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傳統(tǒng)的觀念是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所以作為子女,就要絕對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即使父母不對,也不可以反抗。所以有“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的說法。雖然時代變遷,父母的素質不斷提高,觀念不斷進步,很多家長都已改變做法,在許多事情上,盡量爭取孩子的意見。但仍有一些家長對待教育過于急躁,出了問題不能夠心平氣和地對待孩子。當有人提醒他要尊重孩子的時候,理直氣壯說:“孩子是我生的,尊重與否是我自己的事!”有的人說,與人相處最基本的準則是懂得互相尊重。一個家庭也是一樣,可以這樣說,要使我們的家庭成為一個溫馨的樂園,要從尊重開始。父母之間互相尊重,孩子尊重父母,父母同樣要尊重孩子。讓我們把目光投向現在的許多家庭,常常是關系空前緊張,親子矛盾層出不窮。但究其根源,常常是因為家長從來都不懂得尊重孩子,或不知道如何尊重孩子造成的。卡爾?威特教育不是片面的教育,他知道,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別人的尊重,特別是父母的尊重,就像小樹需要陽光,需要土壤一樣。
誤區(qū)一、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無需尊重。
一位上高中二年級的男生,怕父母動他的抽屜,翻看他的日記和信件,便在抽屜最上面放了一張白紙,紙上放一根頭發(fā)絲。第二天,他發(fā)現頭發(fā)絲不見了。顯然抽屜被人動過。第二次,他在抽屜中放了一張紙條,上面寫道:侵犯人權!結果抽屜還是被動過了。
第三次,他寫道:窺視的人是不應受到尊重的!這下可闖下了大禍,父母一反常態(tài),當著這個學生的面打開了抽屜,說:“要尊重就尊重父母師長,還輪不到你的份上?!边@個學生據理力爭:“你侵犯了我的公民權!”他的爸爸付之一笑:“你在外面有公民權,在家里 只是我的兒子,不是什么公民!我是你爸,就有權看你的日記和信件?!?br /> 人與人之問應有起碼的尊重,我們教育孩子從小要尊重長輩、老師、朋友,我們也知道一個不知道尊重別人的人也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但是我們中國3億個家庭之中,又有多少父母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沒有打過孩子,沒有罵過孩子,沒有傷害過孩子的自尊呢?有一個知識層次很高的媽媽談起自己的“逆子”的時候說:“我也知道這樣對待孩子是不好的,他不爭氣的時候,我連‘我怎么生了你這個畜生’都說出來了,還對兒子說,‘干脆我把你殺了然后自己再自殺,也比你這樣給我丟人強!…。
應該說,這樣的家長封建思想的殘渣還沒有徹底清除掉,他們從根本上還是把孩子作為自己的私有財產,而不是看作一個獨立的人,一個完整的生命看待。即使他們自己不承認這一點,或者在一些小問題上,他們也試圖從尊重的角度看待孩子,但到關鍵時刻,不夠尊重孩子的觀念就會暴露出來。
尊重孩子,是因為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并且被認為是一個權利主體。他們不是父母的附屬物,他們的人格尊嚴受國際、國家和地方各種法律法規(guī)的保護。而且,受到別人的尊重是一個正常的人最起碼的需求。即使是用“精神勝利法”安撫自己的阿Q不也要維護自己的自尊嗎?我們的孩子是一個有思想,有頭腦的人,父母都不能夠尊重自己,讓他如何建立起自己的自尊?有一個管教孩子非常嚴格的媽媽,總覺得孩子不如意,這也不好,那也不行,生起氣來用最惡毒的話語刺激他,有一次她邊哭邊罵孩子:“你就知道給我丟人現眼,這么大的個子,你還要臉嗎?你還有一點自尊心沒有?”孩子馬上對媽媽吼起來:“對!我不要臉,我的自尊早就叫你打沒了、罵沒了!”接著這個十幾歲的男孩子失聲痛哭……一位中學生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因為成績差,考大學無望,在學校,老師諷刺我,同學嘲笑我;在家里父親打我,母親罵我。我雖然是個人,他們卻從不尊重我的人格……難道成績不好就沒有一點尊嚴了嗎?”卡爾?威特也告誡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嚴格,但嚴格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受到了傷害,那么結果是可怕的。一個本來可以取得巨大成就的孩子,一個堅強好學的孩子,由于失去了自尊心,會很快成為一個懦夫,一個無賴?!痹绞浅煽儾畹暮⒆?,越需要別人的“看得起”,以樹立他的自尊,揚起奮進的風帆,父母更不能做有意或者無意的扼殺孩子尊嚴的“劊子手”。所以維護孩子的自尊要從父母首先尊重孩子做起。
誤區(qū)二、尊重孩子就會慣壞孩子。
有的父母說,現在的孩子慣不得,你對他好,他就對父母不尊重,無法無天了。這樣的孩子讓大人還怎么管教?
對孩子尊重會不會讓他“蹬鼻子上臉”呢?不會!其實尊重孩子不等于孩子說什么就是什么,不是要想怎樣就怎樣。放任縱容不是尊重孩子;溺愛不是尊重孩子,包辦代替不是尊重孩子,忍氣吞聲也不是尊重孩子。認為尊重孩子就會慣壞孩子的錯誤就在于沒有分清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尊重?,F在的父母,很多從生活上,道德培養(yǎng)上過于放縱、嬌慣,而但在學習上卻過于專制。怎樣才是尊重孩子呢?尊重孩子,按照《兒童權利公約》,就是要尊重孩子的生存權、發(fā)展權、受保護權利以及參與家庭、文化和社會的權利。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這些權利一概受到法律的保護,當然還包括兒童的隱私權。也許,你看了這些權利會坐不住了,這么點的孩子就有這么多權利,誰還管得了?其實,一個珍惜自己權利的人,比一個不珍惜珍惜自己權利的人更好教育,因為所有兒童權利都是在教會孩子做人,而不是其他。當父母尊重孩子的權利,并引導孩子珍惜自己權利時,真正有益的教育才能開始。父母對孩子的尊重不僅表現在語言表情上,更重要的是從內心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的內心和能力,尊重他們的選擇和愛好,尊重他們的新思想與新觀念。尊重孩子還表現在點點滴滴的生活小事之中。明智的父母應對孩子表明,自己相信他們自我把握的能力和對事物的判斷力,但同時希望他們能夠尊重父母的意見和忠告,這種態(tài)度是與孩子保持良好關系的關鍵所在。
我們需要讓孩子懂得,我們尊重他們的世界,承認他們對事物有相當的理解力與判斷力,愿意傾聽他們的觀點和看法,哪怕與父母的價值觀完全抵觸。我們的表現要讓孩子懂得,父母的頭腦是開放的,愿意接納全新的思想與潮流,不是讓孩子完全遵守上一代的傳統(tǒng)觀念,同時也希望他們能夠聽取我們的意見與觀點,汲取上一代人的經驗與教訓。只有如此,才能使孩子心甘情愿地向父母吐露心曲,在有問題來時主動找父母探討。
同時,尊重孩子不等于孩子犯了錯誤,父母也可以聞而不問:所以當孩子做得不對的時候,父母應該及時提醒并正確引導孩子,但教育的同時要注意方式方法,真正地做到尊重孩子。因為只有父母不專制地對待孩子,孩子才可能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有人說,孩子在犯錯誤的時候,訓斥、責令等不僅不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與家長產生巨大隔膜,這樣就更增加了教育的難度。所以,正確認識什么是尊重孩子才是關鍵。
誤區(qū)三、孩子不會尊重他人與父母無關。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不會尊重別人,不會尊重家長,難道與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沒有關系嗎?我們要求孩子進入大人的臥室要敲門,自己卻可以隨時闖進孩子的房間。要求孩子不能亂翻東西,家長對孩子的東西可以隨意處理;要求家長說話的時候孩子認真聽,大人對孩子的話卻心不在焉;要求孩子聽取家長的意見,對孩子的建議卻置若罔聞。不尊重孩子的父母,也不會真正得到孩子的尊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很難收到好的效果。一個受人尊重的孩子,他學會彬彬有禮,尊重別人;一個粗暴、野蠻的孩子,往往背后有粗暴的父親或母親。只有被人尊重,孩子才可能獲得自尊,并可能學會尊重別人。
卡爾?威特告訴我們:尊重是相互的,要求孩子尊重父母,父母就首先尊重孩子。而且要在很小的時候就要讓孩子養(yǎng)成尊重他人的習慣。如果希望把良好的品德傳授給孩子,做父母的必須以身作則,必須先具有良好的品德。所以,我們說,要改變孩子,首先從改變自己開始,孩子不是冷血動物,家長的行動對孩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熏陶。我們不要心急,堅持對孩子尊重的態(tài)度,總有一天會發(fā)現孩子也發(fā)生了變化。
有個家庭中,爸爸媽媽和孩子經常坐在一起召開“家庭會議”,在會議中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提出來,大家討論、找出最合適的解決辦法。這就是對家庭中每一個人的尊重。孩子知道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分子,孩子的意見,只要合情合理,同樣會得到尊重。這樣的孩子怎么會不尊重父母呢?
誤區(qū)四、“嚴管”即尊重。
有一位母親當過30多年老師,卻犯了一個后悔莫及的錯誤。一天,她發(fā)現兒子在自己的屋子里煩悶地走來走去,她隱隱知道,上高中的兒子在談戀愛,碰到了什么挫折,她暗暗祈禱:兒子啊兒子,你可有點出息,別為這么點兒事想不開!一會兒,兒子出門了,媽媽再也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想方設法撬開了兒子的抽屜,取出了兒子的日記……
關心孩子,愛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無意”做了不尊重孩子行為的初衷;而“打是親,罵是愛”是父母不尊重孩子最“理直氣壯”的理由。孩子是我生我養(yǎng),他有什么向我隱瞞的。再說,你的事情讓我知道了又何妨?愛你就是將你的一切捏在手心,包括你的隱私……這是不少父母的共同想法。
這是我們的錯嗎?愛孩子也有錯嗎?我們認為,你愛孩子是沒有錯的,但方式方法卻不可以不正確。我們管教孩子時往往是不許這樣不許那樣;有的父母望子成龍心切,要孩子學這學那,如果孩子不感興趣,不想學,父母就擺出一副長輩的架勢,于是容易產生與孩子的對立。孩子由此要么變得懦弱,要么粗暴。這都不是我們希望的結果。因此,卡爾?威特告誡我們:有些父母,為了使孩子容易管教,故意讓孩子怕自己,根本不把孩子當成一個人來平等對待,而且自己像一個君主,孩子像一個奴仆。這樣只會讓孩子變成一個懦夫。一個懦弱的孩子想在這個社會里獲得成功是非常困難的。
名詩人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并不是您的孩子,他們是生命之火的兒女。他們通過您來到人世,卻不是您的化身,他們整天和你生活在一起,但并不屬于你。尊重孩子,首先把孩子當做一個人,其次才是你的孩子?!睆暮⒆映錾哪翘炱穑麄兙褪莻€獨立的個體,父母可以幫助他們,但不能主宰他們。他們有自己的個性、志趣和意愿。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獨立性越來越強,需要父母對他們的尊重,需要自由發(fā)展的空問。
思考與訓練
一、不尊重孩子的表現您有嗎?讀了下面的文字,希望您“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重視孩子的看法和觀點:
1、沒有耐心傾聽孩子的述說;漠視孩子的需要,忘了履行自己許下的諾言。
2、用不耐煩的口吻回答孩子的提問;忽略孩子的情感;冷落孩子。
3、自己心里有事,罵孩子來出氣;對孩子大聲嚷嚷;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4、打斷孩子之間的交談;為趕時間粗暴地中斷孩子正在進行的活動。
5、雖然花了時間和孩子在一起玩,卻沒有投入感情;舉止顯得很不耐煩;挖苦嘲笑孩子。
6、對孩子動輒采取體罰方式,而并未使孩子真正認識到問題的實質。
7、對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當孩子的需要與自己的期望產生沖突時,不能冷靜對待。
8、罵孩子是“笨蛋”;老是看到孩子的缺點;阻止孩子做他們真心喜歡做的事情。
9、使用與嬰兒說話的腔調與幼兒交談;代替孩子回答客人提出的種種問題。
二、一位父親在《如果我能再次養(yǎng)大我的孩子》一文中寫道:
如果我能再次養(yǎng)大我的小孩子,我會先幫助孩子建立起他的自尊。
我會多用手指來畫圖.少用手指來指責。我會少訓斥多溝通。
我會少用眼睛看表,多用眼睛看世界。
我不扮演嚴肅的角色,且認真地去和孩子玩。
我會跑到更多的原野看更多的星星。
多擁抱,少拉扯。
我會經??撮L著果實的橡樹。
我不會那么固執(zhí),我會更加堅定。
我不再追求權利和愛,我會效法愛的力量。
相鄰博客
- 如何尊重孩子的18條參考 [2010-07-17 16:20:00]
- 尊重和賞識孩子 [2010-07-17 20:56:00]
- 家長要善于把孩子引入學習的最高境界(陳應俊) [2010-07-18 01:50: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