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樣引出孩子的真實想法
"媽媽,我不想做了"
"媽媽,我不想做了","我不愿意","我討厭做這個"……我們的孩子經(jīng)常會說這些話,這時候大部分媽媽會說:"哎呀,又怎么了?"或者顯露出"我早知道你的小心眼了"的表情。媽媽的這樣一句話可能會讓孩子非常失望。在媽媽看來,孩子根本就沒有毅力,但孩子說出這種話一般都是有理由的。如果這時候你傾聽一下,就能明白孩子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
悠美上小學三年級,媽媽最擔心孩子沒有毅力。一天,媽媽看見悠美非常認真地做學校留的手工作業(yè),覺得難得,就想夸獎孩子一句。結(jié)果悠美一看媽媽過來,馬上大發(fā)脾氣。
不利益孩子成長的隨意性對話
悠美:哎呀,煩死了!媽媽,我做不好手工雕刻作業(yè),我不想做了。
媽媽:你才做多長時間就喊煩?再多做一會兒看看吧。①
悠美:太費時間了,我可受不了。
媽媽:你總是沒有耐性,什么都是半途而廢!連這個都做不好。②
悠美:但我不是已經(jīng)練了五年鋼琴了嗎?
媽媽:那你就用彈鋼琴的耐心把這個作業(yè)堅持做完,不就行了嘛。
悠美:不,我不想做。
媽媽:那隨便你,等著明天上學挨老師批評吧。③
悠美:算了吧!媽媽根本什么都不懂……
其實孩子說"不想做"并不是真的不想做,只是在做的過程中沒那么順心,向你訴說而已。這時候大部分媽媽們認為是孩子不想做了,就逼著孩子繼續(xù)做(①②)。上述對話中,媽媽看到孩子不聽話就用"等著明天上學挨老師批評吧"來氣孩子(③),這么做的結(jié)果是孩子原先的熱情也消失了。這個時候,媽媽不應該否定孩子的話,或說出自己的意見,只要聽一聽孩子說的話就足夠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引出如下的對話更為有效。
二、有利于孩子成長的引導式對話
悠美:哎呀,煩死了,媽媽,我做不好手工雕刻作業(yè),我不想做了。
媽媽:(親切地)哎呀,我家悠美不耐煩了?
悠美:嗯,太費時間了。
媽媽:太費時間了,所以煩了。
悠美:理香刻得可快了……
媽媽:哦,是和理香比較后才感到煩的。
悠美:媽媽,我不想輸給理香。
媽媽:不愿意輸給理香呀?
悠美:對呀!
媽媽:那么,理香是什么時候開始學雕刻的?
悠美:聽說是半年前開始跟她媽媽學的。
媽媽:是嗎?那你是什么時候開始學的?
悠美:上個月才開始的。
媽媽:才學了一個月,進步就這么大?理香什么都比你強嗎?
悠美:當然不是,數(shù)學我就比她強。
媽媽:對呀,悠美喜歡數(shù)學,計算比媽媽還快。一開始就學得好嗎?
悠美:不是,一開始我也學不好,還哭了呢。
媽媽:對呀,那么現(xiàn)在怎么學得這么好?
悠美:那是因為我反復練習。
媽媽:那么,雕刻是不是也是同樣的道理呢?
這種情況下媽媽不應該否定孩子或提出自己的意見,只要重復孩子說過的話,她就會覺得媽媽在認真聽,就會敞開心扉,說心里話。敞開了心扉,孩子可能就不再煩躁了。其實這個方法一點都不難,只要把孩子的話重復一遍就可以了。
引導式對話的要點:
孩子不愿意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媽媽應該好好聽一聽孩子說的話,這樣有可能了解到孩子不愿意做的理由。傾聽孩子的話,重復孩子說的話,可以引出她真實的想法。
三、適應孩子的說話步調(diào)
"為什么在學校學過的東西還不會?"
在媽媽看來是一道非常簡單的題,孩子卻不知道怎么回答,真是讓人著急啊。很多媽媽因為擔心"只有我的孩子不會",所以非常想馬上告訴孩子這道題該怎么回答。但媽媽的這種焦慮只會讓孩子更煩躁,而且不利于孩子發(fā)揮主動性--人一旦覺得自己不如他人就會感到焦慮和煩躁。
太郎媽媽因為他數(shù)學成績不好而煩惱,向我咨詢該怎么引導孩子。她說,孩子解不出學校教過的分數(shù)題,她忍不住對兒子大發(fā)脾氣。
不利于孩子成長的隨意性對話
太郎:媽媽,數(shù)學太難了。
媽媽:怎么了?不是已經(jīng)在學校里學過嗎?你到底哪兒不會呀?
太郎:分數(shù)除法太難了。
媽媽:給我看看--三分之二除以三分之一,這不很簡單嗎?為什么不會?教科書里也有,你看了沒有?
太郎:……
媽媽:分數(shù)的除法是用乘法來算的,三分之二除以三分之一,實際上應該乘以多少?
太郎:一分之三?
媽媽:對啊,那答案是多少?
太郎:嗯……是二分之一嗎?
媽媽:怎么會是二分之一呢?你到底會不會算???
太郎:乘法也不太明白……
媽媽:天哪!練了那么多題你還不會呀?在學校里學完了以后你到底有沒有復習過?是不是因為沒復習才不會算?。?
太郎:……(哭)
媽媽:哭也沒用,拿本子過來。
上述情況下,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孩子的算題能力,媽媽應該引導孩子的學習欲望和主動性。但太郎媽媽卻單方面向孩子提問,用非常強硬的語氣,而且還逼著孩子回答問題。太郎沒有自信,就更加膽怯畏縮了。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學習速度,那么怎樣才能知道孩子的想法呢?
四、有利于孩子成長的引導式對話
太郎:媽媽,數(shù)學太難了。
媽媽:(先停頓一小會兒,再以柔和的聲音說話)你有什么題不懂?
太郎:分數(shù)除法太難了。
媽媽:嗯,給我看看--三分之二除以三分之一,老師是怎么教的?
太郎:老師把分數(shù)倒過來了。
媽媽:對呀,用乘法算。那么,該怎么算呢?
太郎:三分之二乘以一分之三,對嗎?
媽媽:對呀,這個步驟不是做得很好嗎?(溫柔地)你是不是不會算乘法?我們來算乘法吧。
太郎:媽媽教我嗎?
媽媽:當然,但是以后要是有連媽媽都不會的題怎么辦?(笑著)那不是很麻煩嗎?
太郎:我以后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回到家里也要好好復習。
媽媽:對呀,在學校里好好聽課,回到家里好好復習就可以了。
父母跟孩子說話時應該考慮到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說話的速度,像這樣合著對方的理解能力和說話速度進行對話叫做"步測"(pacing)。說話速度慢的人與說話速度快的人對話會有抵觸情緒,但是兩個說話速度一樣的人對話彼此都會有"同類人"的感覺。除說話速度以外,說話的內(nèi)容和多寡、聲音的高低和身體動作上步調(diào)一致也是一種pacing。你想與孩子進行心靈的對話,隨時都要記住這個pacing,要不然對話很容易變成單方面的說教。
引導式對話的要點
當你發(fā)現(xiàn)孩子不會做已學過的題時,可能會很生氣,同時又為孩子擔心,但還是要配合孩子說話的內(nèi)容和速度進行對話才行,這樣才能消除孩子的焦慮和不安,讓他恢復平靜。
五、 替孩子著想可以激勵孩子
"我不想當隊長"
當孩子沒有信心的時候,媽媽為了鼓勵孩子,常常說"加把勁"之類的話。想想看,你有沒有說過類似的話呢。請你好好考慮一下孩子的心理吧,孩子已經(jīng)很努力了,可是媽媽還是催著他加把勁,他會怎么想呢?可能是更沒有信心了。那么,該怎么鼓勵沒有信心的孩子呢?
明菜媽媽覺得當合唱隊隊長的女兒這幾天無精打采,就關心地詢問怎么回事,反而惹得她大動肝火。為此明菜媽媽特地向我咨詢該如何處理。
不利于孩子成長的隨意性對話
媽媽:明菜,怎么了?這幾天總是無精打采的。
明菜:沒什么。
媽媽:發(fā)生了什么事?
明菜:唉……媽媽,合唱隊隊長真不好當。
媽媽:怎么啦?誰說你什么了?
明菜:合唱隊里有兩個同學打架,我是隊長,對誰都不能偏心,真煩。
媽媽:難怪,我覺得你應該好好當這個隊長。不過他們遲早會和解的,不用太擔心。
明菜:能和解的話還用我擔心嗎?唉,媽媽,我真不想當這個隊長。
媽媽:這是什么話?每次都這樣,真沒耐性!以后還能做什么。
明菜:……
媽媽:別人是因為信任你,才選你當隊長。你不能泄氣!
明菜:他們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全推給我,我真不想當這個隊長!
上述對話中媽媽根本不關心孩子的苦惱,總說"該好好當隊長"、"好好干"之類的話。作為媽媽當然希望孩子能有自信心,但她這種鼓勵方法在孩子聽來就是"你這樣當隊長是不行的"、"你沒有努力"。孩子會覺得媽媽不是跟她站在同一立場上的,或者認為"像現(xiàn)在這樣做是不行的"。孩子已經(jīng)很努力了,但還被要求更加努力,這等于勉強讓已經(jīng)沒有油的汽車繼續(xù)跑一樣。
相鄰博客
- 《媽媽,請這樣跟我說話》第一部分作者序 [2009-10-09 12:26:00]
- 第二部分:如何點燃孩子的熱情 [2009-10-09 12:44:00]
- 第三部分:聽的方法(下) [2009-10-09 13:01:00]
- 第五部分:肯定的方法 [2009-10-09 13:34: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