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挨爸爸批的女兒
我現(xiàn)在高三了,脾氣很倔,有點孩子氣,平時待人很好,但是一旦急了,總會不帶臟字尖刻諷刺爸爸,而且通常都是和我爸爸對著互相諷刺。也不知道為什么,無論我做什么,他都不滿意,我得到了“良”他讓我得“優(yōu)”,我得了“優(yōu)”他埋怨我沒得滿分,我得了滿分他又說“題太簡單了,誰都會做”。我從小就在他的諷刺下長大,變得性情有點古怪,他表揚我的時候,我怎么覺得比罵我還難聽呢?他諷刺我我就諷刺他,于是家里總像唱大戲似的,熱鬧極了。有時候我心情不好就懶得跟他吵,自己悶在屋里,他不求饒我就不理他,久了我都習慣了。
媽媽一出差我就住到別人家,免得吵起來沒人勸,可是現(xiàn)在高三了回家晚,我只好住在自己家里。今天媽媽出國了,大概半個月左右才能回來,我強顏歡笑送走媽媽,自己在房間里大哭了一場。也不知道為什么,舍不得對我一直都很好的媽媽嗎?我不知道。我很害怕這樣會影響學習,可是我不知道該怎么辦。爸爸有時想跟我談?wù)劊墒俏乙桓f話,不知不覺就又吵起來了,是誰起的頭我們都不知道。前幾天我發(fā)燒了,爸爸除了諷刺我不會照顧自己之外,一點也不關(guān)心我的身體狀況。我很難過,都三天沒上學了,很煩,請您救救我!
這個女孩的信,大多數(shù)人看完了會認為她跟爸爸好像是冤家,總合不來。但我看這封信的感覺卻不一樣,我覺得她很愛她的爸爸,她的很多哭、傷心、煩惱都是指向爸爸的,而不是指向媽媽。她是在愛爸爸,只是不知道怎么愛,女兒從性格上一定和父親很像,她跟父親是一類人,父親的缺點也是她的缺點。不喜歡爸爸,也意味著她不喜歡自己,所以當一個扮演緩沖調(diào)和的母親離開時,她痛苦得不知所措。
從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可以看出,媽媽顯然是扮演著大人的角色,爸爸和女兒卻是在扮演平等的角色,像兩個孩子。媽媽常常是和事佬,帶有決定性的因素,支撐家庭關(guān)系,孩子和爸爸在兩頭,實際上三個人構(gòu)成了一種平衡。通常情況下,家庭里很多積攢的情緒是通過父女間的諷刺或者爆發(fā)戰(zhàn)爭來釋放的,而媽媽始終表現(xiàn)出一種情緒穩(wěn)定的樣子。這個模式要考慮跟媽媽的個性有關(guān)系,也許媽媽是一個不怎么暴露自己的人,比較沉默,一般情況下很少情緒表達,所以孩子和爸爸就不得不偏向情緒非常外露的一面,使家庭情緒得到舒展。看這封信,女兒所有的詞都在談爸爸,談媽媽的只有兩句,而且還說她不知道哭是為了媽媽離開哭,還是為了別人。實際上盡管這個孩子表面看起來和爸爸不和,但她對爸爸的關(guān)注要遠比對媽媽的多,她只是關(guān)心媽媽但很少付出關(guān)注,對爸爸卻很關(guān)注。另外,她在信中提到媽媽經(jīng)常出差,但沒有提到爸爸工作很忙碌、不管她,或者像媽媽一樣長期離開她、不在身邊。她和爸爸經(jīng)常住在一起,關(guān)系更緊密一些,所以矛盾就更多一些。在中國文化里,打罵都是一種親密,只有親密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會有吵架或打架的行為發(fā)生,在陌生人面前或者半生不熟的人面前,大家都是彼此有禮貌的、尊重的,但在親密的人面前,覺得可以放任一些,可以互相譏誚,可以嘲弄,或者可以有身體接觸。
現(xiàn)在分析她跟爸爸的矛盾,他們之間的互動性是怎么形成的??梢钥吹诫p方都有需求,孩子想攻擊父親,攻擊父親的潛意識語言就是想跟爸爸接近,不是想把爸爸推開,真正的推開是不理睬,不在乎爸爸說什么。實際上,她的潛意識就是想和爸爸接近,希望跟爸爸再近一些。但她可能有另外一個倫理沖突,十七歲了,她要把爸爸推開,內(nèi)心喜歡爸爸需要通過攻擊爸爸來保持親密距離。常常我們無意識地做一些事情,比如說有些時候會莫名其妙地喜歡攻擊一個人,但是仔細分析發(fā)現(xiàn)實際上是喜歡他才攻擊他,這在心理學里有一個語言叫做“反向作用”。什么是反向作用?意識到自己在喜歡,但理智告訴自己不能喜歡,無意識就來掩藏這樣的喜歡,往往過度表現(xiàn)出非常討厭的樣子。內(nèi)心有一個態(tài)度即心理傾向,擔心被別人看出來,那怎么辦呢?就故意否定這種態(tài)度。比如說自己喜歡權(quán)力,所以對權(quán)威敏感,無意識的會用一些很糟糕的語言去攻擊那些權(quán)威的人,讓別人看起來是個討厭權(quán)威的人,骨子里卻是喜歡、渴望。通過攻擊別人把自己內(nèi)心澄清,來壓抑某種心理傾向,就是反向作用。
這個女兒對爸爸的情感就有反向作用。由于媽媽經(jīng)常在外出差,她有“替母”傾向,覺得她在代替媽媽關(guān)心著爸爸。所以在家庭里面常常會形成假象,好像女兒和爸爸才是夫妻,因為夫妻之間經(jīng)常爭吵,但是父母跟子女是不經(jīng)常爭吵的。這里說的不是那種親密的夫妻,而是指關(guān)系意義上的夫妻。在這個家庭里,更多體現(xiàn)家庭關(guān)系的是爸爸和女兒,他們兩個會為一些家庭事務(wù)爭論,分享體驗,緩沖情緒,釋放憤怒等。這種關(guān)系會形成“壓力”,對一個十五歲以下的孩子沒有什么,對一個有性覺醒的十七歲的孩子,無意識的她就要“撇清”關(guān)系,不喜歡父親是一種自我的心理防御。同樣的,父親對她的譏諷,很難說不是刻意地破壞親密感,保持關(guān)系距離。其實,在這個家庭里,女兒與父親在關(guān)系上的糾結(jié),對家庭關(guān)系有重要的平衡作用,爭吵也是一種糾結(jié),它是依戀糾結(jié)的另一面。所以,爭吵諷刺的背后,其實是彼此的喜歡,女兒知道這一點會好受一些。
從另一種角度看,信中說爸爸似乎很奇怪,總在考試得分上反復諷刺女兒,但這封信不是爸爸寫的,只能代表女兒的內(nèi)心世界。女兒認為爸爸在諷刺她,也許走進這個家庭會聽到爸爸的話并不是諷刺,爸爸或許是調(diào)侃的口氣跟她說話,但女兒內(nèi)心敏感,不允許父親有一點點壞評價,不管父親說什么她聽起來都像是諷刺她。所以不能通過一個女孩對爸爸的感覺來分析爸爸,這是不中立的。假定她爸爸真的是喜歡諷刺她,那么,可能爸爸和女兒習慣了用這樣的方式來交流。我們只知道這個女兒內(nèi)心建構(gòu)了一個真實:爸爸是有毛病的,爸爸不關(guān)心她,但是,一個十七歲的女兒還在報怨爸爸不關(guān)心她,真正問題應(yīng)該是在女兒自己身上,是對父親的依戀不能滿足所致。
比如她信中提到一件事,說自己發(fā)燒了,爸爸還諷刺她說,“你看你這么大的人,連照顧自己都不會”。事實上,這句話不一定是諷刺,說你自己都不會照顧自己,聽起來更像是埋怨,是心疼的感覺。假如一個同事發(fā)燒了,我們不會說這些話,不會說“你那么大了還不會自己照顧自己”,因為那樣聽起來關(guān)系很緊密,只能說“你好好休息,快去醫(yī)院看病”。爸爸對女兒說,十七歲都不會照顧自己,讓自己受涼、發(fā)燒,可以理解成關(guān)心、擔憂或埋怨,怎么講都不會是諷刺。為什么女兒覺得爸爸諷刺她呢?是因為女兒在內(nèi)心建構(gòu)了一個形象:爸爸總是瞧不起她,或者爸爸總是看到她的缺點,不喜歡她。這個內(nèi)心的概念定式影響了女兒的知覺體驗,影響了女兒對父親語言行為的內(nèi)心解釋。我覺得走進這個家庭,可以感覺到爸爸內(nèi)心對女兒非常喜歡,但是他無法表達。因為女兒總是防御,爸爸會覺得一般的話這個女兒都聽不見,只有用比較尖銳的的話來刺激女兒,才能夠使她感受到并獲益。
怎么來改善呢?女兒和爸爸形成既相互沖突又彼此依賴的關(guān)系,這是糾結(jié),首先就要打開糾結(jié)。女兒應(yīng)該減少對爸爸的抱怨,學會管理自我,同時還要學會關(guān)心爸爸和媽媽,不要把心態(tài)擺在孩子的位置,而要擺在成人的位置。如果她永遠覺得自己是孩子,爸爸應(yīng)該來照顧她,就會有很多不滿,會認為爸爸沒有照顧自己。但是如果她認為自己十七歲是一個大人了,要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僅要照顧自己還要照顧好家庭,就不會再期望從爸爸那里得到很多,對爸爸的抱怨也會減少。
也有這樣的可能,女兒改變了,爸爸仍然要譏諷她,仍然找女兒的茬,挑起爭吵的話,那說明父親需要爭吵。父親為什么需要爭吵?可能父親內(nèi)心需要釋放一些情緒,比如對母親經(jīng)常不在家的憤怒,不愿意對妻子發(fā)泄(潛在擔心影響夫妻關(guān)系,或因為家庭的經(jīng)濟重擔靠妻子),轉(zhuǎn)而讓女兒來承擔。還有一種可能,父親在外受壓制,內(nèi)心渴望權(quán)力,回到家就對女兒濫用教育權(quán)。在這些情況下,父親其實是弱者,他的心理壓力、情緒需要女兒來承擔,女兒要意識到家庭需要她來承擔緩沖系統(tǒng)的角色。
其實事情的關(guān)鍵是母親。如果女孩從小和媽媽分離比較多,沒有形成安全的親密依賴,媽媽應(yīng)該補償女兒的親密需求。表面看,這個個案中的女兒很依賴媽媽,但事實上,她對媽媽關(guān)注并不多,起碼在這封信上對媽媽關(guān)注不多,所以她就習慣了媽媽缺席。那么,在孩子小時候,媽媽缺席會有什么影響呢?如果孩子在兩歲到五歲之間,或者五歲到十二歲之間,母親缺席,會影響孩子親密依賴的發(fā)展,孩子在親密的關(guān)系里面容易沒有安全感。小時候媽媽沒有懷抱她,喂她奶,哄過她,照顧過她的起居等等,孩子就會難以形成親密關(guān)系中的安全感,跟親密的人容易產(chǎn)生隔閡,不能融洽。比如這個女孩,也許小時候跟媽媽的關(guān)系比較疏遠,她不得不從爸爸那得到親密感,但男人不容易建立與小孩的親密,他很粗心,于是就有孩子的抱怨。不能從爸爸那兒得到自己需要的親密依戀,孩子就會挫敗、敏感,慢慢固化對父親的憤怒,長大以后,會無意識地覺得父親不喜歡她。
心理知識:爭吵的意義
看了這個案例,是不是可以說小時候和父母關(guān)系有問題的孩子在成年以后,跟別人建立親密關(guān)系也會出現(xiàn)問題?
從潛意識層面來說,這對父女的戰(zhàn)爭是有意義的。父女兩個人太近,太喜歡,就會激發(fā)一種倫理焦慮,這是內(nèi)心禁忌。如果兩個人關(guān)系不那么好,盡管身體很緊密,但心里的自由會大得多。女孩長大后,與丈夫之間的關(guān)系可能會重演兒時的父女關(guān)系,當然這也取決于她找了一個什么樣的丈夫。如果他們的關(guān)系過于緊密,可以用爭吵、諷刺來松開糾結(jié),婚姻關(guān)系也會輕松一些。
不過,也不能完全用小時候的情況來判斷孩子的未來。實際上,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有很多機會改變自己,重新做抉擇。孩子長大以后往往會慢慢接受父母,父母從前為孩子種植的一些觀念,盡管遭受過孩子的反感、抗拒,卻容易在孩子內(nèi)心生根、發(fā)芽、開花,很多孩子都會選擇與父母相似的生活態(tài)度。所以不能說小時候和爸爸媽媽的關(guān)系不好就會導致他們一輩子不能和解。也許,小時候被爸爸媽媽打,到了十二歲的時候還會恨父母,但到大學的時候可能就會覺得曾經(jīng)挨打挺溫暖的,因為那是父母在愛自己。
該放手就放手
很多父母對孩子焦急,不是因為孩子犯了錯誤,而是他們認為孩子犯了一個錯就永遠都會是這樣。父母把問題無限度地延遲了,他們不知道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對真實世界的感覺和成年人不一樣,成年人對真實的感覺是物理性的,也就是實實在在的,看得見摸得到的才是真實,而孩子的真實則可能是感覺到的。比如說,孩子覺得有人不喜歡他,但那個人可能并不認識他,但是孩子感覺到那個人不友善,他覺得這就是真實,會產(chǎn)生反應(yīng)。但是,成年人不會有這種想法,他們知道那個人都不認識我,不會有什么不利。孩子卻沒有這種能力,所以,孩子的真實和成年人的真實不一樣,他的真實比較軟,不都是實實在在、摸得著看得見的。孩子的真實是感覺的真實,他們有很多的體驗是成年人不能理解或者覺得幼稚的。成年人會不理解孩子們的感性,產(chǎn)生“他們怎么會這樣想,怎么能這樣做”的疑問。
青春期的孩子要長大,就必然帶有成長的力量,成長的力量表達的方式不一樣,憤怒也算一種。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到大沒有體驗過憤怒,他第一次體驗到憤怒,就是成長。說明他有新的情緒了,情緒體驗都是經(jīng)驗,比如說幸福、快樂、痛苦、悲傷,這些都是原始情緒。所謂原始情緒就是和人內(nèi)心深層有關(guān)的東西,一旦孩子體驗到,并且能把握這種情緒,比如說他有悲傷,然后他能夠處理悲傷,他和悲傷能夠協(xié)調(diào),他能夠一邊悲傷的時候,一邊做他該做的事情,就是成熟。但孩子剛開始體驗憤怒的時候,還沒有經(jīng)驗,容易被憤怒控制。
孩子在體驗憤怒或悲傷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恐懼,害怕孩子不高興,認為孩子憤怒是自己做得不好。家長習慣把孩子的問題投射在自己身上,沒有想過人類的成長不一樣。人們看起來一樣,比如說,大多數(shù)人平和地長大成人,但還有一些人是靠斗爭來長大的,他的成長伴隨著攻擊性。社會認為應(yīng)該和諧、忍讓,忍讓和克己是美德。事實上,人群里總有分化,有一部分人是主流,比較符合文化標定,同時,必然還會有另外一部分人做反文化標定的事情。兩部分都很重要,如果沒有人做非主流文化的東西,那么主流就不能夠被固化下來,因為主流需要被強調(diào)。怎樣強調(diào)?這就要依靠非主流。比如,班上有好孩子和壞孩子,學習好的孩子,客觀上依賴了學習不好的孩子。因為班級必然會分化出幾個非常好的孩子、一大群中間的、偏上的和幾個比較糟糕的孩子,看起來是這幾個比較糟糕的孩子有問題,實際上不是。在一個群體里,力量自然會分化的,需要孩子承擔不同的角色,當然這和孩子的個性有關(guān)聯(lián),但并非全部如此。有人充當壞孩子角色的時候,整個系統(tǒng)即這個班級是非常穩(wěn)定、平衡的。在這樣一個平衡的系統(tǒng)里,老師可以夸獎好孩子,批評壞孩子,鼓勵中間一大群人積極向上。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面對這種情況,家長應(yīng)該有雙重態(tài)度,內(nèi)心認同主流文化標定,同時要考慮到孩子的利益。讓孩子自由成長,家長的麻煩會很多,孩子要闖很多“禍”,家長由于愛孩子,不可能鼓勵孩子成為刺頭,就會非常焦慮孩子過于調(diào)皮。其實,如果家長在教導孩子的時候,內(nèi)心不那么焦慮,對孩子的行為有部分認同,教育反而更容易成功。家長應(yīng)該知道,孩子在這個年齡可能會犯什么錯誤,犯這些錯誤可能是必要的,尊重孩子的個別性。當然,不能絕對地談這些現(xiàn)象,也可能我的孩子在這個年齡需要犯這些錯誤才能夠長大,鄰家的孩子不需要犯這個錯誤也能長大,人是不一樣的。但是,家長內(nèi)心有了認同以后,在幫助孩子擺脫困境,找到更有效的適應(yīng)社會的方式的時候,就能比較客觀,不會教育過當,去“扼殺”孩子?!岸髿ⅰ边@兩個字很可怕,“扼殺”的前提是不能再犯,但是如果不能再犯,對孩子就是很大的壓力,孩子要隨時地控制自己,如果孩子把精力用在對抗自己的欲望方面,在社會上的競爭力量就會被減弱。
事實上,好多家長并不教育孩子,過去在農(nóng)村,一家七八個,根本教育不過來,但是他們的孩子成長得很好,而獨生子女受的教育比多子女要多得多,但是恰恰成長得不好。過去總是分析,獨生子女是不是溺愛,其實有一些不是溺愛,而是關(guān)心太多,也就是教育太多,管理太多。只有一個孩子,父母會不能容忍他出錯,有很多子女,老大不好,老二還可以好,內(nèi)心有平衡,就不會要求他們必須成功。事實上,如果父母的很多欲望要讓孩子完成,會帶來很不好的后果。其實,對孩子的愛,有些年齡要愛的很好,比如說五歲前要拼命愛他,怎么愛都不過火,天天抱著都可以,但是他慢慢長大以后,就要把他放開了,讓他自由成長。
26.擔憂也需要委婉高三的壓力
我今年十八歲,正在上高三。每天壓力非常大,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里都讓我覺得很累,我覺得爸媽一點都不理解我,他們總以為我沒努力學習,沒有緊迫感,總用他們的思維管我。我對此煩死了,可又都是我的父母,沒有辦法說,只能忍著。有時忍不住說兩句,他們就說我大了,不服管了,等他們老了,還養(yǎng)不養(yǎng)活他們呀之類的話。我覺得莫名其妙,怎么會牽涉上這個呢,難道我為自己解釋一下就是不孝順嗎?我真不明白他們怎么想的。還有,他們總拿別的孩子跟我比較,我最討厭他們這樣了,難道貶低自己的孩子是他們的光榮嗎?我真的搞不懂。
其實我的學習還算可以,用不著這樣夸張,讓我都不愿意回家了,一回家就覺得腳步很沉重,甚至想離家出走。事實上我還是很愛父母的,只是受不了他們的嘮叨,你能理解嗎?我該怎么對待我的父母呢?請幫幫我吧,我真有些受不了了。好了,先寫到這吧,高三生活節(jié)奏很快,分分秒秒都很珍貴,我得學習了。
女孩的煩惱是成長的煩惱。高三的孩子在學校壓力已經(jīng)夠大了,當然希望在家庭里面得到減壓而不是增壓,父母沒有搞清楚這個關(guān)系。如果家里繼續(xù)給他們壓力的話,他們的生活等于沒有一點點輕快放松的時候,不利于情緒的自我調(diào)節(jié)。孩子面臨高考的時候,更需要家庭提供寬松的環(huán)境、支持和認同,給他們正面的情緒體驗,比如說夸獎、表揚、贊揚,尤其是歡樂融融的家庭氣氛,平衡學校里面緊張的氛圍。
當然,從整體的青少年心理來看,學習動力不像成年人那么強,目的性、自覺性也不強,父母需要擔心,也有督促的責任,但要看到孩子在成長,這些問題只是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大部分孩子在十六歲到十八歲的時候有很多的興趣,交友、藝術(shù)、看書,不僅僅是學課本知識,還有很多的欲望,欲望也很分散。家長的督促可能會使他克制自己的欲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習上??梢蕴嵝押⒆?,處在高考的狀態(tài)不能像平時那樣過于松散,人過于松散后,突然要完全緊湊起來學習,需要一個較長的適應(yīng)過程。所以我們主張高三的孩子不能完全放松,應(yīng)該有一點點的緊張性,要保持一種張力,這很重要。如果完全的放松,在家里面整天看電視,或者整天看小說,打游戲,看起來好像是為了減輕緊張的學習壓力,但實際上可能會讓自己的智力狀態(tài)或者心身狀態(tài)出現(xiàn)變化,不再適應(yīng)高強度或快節(jié)奏的學習。家長適當?shù)亩酱偈强梢缘模@種督促應(yīng)該是正面體驗的,帶給他積極觀念的督促,讓孩子聽到有愉悅感。不是一種譴責的、批評的,而是一種關(guān)心的、提醒的或者是“共情”的方法。比如孩子想玩游戲,媽媽可以說,“如果我是你也會想玩一玩,但媽媽知道這個時候玩游戲也是緊張的,閉閉眼,躺一躺也許更好”。這樣的話孩子會覺得父母在為他考慮,父母了解他的緊張和疲勞,清楚他渴望放松的欲望。
常常會有考生父母抱怨,“不知道是孩子在學習呢還是我在學習”,自己比孩子還著急。一般來說,家長對孩子的信任是從小慢慢建構(gòu)的,這是雙方面的力量,不是家長一個人的力量。比如說孩子做很多事情的時候,并沒有體現(xiàn)他的自覺性、計劃性和責任心,始終沒有給家長足夠的信心,家長就不敢撒手,覺得如果撒手的話,孩子就考不上大學了,對孩子的不信任、不放心就慢慢形成了。到高三的時候,看起來爸爸媽媽對他不信任是不應(yīng)該的,因為高考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應(yīng)該信任他,讓他有一個空間自己管理好自己。但是從連續(xù)的時間來看,如果孩子一直沒有給家長足夠的信任感,家長在關(guān)鍵時刻必然不敢放手,甚至還會再加一把勁,這是關(guān)系的慣性所致。
孩子必須要思考自己為什么讓爸爸媽媽那么提心吊膽。如果主動表現(xiàn)出自覺性、自我管理性,爸爸媽媽對他的信任是否會增強。比如跟媽媽說:“我周末回來要休息半個小時,這半個小時我做什么你不要管我,過了這半個小時我會非常認真的學習?!被蛘哒f:“在學校上了八節(jié)課,我回來要放松一下,可能要唱一唱,鬧一鬧,你們不要擔心,過會兒我會安心地學習?!比绻f到做到了,父母對他的管理自然就減少。所以信息是雙方面的,對這個女孩來說,首先應(yīng)該表現(xiàn)出自我管理的色彩來,把她管理的方式告訴爸爸媽媽,并讓父母看到有效。如果每次孩子回來放松,必須爸爸媽媽催得不行了才去學習,那么催、嘮叨就會被固化下來,只能一直聽著爸爸媽媽的埋怨。
這個女孩還面臨一個問題,她反詰父母的時候,父母總是把問題上綱到孝順,這就把一個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以“孝”為先的,孝道與不孝道的沖突在每個人內(nèi)心都很強。父母談到孝順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傳統(tǒng)問題,就是孩子應(yīng)該依從爸爸媽媽,尊重爸爸媽媽,或者說不能對父母不敬,不能對父母不從,不管他們對與不對,這是傳統(tǒng)觀念?,F(xiàn)在這一代被傳統(tǒng)文化約束得少了,主張對父母也要分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更多地會接受社會主流文化價值觀引導的生活,不僅僅聽父母的。但孝順畢竟也是一個道德觀,雖不那么在意,仍怕人言。這個孩子的爸爸媽媽利用它來作殺手锏,挫敗孩子合理的要求。這樣的話,父母就可以把不合理的事情通過這種推論變得合理化。
父母可能想當然的以為“從小看老,小時候你都敢對我都不敬,老了對我會更不敬”。實際上,這是沒有可比性的,孩子是否孝順主要是看父母這方,父母對自己父母的態(tài)度決定了孩子對他們的態(tài)度。高三的孩子需要家庭的安慰,需要家庭在這個特殊的時間段里給他一個強有力的支持,他在學校已經(jīng)筋疲力盡了,回到家里面最希望耳根子清靜些。父母只考慮自己的擔憂和焦慮,不管孩子是不是需要,都拼命地說孩子,自己倒是舒服了,孩子卻很難受,豈不是南轅北轍?尤其對學習不順利的孩子,關(guān)鍵時刻家長完全不能批評,寧肯自己內(nèi)心焦慮,也一定要給孩子強有力的支持,對他信任,給他動力,讓他覺得自己還不錯,這樣他才能夠跟得上學習。
到了高三面臨高考的時候,不管老師、家長、孩子,他們眼中看到的都是學習。豐富的世界已經(jīng)變得黯淡和狹窄了,所以孩子在學習上得到認同感、成就感就很重要。十七八歲的孩子需要兩個重要的心理體驗:一是自我認同,覺得自己不錯,當然也包括自控力、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綜合起來他覺得自己不錯,能夠認同自己;第二就是成就感,別人覺得他不錯,老師、同學、家長覺得他不錯。兩個心理體驗對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講是必需的,如果沒有,像這個女孩,得不到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就會很痛苦,想逃離現(xiàn)實,實際上她只想和現(xiàn)實離得遠一點,并不是真正想走開。基本上所有的人都有逃離現(xiàn)實的幻想,因為人的精神層面和現(xiàn)實總有一定的距離,每個人內(nèi)心想象或思維的東西在現(xiàn)實中能不能去做,能不能去實現(xiàn),常常會有很大的差異,這就是內(nèi)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差異。內(nèi)心世界相對自由,現(xiàn)實中還得按照現(xiàn)實的原則生活。
對這個孩子的父母來說,要客觀評價孩子在學校的位置。自己孩子在努力,別人的孩子也在努力,孩子可能在這樣的一個團隊里,她的位置就在這兒,如果爸爸媽媽總是挫敗她,利用她的位置嘲笑她或諷刺她,就會把她搞得很慘,父母應(yīng)該想別的辦法來補償孩子對認同感和成就感的需要??梢园岩曈X從孩子的位置拿開,比如移到學習的主動性上,移到她生活中的主動性上,移到個人愛好啊、藝術(shù)啊,或者個人的一些能力方面,孩子對人對社會的熱愛方面。盡可能去尋找可以認同孩子的地方,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很愛她,很喜歡她,一看到她就特別愉快。這樣的話,孩子會慢慢從別人眼睛里看到自己可愛,也相信自己盡管學習不盡如人意,但總體來講是不錯的,這樣她才會有繼續(xù)投入學習的熱情。
父母要意識到,對一個可愛的孩子來說,學習只是一部分而已,盡管這個部分現(xiàn)在很重要、很關(guān)鍵,但就整個生命來講它還只是一個很小的部分。如果孩子感覺到不管他的學習怎么樣,他都是一個可愛的、健康的、完美的孩子,他就得到了成長的動力,最終會成長為一個有用的人。孩子自我認同不能實現(xiàn),家長不想辦法來補償他的心理需要,反而進一步剝削他,利用他的弱點來實現(xiàn)作為父母的權(quán)力,孩子就容易自相矛盾,會在自己內(nèi)心分離成兩個面,互相打仗,這邊是“我不學了,破罐子破摔”,那邊是“不行,我聽父母的,努力提高學習”。這兩個思想老斗爭,精力被消耗了,學習效果自然沒有內(nèi)心沒有干擾的孩子好。
一個孩子本身在學習上很受挫敗的時候,特別渴望得到家長的理解、幫助、支持、鼓勵,唯一不需要的是批評。他已經(jīng)把自己罵死了,這個時候家長還要趁火打劫,結(jié)果會使孩子雪上加霜,引發(fā)他在學習上面的創(chuàng)傷體驗。當然有的孩子“響鼓要用重錘,越打越響”,但大部分的孩子都很弱,需要父母支持。家長不妨對孩子說,“我們覺得你是有能力的,你可以改善一下學習的方法,或者調(diào)整學習時間,一定還能上去”,那么孩子就會充滿新的期望、動力和信心。
即便家長要把擔憂說出來,也要等孩子自己度過了考試的沮喪期。孩子因為考的成績不好或者排名不好,會有一個很沮喪的過程,起碼要三天以后,家長在那時候把自己的擔心委婉地說出來,孩子才有可能接受。因為到那時,孩子的情緒已經(jīng)調(diào)整好了,對批評不再會是對立、反抗的。如果家長在孩子很懊惱的時候批評他,就很容易讓孩子產(chǎn)生反感。反抗的結(jié)果會讓孩子形成“你越說我就越不干”的想法,反倒不好。
學習是孩子的事,不是家長的事,盡管在東方文化里家長特別替孩子著想,在學習上也是這樣,總是認為孩子就要做到這樣那樣,但心理學并不認同家長這樣是對的。從功利色彩來看,家長是對的,他通過逼迫孩子,終于讓孩子學習上進了,好像是在幫助孩子,但這種幫助只是一個短時的利益。因為這種幫助是通過挫敗孩子或者使孩子失去自我管理能力來獲得的,孩子必須放棄自己管理自己的機會或者空間來服從家長的安排,才能得到成績的增高,這樣的成績提高是一個假象,不見得是真正的獲益。從實用主義來講,父母眼睛看到的就是孩子分數(shù)提高了五分,或者排名提高了一位,看起來好像是有效的,但是把時間拉長來看,也許失去的比得到的多。
比如說,孩子小時候貪玩,不管理自己,不想學習,他自己摸索著學會了自我管理,之后他會主動需要學習,想學習。如果在這個階段,家長一直支持他,夸獎他,贊揚他,認可孩子在學習上的快速進步,那么,孩子就會自然發(fā)展到符合并超越他智商和能力的位置,成為杰出的人。如果家長在孩子小時候揠苗助長,替代性的剝奪孩子很多方面的能力,孩子就不太可能成長為參天大樹,反而永遠都會是一棵柔弱的小樹,需要父母的蔭庇和滋養(yǎng)。
27.獎勵的力量厭學的孩子
我現(xiàn)在是一名職業(yè)高中的學生,開學以后就要進入高三了,可是過了這個暑假我就不想繼續(xù)以后的學習生涯了。
我心里很亂,我的選擇對不對呢?我已經(jīng)沒主意了。上初中的時候,學習成績還不錯,但是上了高中,學習老是跟不上。于是心理防線崩潰了,開始厭學,不管在平時學習還是在大型考試上,老是緊張不起來,好像一切都跟我沒關(guān)系。前不久,我把自己的想法跟父母談了,他們非常生氣,硬是逼著讓我上學,爸爸還跟我講他的老故事,一直講到深夜??墒撬f的話我一句也聽不進去,從這以后我產(chǎn)生了更加抵觸的情緒?,F(xiàn)在我想問一問李老師,我不想上學了,我的選擇對嗎?如果說非要繼續(xù)上學,為什么我就是不想學呢?
我想對這個男孩說:不管你怎么厭學,在你這個年齡,你的社會角色就是學生,這是國家法律規(guī)定的。不管你在街上閑逛,在家里傻待著,想學也好,不想學也好,你的身份都是學生。既然是學生,就要有學生的生活,至于學習好還是不好,這是其次的,重要的是保持學生的身份和學習的行為。高中是普及教育,甚至在很多發(fā)達國家,大學教育都是普及教育,所以我比較支持你爸爸媽媽的要求。
臨床上見到不上學的孩子,總有一些特殊的理由,實際上沒有一個理由可以不上學,這是一種對自己的放棄。有的孩子內(nèi)心產(chǎn)生了對學習的抵抗,有的孩子只是對父母憤怒,通過放棄讀書來挫敗他們。有時是有意識的,有時是潛意識的。這個孩子在信上談他的學習一直不成功,他總是學習不好,所以無法為學習興奮,一談到學習他的整個大腦皮層都是壓抑的,甚至有現(xiàn)實隔離感。覺得自己好像跟學習分離了,為什么分離?是因為他在學習這個行為上沒有得到獎勵。
從行為學派的行為知識來講,一個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得到獎勵就會繼續(xù)做下去,還會不停地想做同樣的事情。如果他學習好還是不好都能得到心理上的支持,老師總找機會表揚他,認為他盡管在班上學習不好,但對班級非常重要,孩子也會慢慢投入班集體。一旦他投入到班集體中,愿意融入了,就必然會在學習上努力,他要為班集體爭光,學習也慢慢好起來??鞓肥侨税l(fā)展的動力,要讓他體會到快樂,事情才會做下去。這個孩子學習方面得到的快樂太少,對他來說,學習是很痛苦的事情。如果成年人每天去上班總挨老板罵,再高的薪酬也會撒手不干,因為他不快樂。作為孩子,沒有對環(huán)境的選擇權(quán),不可以輕易更換老師,更換同學,更換學校,更不可能更換父母,于是只能不去上學,或不回家。
父母要更換自己,因為要解決孩子的厭學只能先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先想想孩子厭學是否是因為和父母關(guān)系不好,是否是對自己強權(quán)的憤怒。實際上,孩子不上學的時候,家庭的權(quán)力會發(fā)生扭轉(zhuǎn),很強勢的父母可能會變得虛弱起來。父母什么都可以替代,唯獨替代不了學習。這種時候,不少家長會哀求孩子說:“我求求你,你就去上學吧!”希望這類父母知道,要幫助孩子回到學校,就要改變和孩子的關(guān)系。
有時,學校也會有不講理的時候,當孩子抱怨老師、學校的時候,父母不要忙著壓制自己的孩子,以為這樣做就可以讓孩子改變對老師和學校的態(tài)度。其實,很多孩子只是抱怨而已,見到老師還是畢恭畢敬的。家長應(yīng)先跟孩子共情,裝著問孩子“要不要爸媽為你伸張正義”,孩子都會說“爸媽你們不要管”。哪個孩子都不希望父母無事在學校出現(xiàn),這是自尊心使然。但父母這樣說,孩子就覺得父母是理解他的,他對學校的氣就消了一大半,轉(zhuǎn)過來會想起學校的好。遇到一根筋的孩子,父母就要在認同他的同時,為他分析行為的利弊,讓孩子自己選擇。個別孩子鬧意見不去學校,幫他請個假,讓他泄氣的行為合理化,這樣他回到學校后學習的道路就平坦多了。
引導這個個案中的孩子有兩個辦法。一是引導他對某一知識感興趣,比如對數(shù)學或文學。孩子到某一個年齡的時候都是文學青年,對詩歌、文學特別來勁,這就是學習的動力。讓孩子希望發(fā)展自己,感覺知識就是力量,相信掌握了足夠的知識就會變成強人,幫助孩子愿意學習。二是培養(yǎng)孩子的欲望系統(tǒng),這很重要,欲望往往是成長和學習的動力。比如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將來要做什么,在社會上扮演什么角色。要讓他明白,并不是成績好才會是有用的人,每個人都是重要的,獨一無二的,被社會需要的,這樣他才會頂住挫折,努力發(fā)展自己。社會是多樣化的,有很多可能性和機會,關(guān)鍵看發(fā)展。讓孩子找到自己比別人強的地方,讓他有成就感,一旦有這樣的感覺他就可以補償自信心,內(nèi)心就能平衡,發(fā)展就不會停滯,也不會逃避學校、放棄學習。
28.拓寬成功之路
有一些父母抱怨,孩子對自己的要求很低,認為上大學沒用,當個小老板就行了。其實我們不能說這樣的孩子就不好,這和不想學習的孩子是有區(qū)別的。比如說,孩子要成為一個小商店的老板,以后想做大老板,這說明他急切地想成功,證明自己。孩子可能認為讀高中、大學、研究生、博士生,出來都老了,只想像比爾·蓋茨一樣自己創(chuàng)業(yè),不明白為什么爸爸媽媽不能認同。這一方面與父母用普遍性在思考,而拒絕特殊性,或不相信奇跡,不信任孩子有關(guān),另一方面還和社會文化有關(guān)。自科舉制度以來,大家都覺得跳龍門、中狀元才是光耀門第的事情,認為每一個孩子都必須走讀大學、進大企業(yè)這一條路,另外的路都是不成功的。
一個多樣化的社會提供了很多成功的可能性,不僅僅是讀書。在美國和歐洲,很多孩子并不是先上大學的,有的上了大學,也會工作、生活,慢慢地去修學分,最長的在北歐一些國家可以修十年才拿大學文憑,但是這十年他都在工作,或者自己成立公司,體會生活。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國際化,一個成熟的社會必然要倡導多元成長的方式,并不一定非要鼓勵每一個孩子都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學,一定要去哈佛才是有出息。這種傳統(tǒng)文化給青少年帶來的壓力太大,杜絕了孩子的其他選擇,給了父母比較狹窄的視覺。家長可能有家長的理由,如果孩子沒有學到足夠的知識,將來就只能給別人打工,怎么在社會上立足呢?事實上,孩子追求知識的路是永遠沒有止境的。一個十六歲或十八歲的孩子開始打工創(chuàng)業(yè),也許二十歲會去讀大學,讀夜大,甚至出國深造,都有可能,他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自然會回過頭來想真正需要的應(yīng)該是知識。
社會技能不見得是在學校里面學到的,很多技術(shù)工種甚至包括藝術(shù)都是社會傳承的。文化多樣性決定了家長要打開視覺,衡量孩子能力的關(guān)鍵是看他是在逃避還是在發(fā)展,有的孩子高中畢業(yè)以后不想馬上上大學,而想投入現(xiàn)實生活去奮斗,他覺得自己充滿了無限的力量,有的孩子只想躲在家里面玩游戲,不想去工作,不想去學習。家長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孩子想工作,要知道他究竟為什么要工作,是不是特別在意自己的權(quán)力。家長可以用間接的方法告訴他:“其實你還是在逃避,只是利用了工作作借口?!比绻⒆诱嬗谐砷L的計劃,內(nèi)心有成長的模板,家長應(yīng)該跟他討論,有多大的可能成功,如果要成功的話,還需要做什么?指導孩子認識到他現(xiàn)在想成功的可能性太小,還要讀完大學才行。這種方法給了孩子自己選擇的機會,對孩子來說就和一刀切的拒絕完全不一樣了,孩子也更容易接受。孩子想馬上成功,成為重要的人,常常是欲速則不達,因為他的基礎(chǔ)不夠,儲蓄太少,能力太差,他的理想難以實現(xiàn)。家長要幫助孩子來完善他的計劃,幫他少走彎路。
孩子在學校有三個基本功能,一是學習,增長知識。不管愛不愛學,或多或少總是會學到一些東西,尤其是文字和算術(shù),總不能一個東西都不會寫,一張報紙也不能讀。第二就是學會與人交往,學校是同齡孩子聚集的地方,起碼要學習和同齡孩子的交往,并通過模仿學習到父母沒有教給自己的更多的品質(zhì)。待在家里不能鍛煉交往能力,過早與社會接觸更不利于心身成長。學校還有第三個功能,不僅僅傳授知識,還能教導做人的道理。學校會教導孩子成為有道德感的、正直的、對國家有用、符合主流文化價值體系的人,這是為了孩子能夠更好的適應(yīng)社會。父母不管多么全能,也不能替代上述三個功能。
相鄰博客
- 一篇家庭教育的講座1 [2010-07-02 08:57:00]
- 家庭教育智慧語(1)(轉(zhuǎn)) [2010-09-03 10:18:00]
- 親子關(guān)系裂縫 巧用妙計修補 [2010-09-06 12:51:00]
- 大學生網(wǎng)上集體反思 9成孩子曾被長輩言語傷害(講座資料) [2010-09-07 14:31: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