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出的幸福感公式(李忠輝)
作者:李忠輝 發(fā)表于:博客中國(http://vip.bokee.com)
最近一段時間,許多人討論起幸福指數(shù)來了,說明大家關注和諧社會,甚至是幸福社會的建立。的確,社會的和諧要以老百姓的幸福為前提的,小康只是一種經(jīng)濟指標的衡量。
在2005年,我在公開的講座中就提出了一個幸福感的公式。當時,是在談家庭教育的時候提出的,目的就是為了引導家長調(diào)節(jié)心態(tài)和正確樹立孩子培養(yǎng)目標,后來也寫進了我的教育專著《贏在父母》(海天出版社),放在經(jīng)營新型家庭關系一章中。我想,幸福感的提法不僅僅是一個教育領域的概念,也是一個社會文化、價值觀的概念,對于幫助個人進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乃至人生規(guī)劃,應該有一些積極的意義。
在《贏在父母》中,我給出的幸福感的公式:幸福感=心態(tài)*能力/目標。
什么是幸福?如何幸福?幸福其實很簡單啊,說通俗一些,就是餓了有飯吃,困了有覺睡,寂寞了有人說話,做的事情獲得肯定與賞識……幸福感取決于人們的心態(tài)、目標和需要、達成目標的能力。幸福,就是需求的滿足。
因為每一個人的目標與需求的不同,所以幸福的種類也不同。有一些人將索取當作幸福,有一些人將奉獻當作幸福;可以說,索取所獲得的幸福比較短暫,甚至會帶來空虛,而奉獻帶來的幸福,是無怨無悔,是長久和持續(xù)的幸福,給人帶來成就感,是社會認可和歡迎的行為方式。
有多大能力辦多大事情,這樣的人是幸福的;目標、需求與能力相適應,是幸福的起點。我們并不贊同降低目標或者抑制需求來提高滿足程度,獲得幸福;當金錢財富逐漸增長,實現(xiàn)目標的能力也逐漸提高的時候,如果目標也隨著攀比而提高的時候,幸福感就難以獲得提升。根據(jù)調(diào)查結果,現(xiàn)在人均GDP在增長,幸福感卻在下降,就是證明。
接受自己、接受周圍的人與環(huán)境,就是賞識自己和適應環(huán)境,就是一種積極的陽光的心態(tài),在幸福感的公式中,“心態(tài)”是做乘法的。
喜歡別人比喜歡自己要難,甚至有一些人連喜歡自己都做不到。接受自己,無論優(yōu)點還是缺點,是一種自信,一種喜歡自己的方式。
經(jīng)濟的競爭必然伴隨著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人們總是要面對焦慮、悲傷、恐懼等各種負面的情緒,被動地接納負面情緒會導致挫敗感;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卻可以讓人將挫折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和心靈的財富。
心情不好的人,不喜歡下雨,也不喜歡不下雨;反過來呢,心情好的人或者說心態(tài)好的人,永遠充滿感激:對生命的感激,對別人的感激——看見什么都喜歡,看見什么都覺得美麗。心情,幸福感,首先取決于心態(tài)。
積極的心態(tài),就是為自己的行為增加一些意義,一些理由,一些既不為難自己又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準則。
在心態(tài)里,最重要的就是人生觀、價值觀。人們?nèi)绾慰创煺?,如何看待金錢,如何善待自己的身體健康?如何善待周圍的親人、朋友、同事,甚至陌生的人?比如,金錢獲得的途徑與使用的方向,就比金錢的數(shù)量更重要。人們所做的事情,是否對自己,對他人有意義,比單純的事務纏身更重要。
我剛提出這個概念的時候,許多朋友問,幸福與快樂一樣嗎?我的解釋是,快樂更多的是生理層面的因素,而幸福更多的是心靈層面的因素。比如女人生孩子,很痛啊,但是很幸福,那并不是快樂;許多生理快感的滿足,可以很快樂,卻未必幸福。快樂是幸福的一個來源,卻不是唯一的來源;快樂與索取有關,而幸福與心態(tài)、想法有關。
幸福與快樂有區(qū)別的,要不,人們總是祝愿別人“幸??鞓贰?,放在一起提的,說明幸福與快樂有一些不一樣;如果說祝愿“快樂幸?!?,就有點不那么順口,漢語里的內(nèi)涵太奇妙了。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幸福感要從自身的、內(nèi)心的和諧做起。個人和諧、組織和諧、社會和諧,起點在于個人的和諧,他們彼此影響,起作用。
我的對于幸福感的觀點,可能與許多“幸福指數(shù)”使用的因素不一樣,他們主要是出于客觀社會調(diào)查的需求,我的觀點基于個人如何提高幸福感。
相鄰博客
- 兩大家庭教育誤區(qū)應避開 [2009-12-18 11:26:00]
- 人一生要讀的60本書(經(jīng)典讀書計劃) [2009-12-22 09:57:00]
- 家長做到這個份上——該知足了! [2009-12-24 13:20:00]
- 家長需要問自己的四個問題 (王明珠) [2009-12-24 13:47: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