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語言:鼓勵和指導的更好方法
第一節(jié) 稱贊對孩子不再有用了嗎
在心理療法中,從不會對孩子說:“你是個好孩子?!被蛘摺澳愫馨簟!迸袛嗪驮u價性的贊揚都是要避免的。為什么?因為那樣沒有用,那些話會使孩子產(chǎn)生焦慮,助長孩子的依賴性,喚起孩子的防御心理,對培養(yǎng)孩子自立、自我指導、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不受外界看法影響的品質(zhì)沒有幫助。他們需要依賴自己內(nèi)心的激勵和評價。孩子需要免受評價性贊揚的壓力干擾,這樣孩子才不會總是向其他人尋求認可。
稱贊對孩子不再有用了嗎?
有時,孩子的不當行為會發(fā)生在完全意料不到的場合。
這是感恩節(jié)周末過后的星期一的早上,一家人正開車從匹茲堡回紐約的家。在車子的后座上,六歲的伊凡靜靜地坐在那里,陷入了沉思,像個天使。他的媽媽心里想,應(yīng)該表揚他一下。當他們駛?cè)肓挚纤淼罆r,她轉(zhuǎn)過身對伊凡說:“伊凡,你真是個好孩子,你乖極了,我為你驕傲?!?/font>
片刻之后,伊凡拿出一個煙灰缸,把里面的東西一個個扔向爸爸媽媽,煙灰和煙蒂不停地扔過來,就像原子塵一樣。交通很擁擠,一家人都堵在隧道里,被煙灰嗆得無法呼吸。伊凡的媽媽恨不得殺了他,而最讓她心煩的是她剛剛夸過他。她問自己:稱贊對孩子不再有用了嗎?
幾個星期之后,伊凡自己說出了他那么做的原因。在回家的路上,他一直都在考慮如何擺脫他的弟弟,他的弟弟正靠在爸爸和媽媽中間。最后他冒出了一個念頭,如果車從中間折斷,他的爸爸和媽媽會沒事,但是他的弟弟會被切成兩半。就在這時,媽媽夸他乖,這樣的夸獎讓他覺得很慚愧,于是他就不顧一切地表現(xiàn)出自己不配那個夸獎的樣子來。他看了看四周,看到了那個煙灰缸,于是后來的事情就立刻發(fā)生了。
夸獎就好嗎?
大多數(shù)人相信夸獎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讓他們有安全感。但是,實際上,夸獎可能導致緊張和行為失當。為什么會這樣?許多孩子經(jīng)常會有針對家庭成員的破壞性愿望,當父母跟孩子說“你真是個好孩子”時,他可能無法接受,因為他對自己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在他自己看來,他希望媽媽消失,或者希望哥哥下個星期在醫(yī)院里度過,這樣的他可沒法說是“好孩子”。事實上,夸獎越多,他的不端行為可能就越多,因為他想顯示出他的“真我”。父母們經(jīng)常說就在剛剛夸了孩子乖之后,他們就開始變野了,好像就是為了反對贊揚似的。行為不端可能是孩子對于自己的公眾形象表達自己的保留態(tài)度的一種方式。
如果孩子被稱贊聰明,那么他很可能不大愿意接受負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wù),這種情況并不反常,因為他們不想冒險而失去高分。相反,如果對孩子付出的努力進行夸獎,那么他們可能對于艱難的任務(wù)會更加堅持不懈。
令人滿意和令人不快的稱贊
稱贊,就像青霉素一樣,絕不能隨意用藥。使用強效藥有一定的標準,需要謹慎小心,標準包括時間和劑量,需要謹慎小心是因為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yīng)。對于精神藥物的施用也有同樣的規(guī)則。最重要的一條規(guī)則就是:只能夸獎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獎他們的品性和人格。
當孩子打掃了院子之后,說他辛苦了,或者院子看上去多么棒啊,只有這樣的評論才是平常的、自然的,而夸他是個多好的人幾乎毫無相干,也不適宜。贊美的話語應(yīng)該讓孩子看到他的成績的真實情況,而不是他品格的扭曲變形。
下面就是一個讓人滿意的有關(guān)稱贊的例子:八歲的朱莉很努力地把院子打掃干凈了,她用耙子把樹葉耙攏,把垃圾運走,并且把工具重新擺放好。媽媽很感動,對她的努力和成績表示了感激和欣賞:
媽媽:院子原來太臟了,我不相信一天就可以把它收拾干凈。
朱莉:我做到了!
媽媽:院子里原先都是樹葉和垃圾,還有其他東西。
朱莉:我把它們都打掃干凈了。
媽媽:一定費了你很大勁!
朱莉:是的,我確實費了很大勁。
媽媽:現(xiàn)在院子好干凈啊,看著都開心。
朱莉:它現(xiàn)在很漂亮。
媽媽:你愉快的笑容告訴我你很自豪,謝謝你,親愛的。
朱莉(燦爛地笑著):不客氣。
朱莉媽媽的話讓朱莉為自己的勞動感到高興,為自己的成績感到驕傲。晚上,她迫不及待地等父親回來,就是為了向他顯示一下干凈的院子,好在心里再次重溫一下對出色工作的驕傲。
與此相反,下面對孩子品格的贊美之辭是無益的:
“你真是個好女兒?!?/font>
“你真是媽媽的好幫手?!?/font>
“沒有你,媽媽該怎么辦呢?”
這樣的評價可能會嚇著孩子,讓他們感到不安。她可能覺得自己離一個好女兒還差得遠呢,配不上這樣的稱呼。因此,她可能會決定馬上減輕自己的負擔,用行為不端來坦白,而不是不安地等待曝光自己原來是個騙子。對品格的直接贊美就像直射的陽光,讓人很不舒服,很刺眼。當一個人聽到別人贊美自己出色、像天使一樣可愛、慷慨大方、謙恭有禮時,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她覺得需要至少否認部分贊美。在公共場合,她無法站起來說:“謝謝,我接受你的贊美,我是出色的?!彼较聢龊纤矡o法這么說,因此她必須拒絕這樣的贊美。她無法在心里坦白地對自己說:“我是出色的”、“我是很好的”、“我是堅強的”、“我是慷慨的”或者“我是謙遜的”。她可能不僅僅是反對這些贊美,很可能還會對贊美她的人產(chǎn)生不好的想法:如果他們覺得我這么棒,那么他們一定不太聰明。
學會稱贊的步驟
稱贊包括兩個部分:我們對孩子說的話,以及孩子聽了我們的話后在心里跟自己說的話。
我們的話應(yīng)該明確表明我們很喜歡、很欣賞他們的努力、幫助、工作、體諒、創(chuàng)造或者成就。我們的話應(yīng)該讓孩子能對自己的品格有一個現(xiàn)實的看法。我們的話應(yīng)該像一塊有魔法的帆布,這塊布雖然不能給孩子提供幫助,但是,能讓他們給自己畫一幅正面的畫像。
八歲的肯尼幫他父親修補地下室,期間他搬動了一件很重的家具:
父親:工作臺很重,搬起來很吃力。
肯尼(驕傲地):但是我搬動了。
父親:那需要很大力氣。
肯尼(彎起胳膊顯示出他的肌肉):我很強壯。
在上面這個例子里,肯尼的父親只是對工作的難度做了評價,是肯尼自己對他的個人力量得出了結(jié)論。如果他父親說:“兒子,你很強壯。”肯尼可能會回答:“不,我并不強壯,班上比我有力氣的男生有的是。”而隨之而來的很可能就是一場毫無結(jié)果——盡管未必痛苦——的爭論。
當我們希望孩子好受點時,通常就會稱贊他們??墒菫槭裁串斘覀儗ε畠赫f“你很漂亮”時她會否認呢?為什么當我們對兒子說“你非常聰明”時他很尷尬地走開呢?是我們的孩子太難取悅,甚至連贊美都不起作用了嗎?當然不是。最可能的原因是:我們的孩子跟大多數(shù)人一樣,對于贊美他們品格、身體或精神的話不知如何反應(yīng)。孩子不喜歡被評定。
如果每個月末,宣稱愛我們的人給我們一個評定,我們會怎么想?“如果你得了A,就親你一下;如果得了B,就擁抱你一下;而如果你得了A+,我就會很愛你?!蔽覀儠械叫臒┮鈦y、情緒低落,而不會覺得被愛的。
比較好的方法是:表達中要充滿欣喜和贊賞,言辭中要傳達對孩子的努力的承認、尊重和理解。
十三歲的瓊晚上一個人獨自在家,一個小偷企圖破門而入,瓊打電話給鄰居,但是沒人接,于是她打電話報了警。
當她的父母回到家時,發(fā)現(xiàn)一個警察正在給瓊錄口供。媽媽和爸爸都對瓊處理這起可怕的事件時采取的成熟理智的方法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是他們沒有稱贊她是一個非凡的孩子,也沒有說她多么成熟老道,而是跟她詳細談?wù)摿水敃r的情景,并且對她采取的有效措施表達了極大的贊賞。
瓊的父親對她說:“你的行為正好符合海明威對勇氣的定義:‘壓力下的風度’。看到一個十三歲的孩子在緊急情況下能夠保持冷靜,采取必要措施保護自己:打電話給鄰居,然后報警,給警察提供必要的細節(jié)。這是多么讓人欽佩??!我和媽媽對你都非常敬佩?!?/font>
瓊聽了他的話,開始放松下來,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然后說:“我想你可以說我正在學習如何應(yīng)付生活?!?/font>
由于父母的反應(yīng),瓊并沒有抱怨她被一個人留在家里。相反,她從這件可怕的事件中走了出來,并且增強了自信。
還有一個例子:萊斯特的媽媽一下午都在看兒子打橄欖球。比賽結(jié)束后,她希望告訴兒子她對他技術(shù)和成績的贊賞,她詳細描述了給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場景:“今天下午看你打橄欖球真是開心,特別是最后十分鐘,你看到了一個得分的機會,你從防守的位置一直跑到場地的另一端,打進了致勝一球,你一定覺得自豪極了!”
她加上了一句“你一定覺得自豪極了”,因為她希望他能培養(yǎng)內(nèi)心的自豪感。
一位父親在耙樹葉,他讓六歲的女兒詹妮弗過來幫忙把樹葉堆起來。當他們干完之后,父親指著樹葉堆說:“一、二、三、四、五、六!半個小時堆了六堆!你怎么能做到這么快的?”晚上,詹妮弗對父親道了晚安之后,她請求道:“爸爸,你能再跟我說一遍我堆的樹葉堆嗎?”
稱贊的時候要做明確、詳盡的描述,這需要一點努力才能做到,但是孩子能從這些信息和贊賞中受益,遠比那些對品格的評價要有效得多。
喬治的媽媽在她兒子的吉他上留了這樣一張紙條:“你的演奏讓我很愉快?!彼膬鹤涌戳撕芨吲d,“謝謝你說我是一個多么棒的演奏者。”他把媽媽的感謝解釋為對他的稱贊。
稱贊有時也會使人氣餒,這取決于孩子聽到稱贊之后會怎么想。
琳達十二歲,她的電視游戲達到了三級水平,她的父親歡呼道:“你真棒!你有完美的協(xié)調(diào)性!你是個專家級的玩家。”琳達失去了興趣,走開了。父親的稱贊讓她難以繼續(xù)下去,因為她對自己說:“爸爸認為我是一個出色的玩家,但是我不是專家,我達到第三級是靠運氣,如果我再試一次,我甚至連二級都達不到,最好還是趁我領(lǐng)先時退出吧?!比绻母赣H只是簡單地說一句“達到一個新的級別一定感覺很棒”可能會好很多。
有益的稱贊:謝謝你洗了車,它看上去又像新的一樣了。
可能的推論:我的工作做得不錯,我的工作受到了贊賞。
(無益的稱贊:你是一個天使。)
有益的稱贊:我喜歡你的祝愿康復的卡片,很漂亮,也很風趣。
可能的推論:我的品味不錯,我可以信賴自己的選擇。
(無益的稱贊:你總是這么體貼。)
有益的稱贊:你的詩說到我心里去了。
可能的推論:我很高興我能寫詩。
(無益的稱贊:就你的年齡來說,你是個不錯的詩人。)
有益的稱贊:你做的書架看上去很漂亮。
可能的推論:我很能干。
(無益的稱贊:你真是一個好木匠。)
有益的稱贊:你的信給我?guī)砭薮蟮臍g樂。
可能的推論:我可以給別人帶來快樂。
(無益的稱贊:你的寫作非常優(yōu)秀。)
有益的稱贊:我非常感謝你今天洗了盤子。
可能的推論:我很負責。
(無益的稱贊:你比其他人都做得好。)
有益的稱贊:謝謝你告訴我我多找了你錢,真的太感謝你了。
可能的推論:我很高興我是誠實的。
(無益的稱贊:你真是一個誠實的孩子。)
有益的稱贊:你的作文有幾個新的想法。
可能的推論:我也可以有創(chuàng)造性的。
(無益的稱贊:就你的年級來說,你寫得不錯,當然了,你還有很多需要學習。)
這種描述性的語句以及孩子由此得出的積極的結(jié)論是精神健康的基石。孩子從我們的話中對自己作出結(jié)論,事后還會默默地對自己重申。孩子在內(nèi)心重復現(xiàn)實的、積極的陳述,在很大程度上會使得他們對自己及周圍的世界抱有積極的看法。
第二節(jié) 給孩子指導而不是批評
批評和評定性的稱贊是雙刃劍,兩者都是在給孩子下判斷。為了避免下判斷,心理學家不會發(fā)表批評意見影響孩子,而是指導孩子。在批評孩子時,父母會攻擊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導孩子時,我們陳述問題以及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不會針對孩子本人發(fā)表任何觀點。
當八歲的瑪麗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時,她的媽媽平靜地說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們重拿一杯果汁來吧,還要拿一塊海綿?!彼酒饋?,把果汁和海綿遞給女兒?,旣愄痤^來看著媽媽,既松了口氣,又有點懷疑?,旣惖吐曊f:“哎呀,謝謝你,媽媽?!彼炎雷幽ǜ蓛簦瑡寢屵€在一邊幫她。媽媽并沒有說什么嚴厲的、批評的話,也沒有說一些無用的忠告,她說:“我當時想說‘下次小心點’,但是當我看到她善意的沉默,看到她多么感激時,我就什么都沒說了?!?/font>
當不好的事情發(fā)生時,當時并不是教訓肇事者人品的合適時機,應(yīng)該先處理事情,而不是人。
想像一下,你正開著車,和心愛的人在一起,這時你轉(zhuǎn)錯了一個彎,如果她或他說:“為什么轉(zhuǎn)錯了?你沒看見路標嗎?剛才那兒有一個很大的路標,任何人都能看見?!彼蛩@么說有用嗎?那時候,你會感到愛意綿綿嗎?你會不會對自己說我要提高我的駕駛技術(shù)和閱讀能力,因為我要取悅我的愛人?或者你打算和顏悅色地回應(yīng)嗎?怎樣才是有益的?一聲充滿同情的嘆息:“哦,親愛的,多失望??!”或者只是簡單一句信息:“從這兒起,十一英里處有一個出口?!?/font>
第三節(jié) 出問題時要回應(yīng),而不是反應(yīng)
在許多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激烈爭吵有一個規(guī)律的、可預見的順序。孩子做錯了什么事,或者說錯了什么話,父母對此作出無禮侮辱的反應(yīng)。孩子則以更糟糕的言行來回答。父母再反擊,高聲恐嚇,或者橫暴地處罰。
一天早晨,早餐時間,七歲的納撒尼爾在玩一個空杯子,他的父親在看報紙。
父親:你會打碎它的。你總是打碎東西。
納撒尼爾:不會的,我不會打碎它的。
就在這時,杯子掉到地上摔碎了。
父親:你就大聲哭吧。你真是個笨蛋,屋里所有的東西都被你打碎了。
納撒尼爾:你也是笨蛋,你打碎了媽媽最好的盤子。
父親:你居然叫你父親笨蛋?你太沒禮貌了!
納撒尼爾:你也沒有禮貌,是你先叫我笨蛋的。
父親:你不許再說話!馬上站起來回你自己的房間去!
納撒尼爾:來??!逼我啊!
這種對其權(quán)威的直接挑戰(zhàn)激怒了父親,他一把抓住兒子,狠狠地打了一通。在試圖掙脫時,納撒尼爾把父親推到了一扇玻璃門上,玻璃碎了,割傷了父親的手。看到血,納撒尼爾慌了,他跑了出去,直到深夜才回來。全家人都心煩意亂,那天晚上沒有人能睡好覺。
納撒尼爾是否得到教訓以后不再玩空杯子,跟他得到的關(guān)于自己和父親的消極教訓比,后者對他更重要一些。問題是,這場戰(zhàn)爭是必然發(fā)生的嗎?可以避免嗎?或者可以用一種更聰明的方法來處理這樣的事件嗎?
看到兒子玩杯子,父親可以拿走杯子,然后給他一個更適合玩的東西,例如一個球?;蛘弋敱哟蛩闀r,他可以幫助兒子處理玻璃碎片,順帶說一些像“杯子很容易打碎,有沒有想過這么小一個杯子居然能弄得這么亂?”之類的話。
這種和氣的話會讓納撒尼爾很驚訝,可能會為他闖的禍產(chǎn)生歉意和贖罪心理。在沒有呵斥,沒有巴掌的情況下,他甚至可能會在心里思考,并自己得出結(jié)論:杯子不是用來玩的。
小意外,大價值。從一些小意外里,孩子可以學到很寶貴的教訓。孩子需要從父母那里學會分辨什么是僅僅讓人不愉快、讓人討厭的事情,什么是悲劇和災(zāi)難。許多父母對打碎了一個雞蛋的反應(yīng)就像打斷了一條腿似的,對窗戶被打碎的反應(yīng)就像心被敲碎了一樣。對于一些小事,父母應(yīng)該這樣跟孩子指出來:“你又把手套弄丟了,這很不好,很可惜,不過這不是什么大災(zāi)難,只是一個小意外?!?/font>
丟失了一只手套不需要發(fā)脾氣,一件襯衫扯破了,也無需像希臘悲劇里那樣讓孩子自己動手解決。
相反,發(fā)生小意外時,是傳授孩子價值觀念的好時機。八歲的黛安娜把她戒指上的誕生石弄丟了,她傷心地哭了起來,她的父親看著她,平靜而堅定地說:“在我們家,誕生石不是那么重要的。重要的是人,是心情,任何人都可能弄丟誕生石,但是誕生石可以重新替換。你的感受才是我最關(guān)心的。你確實喜歡那個戒指。我希望你能找到合適誕生石?!?/font>
父母的批評對孩子是沒有益處的,它只能導致氣憤和憎恨。而更糟的是,如果孩子經(jīng)常受到批評,他們就學會了譴責自己和別人;他們學會懷疑自己的價值,輕視別人的價值,學會懷疑別人,導致人格缺陷。
十一歲的賈斯汀保證給家里洗車,但是他忘了。最后他才想起來,試圖做好工作,但是已經(jīng)來不及了,沒有完成。
父親:兒子,這車還需要再洗洗,特別是車頂和左邊。你什么時候能做?
賈斯?。何铱梢越裢硐?,爸爸。
父親:謝謝你。
賈斯汀的父親并沒有批評賈斯汀,而是告訴了他一些事實,語氣沒有絲毫的不敬和貶低,這讓賈斯汀能夠完成他的活,而不會對父親生氣。想像一下,如果賈斯汀的父親批評了他,試圖教育他,賈斯汀的反應(yīng)會有什么不同呢?
父親:你洗了車了嗎?
賈斯汀:洗了,爸爸。
父親:你確定?
賈斯汀:我確定。
父親:你居然說你洗了?你就是敷衍了事,你從來都這樣。你只想玩,你覺得你能這樣過一輩子嗎?你要是工作了,還是像這樣草率馬虎,連一天都干不了。你不負責任,你就是這樣的人!
芭芭拉九歲,她媽媽不知道該如何不使用批評去回答女兒。
有一天,芭芭拉從學校回來,激動地抱怨說:“今天什么倒霉的事都讓我遇上了。我的書掉進了水坑里,男生不停地作弄我,運動鞋也被人偷了?!彼膵寢寷]有給予女兒同情,而是勸誡她,批評她:“為什么什么事都讓你遇上了?你為什么就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你怎么了?”芭芭拉哭了起來。怎么才能讓芭芭拉感覺好受點呢?要對她不順利的一天報以同情的承認:“哦,親愛的,你這一天一定過得糟糕透了!”
第四節(jié) 辱罵會傷害孩子
辱罵性的字眼,就像一根根毒箭,不應(yīng)該用在孩子身上。當一個人說“這把椅子很難看”時,這句話對椅子毫無影響,它既不會覺得受辱,也不會覺得尷尬。它還是那樣,完全不顧加在它身上的形容詞。但是,當孩子被說難看、愚蠢或者笨拙時,這些話會對孩子造成影響,他們的身體和心靈都會有反應(yīng),厭惡、憤怒、憎恨就這樣產(chǎn)生了,報復的幻想出現(xiàn)了,于是就可能發(fā)生一些讓人不高興的舉止,一些惹麻煩的行為??陬^抨擊會產(chǎn)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yīng),會讓孩子和父母都很不愉快。
當一個孩子被說成笨拙時,他的第一個反擊可能是:“不,我不笨?!钡?,大多數(shù)情況不是這樣,他可能會相信父母的話,認為自己的確是一個笨拙的人,如果他碰巧絆倒或跌倒,他可能在心里對自己大聲說:“你真是笨手笨腳的!”從那個時候起,他可能會避開需要靈活性的事情,因為他確信自己太笨拙了,無法成功。
如果老師或父母不斷重復說一個孩子愚蠢,漸漸地,孩子就會相信,他會認為自己的確是愚蠢的,然后就會放棄智力上的努力,認為避免愚蠢的方法就在于避開比賽和競爭。他的安全感依賴于不去努力,他生活的座右銘變成:“如果我不去試,我就不會失敗。”
父母對孩子說了很多否定、貶損的話,而沒有意識到這些話的傷害和破壞性的后果,這多么讓人驚訝啊!舉個例子:
“從他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是個麻煩,他什么也不是,從來就是個麻煩?!?/font>
“她就像她媽媽一樣,固執(zhí),隨心所欲,我們完全無法控制她?!?/font>
“她只知道給我,給我,但是她從來不會滿足,不管你給了她多少。”
“那個可愛的小家伙完全占據(jù)了我生活的每一分鐘,他不需要負責任,我必須像鷹一樣地盯著他?!?/font>
不幸的是,孩子們會把這些話當真,特別是小孩子,他們依靠父母來告訴他們自己是什么樣的人,能成為怎樣的人。對孩子來說,培養(yǎng)對自己的信心需要聽到或者無意中聽到對他們的積極評價。
對于許多父母來說,指出孩子的錯誤比指出他們的正確要容易得多,這很具有諷刺性。但是,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對自己有信心,我們就需要利用每個機會強調(diào)他們積極的一面,避免使用貶低性的言辭。
相鄰博客
-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吉諾特博士2 [2009-11-04 09:44:00]
-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吉諾特博士3 [2009-11-04 09:53:00]
-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吉諾特博士5 [2009-11-04 10:03:00]
-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吉諾特博士6 [2009-11-04 10:07: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