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教育,后患無窮
沒有懲罰的教育是蒼白無力的教育,也是極端不負責任的教育。但是,這并不等于可以隨意使用棍棒。通常,棍棒下的教育,會帶來一系列副作用:
第一、孩子因為怕挨打,當面不為,背后為之,為后謊稱沒為,陽奉陰違;當面規(guī)矩,背后搗亂,長此以往形成撒謊等不良品質。
第二、常挨打的孩子,在外面常常會欺負比他弱小的孩子,長大以后對人粗暴無禮,形成攻擊型人格。許多習慣性撒謊的人,在幼年都有被父母過渡懲罰的經歷。
第三、經常挨打的孩子,有可能因為怕挨打成為馴服的羔羊,變成沒有個性,只有奴性,性格軟弱,甚至人格退縮。或者發(fā)展為另一個極端——逆反,變成桀驁不馴,破壞性很強的人格。
第四、打罵毀傷孩子的自尊心。家長打罵動手之前,必定咬牙切齒、目露兇光,這種兇神惡煞的面孔,加上絕對的權威態(tài)勢,是對孩子感情的蹂躪。父母打孩子表達了對孩子的否定,從而形成恥辱感?;蛘吆⒆訉Πご蛐纬闪晳T,羞恥心蕩然無存,留下的只有憎恨與對抗。
第五、體罰影響孩子的智力發(fā)展。經常挨打的孩子,認知力普遍低于一般的孩子。
應該給孩子的行為設置界限
對孩子的行為必須設置底線,什么事可以做的,什么事不可以做的,違規(guī)就要受到懲罰,這很有必要。就好比你給孩子設置護欄,從而建立最起碼的安全感。當你的孩子長大以后,盡管這個“護欄”已不復存在,但孩子將仍然遵從某種“約定俗成”的界限意識。這是從小培養(yǎng)孩子遵守規(guī)則的重要舉措。只要孩子的行為不越出界限,他就可以高高興興,自由自在,并得到大人的認可。有界限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
不給孩子的行為設定界限,而是隨意地不間斷地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指責、教育,將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因為這侵犯了孩子的自由空間。以學習和良好生活習慣養(yǎng)成為例,“按時完成家庭作業(yè)”、“晚上9點鐘必須上床睡覺”、“每天可以看30分鐘電視”、“周六可以自由看電視或從事其他活動到晚上12點”、“周日下午六點鐘之前應將所有的家庭作業(yè)做完,其余自由安排”、“考試不準作弊”、“不得辱罵父母和老師”、“離開家庭出去活動必須事前告知父母,知道你去哪里”等等,對于中學的年級學生和小學高年級小學生而言,這些可能是必要的行為底線。
對于年齡較大的孩子,設置行為底線應該由父母雙方與孩子一起討論決定,而不能僅僅由家長說了算。某些情況下,也應對父母行為設置相應的底線,比如:“不能用訓斥的方式和命令的口氣,連續(xù)三次以上要求孩子做作業(yè)”等等。如果孩子沒有界限意識,父母的教育只會讓他們覺得茫然不知所措。因為在他們的腦海中沒有一個可以參照的行為標準。
設置行為界限有利于家庭教育從“過程控制”轉向“結果管理”,即:根據孩子的行為結果進行必要的獎懲,而不必專注于孩子的行為過程是否讓我們滿意。這種教育思路對于高年級學生,特別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是非常實用的?!霸O置界限、減少督促、給與空間”是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應該學習的教育藝術。
懲罰教育有“規(guī)”可循
對大多數父母的而言,面臨的問題不是該不該懲罰孩子,而是怎樣科學有效的懲罰。由于錯誤的懲罰導致孩子心理問題和極端事件的發(fā)生并不鮮見。有效的懲罰應遵從必要的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幾乎是不容突破的。
1、 懲罰孩子的前提——愛,讓孩子感受到愛。只有愛人者才有資格懲罰人。
2、 設置行為底線——行為界限為懲罰孩子提供了依據。
3、 選擇多樣化的懲罰方式——不要以為懲罰的工具只有棍棒。實際上,取消獎勵、取消關注(不去理會)、給與厭惡刺激物、閉門思過、嚴厲認真的批評,都是可供使用的懲罰手段。
4、 懲罰的恒常性——一旦孩子犯錯誤,就應及時懲罰,不能憑父母的心情決定是否懲罰。
5、 懲罰的對等性——懲罰應該與孩子錯誤的性質及嚴重程度對等,不能“大錯誤小懲罰”或“小錯誤大懲罰”。
6、 懲罰的明確性——懲罰孩子之前,應該盡可能地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什么地方,為什么受懲罰。如果做不到,事后也應讓孩子知道。
7、 懲罰的針對性——懲罰只能針對行為,不能針對人格。如果你責罵孩子:“你真不是個東西”、“你真甭,沒出息”,實際上你在否定孩子的人格,而不是指出他的錯誤。因此,懲罰應就事論事,具體到事件本身。
8、 懲罰態(tài)度的一致性——只要懲罰沒有大的出格行為,哪怕有不夠理性的地方,作為家庭的其他成員,應保持接受的態(tài)度,不可從中阻繞、袒護孩子或者對實施懲罰的人進行指責。若有不妥之處,應在另外的時間交換意見。在三代同堂的家庭,父母、爺爺姥姥在孩子的教育上保持一致態(tài)度至為重要。
9、 懲罰的規(guī)范性——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懲罰應在規(guī)定的或者約定的場景中進行,比如孩子的書房、休息室等比較安全的地方.用于懲罰的工具應盡可能規(guī)范,不能情急之下抓到什么就用什么。
10、 懲罰后的情感撫慰——孩子受到嚴厲懲罰后,通常會有一段傷心的情緒反應,沒有參與懲罰孩子的另一方,應該在幾分鐘以后,給與孩子情感撫慰。作為懲罰者的父母,也可以給與必要的情感支持。但不能表達出后悔情緒,否則,懲罰的效果蕩然無存。
來源:http://blog.163.com/yuhongmanbu/blog/static/103320081200962311419213/
相鄰博客
- 我成長、我快樂、我幸?!浺曨l中心資源構建的點滴感受 [2009-10-09 11:31:00]
- 懲罰孩子的藝術 [2009-10-09 11:55:00]
- 孩子是否應該聽話? [2009-10-09 12:09:00]
- 第四部分:提問的方法 [2009-10-09 13:07: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