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先有心才能讀懂孩子的心
苦死了,累死了,煩死了,火死了,急死了,傷心死了……真難想像,這些個“死”字,用來形容家長被孩子折騰的程度。為什么從前那個愛問愛笑的孩子不見了,突然變了一個人,早上去學校,晚上回來吃飯做功課,這樣日復一日地重復。問問他,他不作聲,或者簡單敷衍一下走開。
他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父母和孩子之間,真有一道無法回避的心靈屏障嗎?
但正如汶川大地震后的心理輔導一樣,再難撬開的嘴,專家都能讓他自己道出心聲;再封閉的心,專家都能巧妙地融入。經(jīng)典學堂震后“希望課程”——心靈溝通課上,胡優(yōu)君老師梳理震后給青少年做心理輔導的方法,家長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原來他們不僅能撫平心理創(chuàng)傷,還能教會自己怎樣和孩子一起長大,并讀懂他的一顰一笑。
課堂實錄
三個手指游戲,你能看出什么奧妙?
要知道孩子的心里秘密,先要跟胡老師做三個小游戲。這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偷梁換柱——
雙臂向前伸直,反手交叉,讓十個指頭交錯抱住。雙臂向內(nèi)回個彎,讓兩只手組成的拳頭繞到胸口。兩根食指分開搭在鼻子邊。保持食指不動,讓手分開……
臺上的胡老師,兩手分開后,右食指搭在右鼻孔邊,左手搭在左鼻孔邊。但臺下的家長和孩子卻是左右相反,兩根指頭交叉,手分不開。好奇的家長試一次,又試一次,還是分不開。奇怪了!
胡老師揭曉謎底:交叉手,回彎,我和你們都一樣,關(guān)鍵在指頭搭鼻子這個環(huán)節(jié)。原來,胡老師做的時候,故意把左右指頭調(diào)換了位置,這樣手自然能松開。通過這個游戲,她想告訴家長,要學會細心觀察。
相互較勁——
兩個人,右手扣在一起,手指不交叉,大拇指向上豎立,就像兩個小人。先有禮貌地打招呼:大拇指一起向下彎曲一點,做正“鞠躬”;再各自向左右,做側(cè)“鞠躬”。打好招呼,兩個人要相處了,就有較勁,相互壓對方大拇指,看誰力氣大。
其實就像兩根大拇指,無論在家里,還是工作中,人和人都要相處,矛盾、沖突、較勁,在所難免,父母和孩子也一樣。
解開心結(jié)——
家長把拳頭攥緊,孩子試著打開這個拳頭。再換一下,孩子攥緊拳頭,家長試著打開。
現(xiàn)場出現(xiàn)了耐人尋味的一幕:小學生打不開父母的拳頭,父母一下就掰開了孩子的拳頭;初中生和高中生,孩子和父母都不容易掰開對方的拳頭。
這多像孩子和家長之間的心靈體驗!孩子小的時候,他心里裝不下事情,在想什么家長不費吹灰之力就知道了;孩子長大了,你再想知道他的心,就像打開他的拳頭一樣難。
家長都是“心理專家”
但用到自己身上就不靈了
明白了手指之間、拳頭之間的博弈,也就理解了孩子和家長的關(guān)系。
緊跟著,胡老師講了一件真實的事。四川某縣讀初中的一個男生,經(jīng)歷了汶川大地震發(fā)生的整個過程。雖然幸運地活了下來,但他的很多同學、老師都在地震中離開人世。災(zāi)后整理時,他到了現(xiàn)場,幫助有關(guān)部門辨認死者身份。第二天開始,男生像完全變了一個人,表情木訥,不吃飯,不會笑,一閉上眼睛,就是同學們一排排的尸體。更要命的是,誰和他講話,他都不回答,只是默默地念叨著去世同學的名字。
如果你是這個孩子的家長,你會怎么做呢?
實際生活中,一個學生難免會碰到最喜歡的老師、同學離開,甚至某種災(zāi)難。因此,對于地震男生的討論,意義在于,很多突如其來的事件,或許會從改變一個孩子的心開始,改變他的成長軌跡,也就是說——心理援助所有孩子都需要。
家長們分成A、B、C三組討論。
“他是在自責?!盋組里面,一位媽媽最先說話?!安还馐亲载?,還有孤獨感。很多同學、老師都離開了。”另一位媽媽補充?!叭绻@時候讓孩子發(fā)泄好不好?”沒等說完,這位媽媽又覺得不對頭:“發(fā)泄不適合,他不是苦悶,而是要卸下包袱……”你一言我一語,一會工夫,課堂就成了辯論賽場。
這是一場考驗家長智慧的比賽。A組家長代表在黑板上寫下:語言安慰、讓他發(fā)泄、到同伴中間、寫信給失去的同學。B組的答案是:陪伴、消除自責心里、鼓勵。C組的答案是四幅圖畫:心理疏導、運動宣泄、撕制折飛機、回到大自然。
家長的智慧真精彩!胡優(yōu)君老師不得不贊嘆:家長們都是心理專家,甚至比專家還專業(yè),你們把我想講的內(nèi)容都講出來了。不過,正如一位爸爸的困惑:說別人的事,想法一大堆,放到自己身上,就傻掉了,不知該怎么辦了。
[nextpage]
要么是事后諸葛亮,要么是當局者迷,胡老師接觸過許多有相同體會的父母。她的感覺是,家長還不夠“用心”,要做到當局者“清”,必須是有心人,會察覺、會發(fā)現(xiàn)、會隱藏。
同樣的場景不同的母親
產(chǎn)生的效果完全不同
怎樣才能會察覺、會發(fā)現(xiàn)、會隱藏?家長工作忙、生活累、壓力大,但如果你還想你的孩子好,就必須學著在忙、累中留一點空間給他,先從“發(fā)現(xiàn)”做起。下面這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
母親正做家務(wù),兒子(中學生)放學回來看到媽媽,把書包重重摔在沙發(fā)上。
一位媽媽是這樣做的——
母:怎么啦?發(fā)這么大火?(母子對視)
母:(生氣地)說話呀!
子:說了你也不明白!
母:你怎么知道我不明白?(兒子抓起書包摔門而出)
母:哎!先別走,飯還沒吃呢……
另一位媽媽是這樣做的——
母:(關(guān)切地)怎么啦?發(fā)這么大火?(母子對視——很關(guān)注)
母:你臉色不好,是不是不舒服?(關(guān)注)
子:煩死了!(情感表達)
母:(親切地)發(fā)生什么事了?能跟媽說說嗎?(母子對視——理解)
母:(誠懇地)媽也許幫不了你什么,但我很想分擔你的煩惱。(同感—理解)
子:(猶豫片刻)也沒什么事。不知道怎么了,今天就是特煩。(安全—表達)
母:每個人都會有煩的時候,我們邊吃邊聊,行嗎?(理解—關(guān)注—接納)
子:好吧。(母子坐下)
看,同樣的情況,第二位媽媽明顯高明,最終的結(jié)果也大相徑庭……
課后留聲
葉束春(爸爸):
這節(jié)課設(shè)計得很好,很有收獲。胡老師能從專業(yè)角度,通過生活實例把具體溝通方法傳遞給我們,引導我們作反思,很有幫助?;厝ズ笪揖秃团畠航涣鳎F(xiàn)在正忙著升初中的素質(zhì)考試,心理壓力大,我要經(jīng)常帶她出去放松,讓她有更好的心態(tài)。
張弘毅(媽媽):
做游戲給我的印象最深,尤其是“指鼻子”,我的啟發(fā)是:生活中應(yīng)該懂得適時變通,在教育孩子,和丈夫的生活,與同事的交往中,也應(yīng)該靈活變通,不能一根筋到底,那樣只會傷人傷己。特別是和孩子的溝通,胡老師教了我們很多不錯的方法。自己工作壓力大,平時沒給孩子留太多時間,今后要抓緊彌補,真正和孩子一起體驗“時間就是愛”。
于則(媽媽):
我很希望自己能做個好母親,但生活中卻總有差錯,找不到和孩子有效的交流方式。上了課我明白了,是我對孩子的期望太高,要求太完美,孩子畢竟小,一些無知的、沒有惡意的行為,卻被我夸大。
我們總是用自己的角度看孩子的幼稚,這就阻隔了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正常溝通。這個暑假,我取消了出門旅游的念頭,我想多陪陪孩子,和他談?wù)勑?,做游戲,同時要管牢自己的嘴,“多做少說”。
龐天怡(媽媽):
我以前經(jīng)常忽視孩子的想法,認為孩子嘛只要聽大人的話就好了,現(xiàn)在知道是我傷了孩子的心。和孩子交流,先要站在他的立場上,換位思考,不能動不動就急,要有耐心,給孩子足夠空間。我要拿出更多時間和孩子一起分享。
課后收獲
這些“知心”守則,家長必須知道
做心靈溝通,沒有定法。這個孩子身上使用的,未必適合另一個孩子。胡老師建議家長,當你想和孩子坦誠交流的時候,要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永遠不要站在成人的立場和思維習慣上。當你理解了孩子的思維邏輯時,自然能找到心和心之間的通道。
萬變不離其宗。作為家長,記住了下面幾條,你不一定能成為孩子最知心的朋友。但要成為最知心,這些你必須做到:
●哪怕再忙,每天要給自己留出三分鐘,關(guān)注、覺察孩子的情緒變化
●給孩子提供支持和安全感
●學會傾聽,任何時候都不要急于表態(tài),先聽聽孩子怎么說
●孩子逐漸長大,你的話逐漸少說點
●鼓勵孩子把心里的真實感受說出來
●當孩子犯了錯,他最不希望你來責罵,而是等待你給出建議和引導
●隨時播撒希望的種子,尤其在考試成績下降時;把困難無限縮小,把希望無限放大
相鄰博客
- 如何提高跟孩子相處的質(zhì)量 [2009-11-23 11:07:00]
- 重在溝通 良藥可以不苦口 [2009-11-23 11:08:00]
- 與孩子對話要把好三關(guān) [2009-11-23 11:15:00]
- 家庭教育重在父母的溝通 [2009-11-23 11:19: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