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家長、各位來賓,大家下午好!
我來自清華大學,我們2003年的時候,因為拿到一筆基金,我們做了清華500個學生家庭的家庭教育的調查,用了大概兩年的時間,因為既要訪談家長,又要訪談學生。
結果有很多,但是有幾條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第一條,我們在這個訪談的500個家庭中,兩個孩子的家庭占了103個家庭,103個家庭中有一半家庭的家長說,考上清華的這個孩子不是在我們家學習最好的,或者不是在我們家學習用得時間最長的,但是最后考試的結果每次都是非常好,他說老師你是研究心理學的,能不能解釋這個問題。
第二條,普通考試的學生,一般在大學學習時間,進圖書館的時間,在圖書館中午自己帶了一些飯,然后吃完不出來圖書館,晚上出來,8-10個小時在圖書館一天,有過這樣經歷的普通學校出來的學生,占90%,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而且不是一天,不是臨到考試磨一磨。我們特招的學生,比如體育特招生,藝術特招生,包括美術學院的學生,能連續(xù)在圖書館待四個小時的,不到20%。同樣一個學校,每個人的學習方法有巨大的落差。還有一個引起我的關注,就是美術學院的學生,我調查了40多個家庭,這40多個家庭的美院學生,沒有一個不說自己不會唱歌,五音是跑調的。當時拿了這幾份的匯總差異之后,很多老師覺得很奇怪,怎么解釋孩子的行為模式的差別。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講的第一部分,走進孩子的大腦。
群體性的差別是這樣之后,我們怎么去走進孩子、了解孩子。一個人從嬰兒到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人,生命是一個苦短的現象,而且生命充滿了變化。我們經常有人問,這些階段哪個階段的人是我們,其實哪個階段都是我們大家,哪個階段不是我們,因為我們不曾停留,我們的生命是一直往前走的。我們就感覺很奇怪,說我們生命中有沒有不變化的東西,為什么人和人有這么大的差異。心理學分支于哲學學科,所以屬于社會科學,過去心理學講了很多行為模式,包括跟孩子的溝通,沒有量化的標準,所以大家覺得沒有辦法表達。今天腦科學給心理學注入了一個很大的解釋平臺,我剛才說清華的那些學生都是不同的,他們的差別在于什么地方呢?
差別在于他們的腦構造,現在的行為心理學和腦科學已經證明,人的大腦是存在差異的,從認知結構來講,也就是我們學習的渠道來講,人類一共分五種吸收信息的渠道,每個人的主渠道不一樣,最后他的思維方式、學習模式、溝通模式是不一樣的,所以雖然都是清華的學生,但是有巨大的差異。
什么樣的差異呢?我今天講課,包括大家學習,首先用眼睛,大家在看,第二是用耳朵,在聽。還有第三個認知渠道,那就是我們的觸覺。其實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尤其在傳統(tǒng)課堂學習,用眼睛,用耳朵,但是是不夠的,因為有些東西是靠其他部位學習的,比如冷和暖,軟和硬,這時候老師怎么講,一個學生都是不明白的,所以就要肢體參與。這是人類的三大渠道,就是接受外界信息的三個大渠道,同時還有兩個輔助渠道,一個是我們的嗅覺,一個是我們的味覺。這五條渠道構成了我們的生命認知系統(tǒng)。每個人的認知這五個渠道都是暢通的,但是為什么每個人有千差萬別的區(qū)別,因為每個人的腦結構是不一樣的。這是一個腦圖,現在的腦科學家已經給心理學一個很大的技術性的支撐。
過去我們說人和人不一樣的時候,我們說努力就要達到了,中國有一句話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但是中國的文化是一個想象的文化,它缺少一個過程,這句話只說了半,它缺少一個前提,就是說手里拿的要是一塊鐵。今天是一個多元的世界,我們看人的標準是多維的,你的孩子可能是鐵,也可能是一塊寶玉,也可能是珍貴的鉆石,不同的材質我們就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如果你的孩子是塊寶玉,你還在磨,最后的結果可能是真的把孩子磨殘廢了。如果孩子是寶玉,就要按照他的紋路去雕琢。如果你的孩子是珍貴的紫檀木,那么也要按照它的大小成為一個器物。這就是說我們的教育有一個前提,我們要因材施教。
孔子2000多年前就說因材施教,所以他三千弟子,七十二賢士。我們今天傳統(tǒng)的東西中還是認為努力是最重要的。其實我不認為努力是最重要的,方向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方向不對,努力也是白費的。如果的方向錯了,你特別用功的,你付出的特別多,最后你沒有得到成功,你得到的傷害也特別大。人的認知渠道不同,學習方法就是不一樣的。人有這五大種,以視覺為主的就叫視覺學習型,就是他的眼睛非常發(fā)達,視覺神經非常敏感,其他四條渠道也是好用的,如果不好用就屬于殘疾人,好用,但是是以一條渠道為主,四條渠道為輔,整合了一個人生命中對世界認知的結構。科學家給出了這樣的論斷。
現在給出了一個推理,比如一個視覺區(qū)域最發(fā)達的人,他喜歡用視覺來學習,他學習的時候學習效果最好。我們?yōu)槭裁凑f他是視覺型呢,這個圖中,如果你的視覺區(qū)域發(fā)展得最好,就是說你的視覺神經的細胞是最多數目,那么你的數量多,處理問題的功能也就最強大。有的人可能是聽覺型,聽覺型的人,同樣他的聽覺中樞神經的細胞是最多的,有的人可能是觸覺,就是動力皮層,這是在國外腦科學的雜志上剪下來的,這也是要證明每個人的腦結構不同,所以他的行為模式不同。好多年前拿坡侖說過一句話,他說人的身體結構決定你的命運,現在科學家說你的腦結構決定你的學習方式、你的職業(yè)方向,甚至是你的生活狀態(tài)。這是一個科學的前沿,我們現在把它引用到行為心理學。
首先你的孩子是什么學習類型的,你要按照這個類型去最大化的用他最佳的渠道去學習,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不同的類型,最后得出來的行為模式也是不一樣的。大家說,你告訴我吧,我的孩子是什么類型的人,其實我剛才已經說了,生命是一個充滿變化的過程,可能大家會問,生命有沒有不變的東西。大家想一想生命中有沒有不變的東西呢?上午我在分會場講,有的家長跟我講有不變的東西,比如眼睛。眼睛會不會變呢,會,從小時候兒童閃亮的眼睛,到年老的時候人老珠黃,包括形狀也在變。
有人說思維方式不變,有人說學習方式不變,隨著你不斷學習的過程,包括你在國內、國外接受的東西不一樣,你的思維方式也會變的。還有的人說性別不變。我前不久在辦公室接待了來自沈陽的一個高三的男孩,他整個現在已經完全軀體化了,他媽媽帶我來問可不可以,他就是要做變形手術。人的身心是結合的,他的整個生理構造已經改變了。人的生命中充滿的變化。
但是生命中有一個東西是不變的,那就是基因,DNA不變。前不久王大成院士到我們學校去,跟他有一段對話,他就講,基因是什么樣的,人的生命是以基因自身的發(fā)展順序在延伸不斷的。人的生命最初開始的時間就是精子和卵子結合的那一段時間,就是24對染色體組合的時間,這個新生兒不是父母的復印件,它不是有組織的,因為在基因組合的時候是自由組合,但是一排排列起來之后,這一段的基因,按照他的生命不斷前進,是不能阻擋的。
比如長壽基因,長壽基因在你60歲之前都是不顯現的,現在你不知道你是長壽還是不長壽的,如果你沒有發(fā)生意外,你活到60歲,你的長壽基因才開始工作和舒展,可能支持你走到80歲甚至100歲。有的人很理性,說要調整我自己,把我自己的身體弄好,但只能是一個量的標準,不是質的標準。所以中醫(yī)有一個理論,每個人的生命就是一口井,出生下來就注定里面有多少水。
反過來,每個人的生命資源,過去我們說是無限的,其實現在看來不是無限的,是有限的,但是每個人的生命資源是不一樣的,包括他的學習資源也是不一樣的。我經常跟家長講,有些孩子做了測試以后,你繼續(xù)學習,十年也考不上清華北大,有些家長就不甘心,有的孩子三次復讀考試,甚至一次比一次弱,我們清華有好幾個考霸,有一個男孩姓李,他第一年考到北大,然后他考到北大之后就拼命打游戲,他是物理系的,其中考試他已經兩科不幾個,北大是四科考不過就自動退學。
期末考試他就特別緊張,考試之后,他趁老師中午吃飯,就到老師的辦公室改卷子。
后來被老師發(fā)現,就讓他退學,后來他爸爸來了。后來說讓他重考。后來他就考清華,當時我就他到特訓營做一個反面的教材,給大家講講你打游戲退學了,要重新學習,給大家講了感受。
第二年我又找他的時候,宿舍沒有人了,學生都支支吾吾的說我不知道,你問老師吧。我就問數學教研室的老師,數學教研室的老師說他又退學了,因為又掛了好幾科。過了一段時間他又考上了,我是從另一個角度聽說的,他沒有在給自己考試,他是在給別人考試。你們哪個學校想出清華北大的狀元,你給我錢,我給你們考。現在這樣的人已經不是一個兩個了,專門有這樣的人,所以這些人是什么人,大腦中就是非常善于學習的這種人。
我們現在反過頭來看,大家知道了學習類型,有視覺學習型,視覺學習型的人就是以看為主,學習的時候他喜歡看,喜歡聽老師講,跟著老師走,他的學習效率是最高的。聽覺型的人和視覺型相反,他是以聽為主,聽對他來說最輕松,觸覺型的人就是肢體參與。大家可能會問,我們怎么判斷一個孩子。
現在我講一下最簡單的判斷方式,就是在座每一位家長你自己可以判斷一下你是什么樣的認知類型,因為這是腦結構決定的,不容易改變。這幾千年,我們人還是在一個平面上往前走,所以很多大師的思想到今天我們不能超越,像明燈一樣照亮著我們,所以人腦不是像我們期許的那樣,突飛猛進的一代接著一代向前發(fā)展。我們知道這些以后,我們就首先要跟自己的心靈和解,知道生命就是這么一種狀態(tài),我們要認知生命,我們要接受我們這個生命。包括家長,我們知道這個孩子應該是什么樣的,然后按照我們這種現實的情況真實的去對待。中國有儒家,儒家講智慧,其中有大智慧的人,有一個組成部分,就是他知道什么是真實的東西?,F在很多家長不知道什么是真實的,人家的孩子能那樣,你也那樣,這就是虛幻的。中國的文化是想象的文化,從易經八卦開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不對,你不喜歡吃肉,難道就讓別人不吃肉了嗎?
怎么判斷一個學生是什么類型的人,首先視覺學習型的人,最簡單的判斷就是,這樣的孩子說話的時候語速特別快,而且他在說話的時候一定看著你的臉說,然后你在聽,可能聽一聽就有別的事,然后轉過身就去干別的去了,如果他是視覺型的,他不會站在原地跟你說,他一定轉過身去的,到你轉過去的地方,看著你,依然對你說,因為看對他最重要的。
這是視覺型的一個最簡單的特征,語速快,要看著人說話。同時視覺型的孩子從小非常聽話,一般來說不做越格的事,他是幼兒園、小學最聽老師的話,認真復習、認真寫作業(yè)的這類孩子。這類孩子生命的成長過程在學校是非常守規(guī)矩的,是今天我們教育里最喜歡的一類人。
但是這類孩子成長到后來,一般在小學當班長,我曾經跟黑龍江教委做過50個小學班長的13年跟蹤采訪,結果50個前三年在小學都是班長的小孩,這50個人有三個考上哈爾濱師范大學,這是最好的,然后有5個考了師專,剩下的就沒有超過這個的,而且多半是考示范類。也就是說視覺型的孩子喜歡在一個安全的體系內學習和生活,他們多半非常愿意當老師,或者做公務員,也不是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公務員,他們是循序漸進的小公務員。對于這些孩子,我們家長應該怎么辦,除了幫助他學習以后,現在你們真正需要的就是讓他跟人的接觸,拓展他們的勇氣。
對這些孩子,不是失敗是成功之母,是成功是成功之母,讓他們在成功中自信,同時伸展他們對社會的觸覺,讓他們不斷成長和壯大,學習沒有問題,但是在創(chuàng)造能力上,這些人恐怕有一定的局限性。視覺型的人,我們應該怎么幫助他們,家長認為現在孩子小,不會選擇的話,你們可以買一些彩色的筆,讓他們把想寫的東西畫下來,為什么這樣做,就是刺激他們的視覺神經。他的眼睛非常好使,他的眼睛捕捉信息的能力非常強。視覺型的孩子在學習的時候,要多做復習,少做預習,因為他完全能跟得上學校的教育,無論是小學還是高中。
學習是兩個概念,學習是為了記憶的,記憶是兩個概念,一個是記,一個是憶,今天我在這講,大家是在聽,聽是一個記的過程,那么你們在考試或者回家跟別人說的時候,跟別人復述的時候,這是憶的過程。有的人就忘了,因為他的腦溝回很淺,視覺型的孩子就是這樣,所以他要大量復習。一二年級的女生學習特別好的,她回家可能就做作業(yè),因為她不這樣就忘了。
視覺型的孩子在人類大概占1/3,聽覺型的孩子占20%-25%,這些孩子在傳統(tǒng)課堂中是不占便宜的,聽覺型的孩子以聽為主,他們主要的特點是不愛說話,說起話來很慢,而且往往說話的時候不看對方的臉。對他們來說內心世界是很重要的,這樣的孩子不合群,所以在和老師的互動中,他們往往是靠后的。如果家長發(fā)現孩子是聽覺型的孩子,你要給孩子一個支撐,一個溝通和幫助的渠道。
首先你跟孩子溝通的時候要有一個改變。這些孩子不愛說話,家長經常說我跟你說了這么半天,你怎么不說話啊。這是他的行為模式,他不太愛說話,他跟視覺型的不一樣。聽覺型的孩子,如果你讓他一邊說著一邊看著,這不是他最佳的學習效果,他往往學得不好。我前段時間從深圳回來,我去了洪雅小學,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學校,有個老師跟我說,你快點來吧,我們班有個怪人,你幫我看一下。
深圳有好多是打工的父母帶著孩子去的,這個孩子的父母是安徽的,這個小孩是四年級的時候來了,現在是五年級,老師說這個孩子上課從來不聽講,可是學習成績非常好。我說這有什么奇怪,他從一個縣里面,到了城市里的學校,他沒有降級,說明他的學習模式你不認同。我當時就下意識的,我們是進課堂去聽課,我說他可能是聽覺型的人。我說這樣,如果今天你看他上課不注意聽講,你提問他,如果他能回答出來,就說明他聽課了,而不是不聽。是一個女孩,很高的個,老師說今天有專家進課堂,都把你們的書本拿出來,其他小孩早早就擺好了,她把手放進書本,把書拿了出來。然后上課的時候,她不看老師,就擺弄手,這一堂課老師提問她兩次,是新課,她都答對了。下課的時候,那個老師說她大概真的是聽覺型的人,他真聽課了。
心里學家講,聽覺型的人,如果上課的時候一邊聽一邊看,那么他的思維速度就會下降。
所以每個人的行為方式都依存他生命的自覺。我們每個人首先是一個生物人,其實是一個理智的人。就是因為我們的理性不足,所以我們才一直補充我們的理性,每個幾個人說要加大我們的生物性。但是反過來真正看一個人的時候,更多是按照生物性,按照他的情感,按照他的喜好,去走他生命的軌跡。
那么這個老師說我真是愿望她了,她媽媽還總到學校來,問我她怎么樣,我說這個孩子很聰明,就是上課不注意聽講,如果注意聽講,會學習更好,她媽回家總收拾他??磥砦沂窃┩魉恕T谖覀兊某砷L過程中,可能經常有意無意地被長輩誤讀,我們可能也在誤讀我們的孩子。我們經常站在這說話的時候夸夸其談,而不注意他們的感受。
聽覺型的孩子我們可以給他多做一些錄音帶,包括歷史、地理、英語、詩歌、辭賦,提升他聽覺認知的能力。
對于聽覺型的孩子,我們應該怎么去幫助他,聽覺型的孩子,我們最好的幫助就是發(fā)揮他耳朵的特長。我在北京一個中學,我就做過這個測試,幾年前,我做的是英語學習,就是期中考完試,我把聽覺型的孩子挑出來40個,然后我有個對比組,20個人不動,這40個人從中間考試到期末考試都不參加任何的補習班,也不請家教,這20個人不動,我把另外20個孩子的家長找過來,我說不增加他們寫和背的時間,讓他們成績的有所提升,你們愿意跟我配合嗎,家長說好啊。我說你們配合我一下,初中二年級都有聽力帶,有聽力帶之后,我就告訴他們,每天早上起來,你叫孩子起床的時候,你把聽力帶按下去,然后讓他洗臉、刷牙,到晚上臨睡的時候,再把聽力帶按下去。
家長說他們不聽怎么辦啊,我說那就說你聽,聲音要小一點,但是不要告訴他這是學習。聽覺型的人聽力捕捉能力很強,如果對他的學習有幫助,他會自覺拿過來去用。最后的結果,8周以后就期末考試,期末考試的時候,那20個沒有動的人基本成績沒有上下,也有幾個下去了,這20個人只有一個提升一名。另外20個人,有2個學生提升2名,所有的學生都提升1名,沒有一個下降的,有一個是沒動的,在原來的名次上。每天大概就是三五分鐘,或者十分鐘。我為什么做這樣的實驗,因為我在美國看到過這樣的實驗,就是聽覺型和視覺型同時找來40個人,然后老師說,我現在帶你們做一個游戲,老師用彩色的紙剪成蘋果和梨,按30個新單詞,拿家掛在墻上,拿著手電,看誰能找到。12分鐘之后,老師問你們看見多少個蘋果和梨,把你們看到的寫在你們的本子上。
結果收上來之后,這是兩個班級,40個孩子的東西收上來,20個視覺型的孩子,30個新單詞,就讓他們拿手電看,最高的記住22個,這20個人中最低的是在12個和13個記住的正確率。在聽覺那個組里面,最高的一個達到17個,時間是12分鐘,他回來再寫的時候記住率是17個,七八個的有很多,而視覺組沒有低于10個人。大概我當時算了一下,他們兩個人的短時記憶,大概在17%-20%左右。這個實驗不算一個經典的實驗,但是足已經說明,視覺型為主的學習者和聽覺型的學習者的學習方式是不同的,擺在一個平臺上,最后的學習結果可能是不一樣的。
第三種就是觸覺型。觸覺型的孩子是什么孩子,就是我們現在的小學、幼兒園里的淘氣包子,總是不斷地在惹事,就是這樣的人。這些人家長特別頭疼,但是我今天告訴家長,在座的如果你們的孩子是這種類型的孩子,我祝賀你們,不要再煩惱了,因為這群孩子是特別聰明的孩子,他們生命力強健,他們關注的東西非常多,具有創(chuàng)造性,只是他們不適合我們今天的教育模式,他們是身心互動的模式,他們學東西有的時候很慢,你跟他講半天,他都不理你,他不懂。
但是他擺弄,一旦他弄懂了以后就不忘了。這叫肢體參與學習。肢體參與學習者,一般來說記憶都很長,比如我們的游泳、自行車都是肢體參與的。他們是適合這樣的學習方式。他們這些孩子,為什么讓我們這么頭疼,讓我們覺得有問題,為什么這么判斷,因為觸覺學習型的孩子,他的腦結構和視覺型是不一樣的,清華的學生正常考來的大部分都是視覺型,所以他在圖書館里能待10個小時,他的大腦是單點興奮,他能長時間關注一件事情,不受干擾。而觸覺學習型的人,他大腦中的興奮點同時兩個,甚至以上,這是他的生理特點,所以老師講課他不能耐心的聽。老師講了A,他可能聽了一會兒,就看別的地方了,看了一會兒,老師講到C,他又回來了,但是他落了B,所以他聽不懂。
一個孩子對自身的評價靠什么,對自己的評價是靠外界的評價,比如一個小孩,十個人、一百個人都說你非常聰明、特別刻苦,他就覺得自己是聰明的孩子,很刻苦,將來很有聰明。
同樣這個孩子,如果一百個人都說他是笨蛋,最后他就覺得自己是一個本人。我們觸覺型的孩子,多半從小開始就被家長灌輸這孩子不好好學習,這孩子可笨了。所以有的觸覺型的孩子跟我說,我說你學習怎么這樣,他說對啊老師,我可笨了,從小我媽就知道,不信問我媽。其實他不是笨,是他被定上了這個模式。
對于觸覺型的孩子怎么學習,最簡單的一個辦法,尤其是初中和高中的,你們回家之后,讓他做預習,把他不懂的東西先學會了,或者先大致知道一點就可以了,知道一點之后怎么辦,然后老師上課的時候,他沒辦法抑制他自己,他不可能上課永遠注意聽講,他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包括我們在座的很多人,我們很多行為習慣,其實我們是沒有辦法做的,就是這樣的狀態(tài)。
所以這三個認知類型,就是我們現在學校主要用的三種學習模式,這三類孩子,觸覺學習型的孩子其實更多一些,除了視覺型和聽覺型之外,基本就是觸覺學習型,味覺型和嗅覺型的孩子一般比較少,如果你發(fā)現的這樣的孩子,你們可以找心理學家問一問。今天因為時間非常短,我只是簡單地給大家梳理一下,具體的很多內容,我希望大家看一下我的博客,我的博客什么都沒有,好多人都說你買我的書,我不建議你買我的書,你們就看我的博客,上面我把五種認知類型還有八種類型都寫得很清楚。
如果有些人還是覺得模棱兩可,那么你可以做一下測試題。如果你們還有問題的話,那上面還有我們的郵箱,有問題你可以給我發(fā)郵件,發(fā)郵件的時候,你們要寫清楚問題,而不是說我一片糊涂,你一片糊涂發(fā)給我之后,我也是一片糊涂,我也不能給你任何解答。所以你說有問題的時候,一定要說得詳細、詳細再詳細。
清華學生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美術學院的唱歌全跑調,因為這些學生是視覺型加觸覺型的。我在調查了120份問卷中,有兩個人說唱歌勉勉強強,剩下的人都說自己五音不全。觸覺學習型的人多半都是肢體非常發(fā)達,運動員、舞蹈演員,就是有爆發(fā)力工作的人,往往都是觸覺型,包括現在很多經理都是觸覺型學習的人。
最后說一個案例,有一個上海的老師,他在網上自己寫了一個東西,上海一個特級教師,80歲多生日,全國各地來了將近200個學生給他過生日,過完生日后曲終人散,他坐那想了半天,然后他給上海市教委寫了一封信。他說我當老師60年,當年我認為有出息的好孩子,最后走向社會都平平,我認為當年是淘氣包子的時候,現在都是社會的中堅。難道是我判斷錯了嗎。
我說我能給他解釋,因為我們傳統(tǒng)的老師,在看學生,尤其小學老師在看學生的時候,主要是以視覺學習型為判斷的基礎,視覺學習型只是占一部分,真正到社會上是多元要求人的,人有八種功能,視覺學習好的人一般語言不錯,或者是邏輯不錯,你就知道兩種,一共有八種,才占25%,所以不是多元的。要全面發(fā)展自己,第一是生命的能量,第二是創(chuàng)造的精神。這些東西在慢慢的成長中不斷的培育出來。
那個老師的判斷失誤,就是因為他過于局限性,我希望今天在座的所有老師和家長不再走這個重復的路,你們可以看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樣的類型,然后針對這個類型去學習。我有很多案例通過這樣的調整,孩子得到了很大的改變。我們每個人手里都拿著一個寶貝,這個寶貝怎么成為,就是先有伯樂,再有千里馬。很多家長說很忙,我希望大家有一個理念,人一生不是慢慢變老的過程,是慢慢變好的過程。我們跟孩子慢慢成長,那是很快樂的,今天你不論做多大的官,真正伴隨你生命和你幸福感的長期感受的是你的孩子,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今后對你瞧不起,你沒有教育好他,你沒有幸福的晚年,那是你最上火的一件事。
所以我希望從今天開始,每個家長都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方法。同時我們要想想,我們總是要求孩子要這樣,要那樣,我們也要想想孩子需要什么樣的家長,你做到孩子希望的家長了嗎?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只有把我們自己變成一盞明燈,我們才能照亮我們的兒女。
來源: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505/13/1233377_26179003.shtml
相鄰博客
- 個案研究《大一新生偷東西的背后》(周玉萍) [2009-10-18 00:15:00]
- 誰弄壞了玩具(蒔苡) [2010-05-13 20:31: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