首先要做"根雕家"。根雕家的藝術原則是發(fā)現(xiàn)、尊重根形的特點,然后經過藝術加工,使其特點更為突出,更為生動,最后成為精品。培養(yǎng)孩子也一樣,不能使每一個孩子都變成學習的機器,而應當使他得到全面發(fā)展。
上興趣班是眼下培養(yǎng)孩子的熱門,選擇哪個班,報多少門課,家長要對此不以為然。孩子的興趣是第一位的,不愿意的就不要勉強,低年級的可嘗試學音樂書畫,他們較易接受,中年級的如果孩子不反對,不妨學學寫作。這些東西對升學或者幫助不大,但可提升人的智趣、審美和思維能力,讓孩子終身受益。至于別人熱衷什么忙碌什么,大可不必跟風。
王麗峰:如果教給孩子不切實際的想法導致了他一直都生活在一個非常虛幻的夢境之中,最后很難實現(xiàn),他自然不會覺得自己的人生是快樂的?,F(xiàn)實生活中,有多少人是科學家、藝術家,大部分人還是普通人,我們應該教給孩子的是怎樣做一個快樂的普通人,這點非常重要。從小到大,沒有人告訴孩子怎樣才能快樂,怎樣才能做一個快樂的普通人,而是逼著他做一個音樂家,深入地想想,有多少孩子有音樂家的潛質呢?!有很多東西是與生俱來的,尤其做藝術家。整個教育教給孩子的只有一條道路,一個框架,這樣的人生是不可能快樂的。
蔣鵬:不少人對素質教育的認識還存在一些誤區(qū)。有的人認為"素質教育就是減負",至于減負之后怎么辦,就既不知道也不管了;有的人認為,素質教育就是教孩子一技之長,能歌善舞琴棋書畫之類;有的人認為,素質教育就是開發(fā)孩子的智力,讓孩子更聰明、更可愛……這樣的所謂的素質教育是片面的,遠離其真諦,對孩子的發(fā)展弊大而利小。
素質教育的關鍵,不在于簡單地向孩子傳授知識,不在于簡單地對孩子培養(yǎng)技能,而在于教育孩子做人。這里說的做人,不是狹義的指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是廣義的指如何以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和方式對待紛繁復雜的自然和社會,包括如何面對成功與失敗,寂寞與喧囂;如何體味獨處與協(xié)作,感情與理智;如何學習與思考,觀察與分析,等等。我們每一個人畢生學到的和要學的也就是這些。
無數現(xiàn)實經驗說明,一個人的成功本質上是因為做人的成功。有專家曾對全國148位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少年兒童成材與否主要不取決于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職業(yè),而與父母對子女的價值觀與父母自身的人格因素密切相關,杰出青年在童年時的人格因素主要有以下特征:自主自立、意志堅強、合作、是非鮮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誠實善良、進取自信、勤勞等。
培養(yǎng)孩子的素質,首要是教孩子做人。可以說,教會孩子做人,就等于給了孩子一個把握自己未來的良好開端,將使孩子受益終生。
學習好只是人生成功的條件之一,遠非全部。全社會都應該為未成年人提供寬松的環(huán)境,耐心等待,不斷"加壓"。
李晶:在對待挫折的問題上,家長首先應該是歡喜的。人的一生不可能沿著一條坦途前進,遇到一些挫折或者失敗是正常的。關鍵在于,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家長如何對待。作為家長,總是希望孩子成功,但是長此以往,對孩子就會造成很大壓力,一旦受挫,便會產生悲觀情緒,嚴重的導致走上叛逆之路。家長要成為孩子的朋友,當孩子遇到挫折、失敗時,要鼓勵孩子:摔跤難免,只有學會摔倒爬起來的本領,才能吸取教訓走得更遠,跑得更穩(wěn)。這種挫折教育對孩子一生來說是必要的,更是有益的,既避免了走彎路,又樹立了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和不畏挫折、戰(zhàn)勝困難的堅強信心。
陳繼光:作為父母,我們都能很耐心、很細致地照料孩子生活,但是在孩子教育和成長方面卻大都缺乏耐心,甚至可以說太性急了,總希望孩子在各方面都取得很快的進步,總是拿他與其他孩子比較。但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fā)展速度,我們應當尊重這個速度,絕不能著急和浮躁。
遵循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做父母的既要學會等待,讓孩子按自己的速度成長;又要學會設計合理的期望值,目標應考慮到孩子的具體條件及本身愿望,而不是滿足父母自身的愿望與利益。對孩子設計過高的期望,目標不能實現(xiàn)時,父母們就會失望,在孩子身上會有什么影響呢?他們會因為不能達到父母的期望而自慚形穢,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而從根本上動搖對自己的信心。
王麗峰: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獎的《金色池塘》的作曲叫達沃·格魯森,他的職業(yè)不是作曲家,而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外科醫(yī)生。為什么有這樣的現(xiàn)象?究其原因,就是在最初教育的時候給了孩子一個非常寬廣的空間,任其馳騁。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里沒有這種環(huán)境,孩子只有一條道路可以通向羅馬。比如以前學校會設立各種"委員",勞動委員、生活委員,以前的評價體系也不是單一的,勞動委員這個職務其實就是帶領大家勞動的,可能擔任這種職務的往往都是學習不好甚至有點調皮的孩子,可是大家并沒有歧視他,都覺得很需要他,他也覺得我能為集體作出貢獻很開心。我們現(xiàn)在評價一個人的標準只有一條,就是學習好不好,學習不好你就是個壞孩子。我們的孩子只修煉一個功夫就可以了,其他都廢掉了,導致孩子越來越畸形。
蔣鵬:生活費可以壓縮到最低,醫(yī)療費不行了再花,教育花費卻心甘情愿?,F(xiàn)在正是入學前的"活動期",不少家長開始了他們最為忙碌的日子。
日前,一份名為《孩子的經濟成本:轉型期的結構變化和優(yōu)化》的調研報告發(fā)布,從直接經濟成本看,0至16歲孩子的撫養(yǎng)總成本將達到25萬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支出,則高達48萬元;而估算30歲前的未婚不在讀子女的總成本,為49萬元。
"我的青春我做主"之于中國的受教育者只是一個迷夢。他們在成人那一刻起才擁有自我實現(xiàn)的可能,在此之前,他們被家長包辦,然后又被學校包辦。這對他們而言是不得不走的一段彎路。教育應該帶給學生什么?哈佛大學希望學生在學習中能夠:第一,獨自探索世界;第二,建立對知識的好奇;第三,具備探尋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能把找到的解決方法與他人溝通;第五,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用嶄新的方式看問題。
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務必真實,不宜過早作好與壞的評價。一方面要積極引導,另一方面要樹立典型,讓孩子在探索中認知、成長、成熟、成人
郝江陵:對待某些事情不能堵,要疏。舉個例子說,上網對孩子究竟好不好,首先一定要告訴孩子網上的東西有好有壞,壞的東西可能會對你造成非常大的傷害,可能會使人走偏人生路,如果上網查資料一點不反對。我的孩子今年參加了高考,之前非常喜歡上網,對網絡充滿了好奇。我開始非常反對,結果孩子就越想去接觸。我們經過協(xié)商,買了電腦,裝了寬帶,商量好做完自己的事情可以上網,后來孩子對網絡漸漸失去了興趣,最后自己把精力重新放在了學習上。這個例子說明,不能一出問題就是網吧的,一關了之。對許多事情來說,堵不如疏??偸墙逃⒆舆@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孩子對其興趣會越來越強烈,如果捅破窗戶紙,讓事情失去神秘感,孩子可能就不再關注了。
劉培鋒:過去課本里有很多紅色經典。我們那個年代提倡的經典人物,現(xiàn)在很多都消失了。相反的是,現(xiàn)在很多學校把國學教育當作讓孩子回歸傳統(tǒng)的手段,有的還編了"國學操""國學歌",這只是皮毛的東西,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不可否認,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可是在時代發(fā)展的過程中涌現(xiàn)出一批很有教育意義、很有典型性的人物和事件,比如以前小學課本里的小英雄賴寧,現(xiàn)在有多少孩子知道賴寧是誰?把各個時代的經典從課本中取消是一種錯誤,我們應該用現(xiàn)代的語言、現(xiàn)代的事例、現(xiàn)代的人物教育孩子,讓他們變得崇高。
未成年人大把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人為地將學校劃分出等級和差別,不僅導致了腐敗行為的發(fā)生,也嚴重地扭曲了學生的心理
焦惠生:年復一年,未成年人相當多的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其問題,教育主管部門要承擔很大責任。
學校為什么分為三六九等?這樣做與素質教育是相悖的,對孩子品行的教育極為不利,與教育的公平發(fā)展也格格不入。人為地把學校分為三六九等,逼迫家長通過各種手段、打破腦袋把孩子往好學校塞,不僅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性,也使教育界進一步腐敗,對孩子的教育十分有害。
教育體制出現(xiàn)這么大的問題,為什么仍下不了手,改革不下去?關鍵是涉及了部門利益。拋開利益,解決起來很簡單。前幾年我看到安徽一城市對教育公平問題解決得非常徹底,所有的地域、所有的學生全部實現(xiàn)就近入學。前提是把所謂的優(yōu)勢學校和弱勢學校兼并重組,把優(yōu)勢學校的老師交流到弱勢學校去,把弱勢學校的老師輪崗到優(yōu)勢學校來。前提問題解決了,公平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擇校問題就不存在了。
人為地把學校分成三六九等,這是在制造不公平,不僅造成了財政資金的浪費,還制造了社會矛盾,造成了教育界的"嘴軟"和失語。判斷哪個學校好,哪個學校差,不是政府主管部門的事。主管部門需要做好的是提供服務,而不是做裁判,判斷誰好誰差。
教育公平了,家長問題、學校問題、德育問題就都解決了,孩子的做人問題自然水到渠成。
來源: http://bbs.club.sina.com.cn/thread-336-0/table-58170-966.html
相鄰博客
- 教師子女成才規(guī)律的啟示 [2009-07-19 20:02:00]
- 我國的教育應多問些為什么 [2009-07-19 20:09:00]
- 【國外】奧巴馬給女兒立下的家規(guī) [2009-07-19 20:22: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