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沒有時間表,教育沒有來不及。我對女兒的英才教育,也是從高中才開始。在很多家庭看來,已經(jīng)晚了。
初中三年,我除了幫女兒選了一門樂器,別的什么也沒管。她的煩惱我不去關注,她的學習我也從不過問。
女兒中考結束,她沒能考上人大附中,難受得把自己反鎖在房間里,好幾天不見我。直到此時,我才感到了事情的嚴重性。
孩子在干啥?寫日記。一邊哭,一邊寫。孩子的日記本里,滿是淚痕,一字一淚地,寫到她的痛苦之處。我看得羞愧萬分!
一個小孩子,要吃的有吃的,要喝的有喝的,要花的有花的,衣食無憂,一心一意學習就行了嗎?她哪來那么多的愁事呢?
事情遠沒有這么簡單?,F(xiàn)在獨生子女的憂愁,甚至比我們大人還多得多。老師一次無意的忽略,同學一句隨口的笑罵,媽媽剎不住車的嘮叨,爸爸無精打采的眼神,都可以讓孩子千回百轉、黑云壓城。
孩子是脆弱的,敏感的,之所以學習不好,往往不是能力問題,也不是基礎知識不扎實,更不是不用功,而是心理負擔太重。也就是說,學習之外的事,對孩子的干擾太大,嚴重影響到了她的學習效率。這是我第一次體會到孩子沉重的心理壓力,體會到自己為人父母的冷漠無知。
孩子沒有考上重點高中,按照學校的政策,她還可以就讀人大附中。再也沒有回頭路了,就從摔倒的地方起步,我決定陪著孩子,她上高一哪個班,我就給哪個班教數(shù)學。大多數(shù)老師都會回避和子女在同一個班級教學,就好像醫(yī)生不能給自己的親人看病一樣。但是,為了更充分地把握女兒的學習狀態(tài)、情緒變化,我還是出了這一招險棋。而且我知道,一直以來,女兒不是被溺愛了,而是被漠視了;我就是要讓她知道,老爸永遠和她在一起。
孩子學習狀態(tài)不好,第一步要調(diào)整的,是我自己的心態(tài)。過去我跟孩子“話不投機半句多”,“語言暴力”、“表情暴力”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動用。事實上,孩子沒有成年,和你再親,家長也要學會克制,保持距離美。
進入高中以后,我開始輔導女兒的數(shù)學。我發(fā)現(xiàn),輔導別的學生,一遍不會講兩遍,我總能笑瞇瞇的,一點也不急??墒且o自己的孩子講課,就沒那么好的耐性了,總是壓不住火:“你看你看,講了多少次了,怎么還在錯呢?”我越急,孩子就越怕,孩子越怕,失誤就越多。于是,我開始降低期望值,把女兒當作一個資質(zhì)平平的普通學生來對待,慢慢容忍她的一些低檔次錯誤。
有一次,女兒跟我說:“老爸,您別生氣,我這次外語沒有上次考得好。”
我問她:“這次考了多少分?”
女兒說:“上次130分,這次只有100分?!?/wbr>
我說:“考得太好啦!100分很好!”
女兒吃驚地說:“老爸,你是不是悲痛過度?。吭趺?00分比130分還好呢?”
我說:“當然了!你想想,從這張100分的試卷里,你是不是發(fā)現(xiàn)了自己平時學習的很多不足???”
“是呀?!?/wbr>
“你是希望這些問題出現(xiàn)早一點,還是等到高考那天再總爆發(fā)呢?”
“當然是早一點。”
我繼續(xù)假設:“如果你這次考得很好了。接下來的寒假,你還會抓緊查漏補缺嗎?”
女兒想了想:“可能不會吧。”
我拍著她的腦袋,說:“所以,孩子啊,這個100分來得多及時?。 ?/wbr>
于是,我們爺倆相視一笑,開始分析試卷。我后來能修煉到什么程度?女兒每次考試成績出來,考得不好,我假裝不知道;考好了,我就會神秘地說:“聽說倩倩同學大獲全勝,可喜可賀!”
現(xiàn)在,有不少中國家庭,孩子跟家長摟著脖子,抱著腰,甚至稱兄道弟,此情此景令我非常羨慕、推崇。有這樣的父母,孩子就多了一個朋友,人生也就多了一條路。女兒高中三年,我竭盡全力去做好孩子的這條路。終于,女兒一步一步走出了心理的困境,學習效率越來越高,最后如愿考上北大。
教育,只要用心,就有可能;只要開始,就永遠不晚。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22408e0100e9xg.html
感悟:
讀著王老師的一篇篇文章,我時時被他的“真心話”所感動!都是同為父母的,為什么差距會這么大呢?是王老師的學識高么?不是,他在女兒高中之前都是很漠視的??!是他對教育非常精通么?不全是,因為他對自己的學生和對自己的女兒是不同的。那是什么?
是王老師的思考的能力,感悟的不凡。
對于一個沒有考上重點高中的孩子,家長往往會對孩子表現(xiàn)出不解、無奈、失望的情緒,縈繞在家長腦海的可能只是“為什么?為什么?”一個又一個問號。
對于一個厭學、網(wǎng)癮、棄學的孩子,家長只會苦口婆心地規(guī)勸、說教、指責,最后無可奈何地放棄,任孩子隨波逐流。
這時,我們的家長缺少的是什么?是什么?
是反思、是愛,是接納,是信心。
成功沒有時間表,教育沒有來不及。是的,成功不僅僅是十年寒窗,一朝就定終身的詮釋;我們的孩子有問題,首先要調(diào)整心態(tài)、進行反思的,應該是我們自己;很羨慕那些父子如兄弟,母女如姐妹的家庭吧?!那就讓我們先學會和孩子做朋友,無論什么時候,無論什么困難,無論什么挫折,我們都和孩子相依相靠,讓我們的孩子始終在家的溫暖中前行……
(周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