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
媽媽要給朋友打電話,為了讓小娟安靜地呆一會。
錯誤做法:
她說:“靜一點,別說話,我一會兒給你買冰淇淋。”
小娟問:“什么樣的?”
媽媽說:“帶巧克力的?!?/font>
分析:
這種獎勵方法用起來得心應手,不需費腦筋,不需費口舌,效果當時又十分明顯。但它的后遺癥是:凡事都要講“條件”,就連一些本來是份內(nèi)的事,沒有“條件”也應該去做的,可是受到此次得到“賄賂”的啟發(fā),他們就會養(yǎng)成“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合適的‘條件’才去做”的做事思維定勢,這樣,當然不利于孩子責任感和自律品質(zhì)的形成,其消極后果是非常遠久的。
正確做法:
媽媽:“噓——,媽媽要打個電話,打電話的時候需要安靜!”
相鄰博客
- 是對是錯:不聽話的孩子(周玉萍) [2009-12-08 19:47:00]
- 是對是錯:何為有效夸獎?(周玉萍) [2009-12-08 19:49:00]
- 是對是錯:媽媽的漠視(周玉萍) [2009-12-09 08:38:00]
- 是對是錯:整理房間(周玉萍) [2009-12-09 08:46: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