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情拖拖拉拉(2)
做父母的,需要懂得孩子正常的活動方式:大部分的時間是跑而不是走,好動而不是安靜,吃飯時喜歡哼著歌或敲打著碗而鮮少專注地把飯吃完,鏡子是用來扮鬼臉而不是為了看是否穿戴整齊,等等,能夠深入體認到這點,才不至于讓自己帶著成人經(jīng)驗而無法忍受孩子的種種行為進而遷怒自己和孩子。
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拖拖拉拉問題時,他們明顯的情緒態(tài)度是惱火頭疼!這就說明,父母在當時非常生氣,處在“拿他真沒辦法”的無奈中。
現(xiàn)實生活中,愛拖拖拉拉的孩子的確很常見,但除了極少數(shù)外,通常并不是因為孩子智商低造成的。 造成孩子做事慢的因素通常有兩個。
一是孩子“手拙”,即做事情時,動作不熟練,也就是“笨手笨腳”。
由于孩子的神經(jīng)、肌肉活動不夠協(xié)調(diào),同時缺乏一定的生活技能,所以導致他們做事情比較緩慢。
二是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做事情缺乏急迫感。
孩子的時間觀念通常要到五歲左右才開始形成,而大約在八歲以后才逐漸穩(wěn)定。如果孩子愛拖拖拉拉是因為“手拙”,父母就要想辦法鍛煉他們手腳的協(xié)調(diào)能力,幫助孩子提高手足動作的熟練和敏捷程度。
父母可以與孩子玩一些小的競技游戲,像比賽誰穿衣服穿得快,誰洗澡洗得快等等。通過這些小比賽,可以在過程中隨時教導孩子穿衣、梳洗、收拾玩具等自己的事情自己處理的技巧,教導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后順序來提高效率、安排時間等。這些游戲玩多了,孩子可能會感到無趣,這時,也可以給予適當?shù)莫剟顏砜隙ê⒆拥膭倮?/span>
如果孩子愛拖拖拉拉是因為“沒有時間觀念”,那么就要盡量培養(yǎng)孩子如何管理時間。
此外,孩子的拖拖拉拉行為還可能與父母自身的行為有關(guān)。有些父母平時喜歡邊吃飯邊看電視或報紙,有些父母也會因為疲倦或懶惰而拖延該完成的工作,這些行為在潛移默化間影響孩子,非常容易使孩子養(yǎng)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拖拖拉拉等不良習慣。因此,父母不妨先自我檢查,為孩子做個好榜樣。
什么是惰性?惰性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拖拖拉拉。
把今天該完成的事情拖延到明天,甚至遙遙無期,直到再也無法拖延時,才臨時抱佛腳趕工。這種行為極具破壞性,也是最危險的惡習,它使人喪失進取心,一旦開始遇事推拖,滋生惰性,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
如果你存心拖延逃避,你就能找出成千上萬個理由來為自己辯解為什么事情無法完成,而對事情應(yīng)該完成的理由卻少之又少。每當自己要付出勞力時,或要做出抉擇時,總會為自己找一些借口來安慰自己,總想讓自己輕松些、舒服點。
有些孩子深陷掙扎泥沼,在主動性和惰性間相互拉扯,不知所措,時間也就這樣一分一秒地浪費了。 孩子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有效率地做每件事情,父母應(yīng)該教導 孩子如何做事情,避免孩子養(yǎng)成拖拖拉拉的習慣。
日常生活上的事,孩子不可能很快地、熟練地掌握技巧,他們需要花很長的時間逐漸學習快速地穿衣服、吃飯、準備上學的東西……
對他們最好的幫助就是父母態(tài)度耐心的等待,并且對事情的困難度給予一些正面評價,如“收拾好床鋪很不容易”“一個小時要做好這個模型的確很困難”等,這些持正面肯定的評價對孩子有潛在的鼓勵效用。
如果孩子成功做完這件事情,他們就會知道有一件很難的事情被自己解決了,因而會產(chǎn)生滿足感;如果孩子沒能順利完成這件事情,也會知道父母了解這件事很難完成,因此而感到被了解的安慰。因此,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會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感。
而用成人觀念去看待孩子的父母,特別是嘮叨型的母親,在孩子做某件事情失敗時,或孩子沒在她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做某件事情時,就不停地嘮叨和一臉不滿意的態(tài)度,不停數(shù)落、要求孩子(此時的孩子,會感覺是因為自己能力不夠),從不允許或聆聽孩子說出他們的想法。如果這種親子相處模式不斷地重復,會加深孩子的無能感,進而導致退縮行為。
來源:QQ群
做父母的,需要懂得孩子正常的活動方式:大部分的時間是跑而不是走,好動而不是安靜,吃飯時喜歡哼著歌或敲打著碗而鮮少專注地把飯吃完,鏡子是用來扮鬼臉而不是為了看是否穿戴整齊,等等,能夠深入體認到這點,才不至于讓自己帶著成人經(jīng)驗而無法忍受孩子的種種行為進而遷怒自己和孩子。
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拖拖拉拉問題時,他們明顯的情緒態(tài)度是惱火頭疼!這就說明,父母在當時非常生氣,處在“拿他真沒辦法”的無奈中。
現(xiàn)實生活中,愛拖拖拉拉的孩子的確很常見,但除了極少數(shù)外,通常并不是因為孩子智商低造成的。 造成孩子做事慢的因素通常有兩個。
一是孩子“手拙”,即做事情時,動作不熟練,也就是“笨手笨腳”。
由于孩子的神經(jīng)、肌肉活動不夠協(xié)調(diào),同時缺乏一定的生活技能,所以導致他們做事情比較緩慢。
二是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做事情缺乏急迫感。
孩子的時間觀念通常要到五歲左右才開始形成,而大約在八歲以后才逐漸穩(wěn)定。如果孩子愛拖拖拉拉是因為“手拙”,父母就要想辦法鍛煉他們手腳的協(xié)調(diào)能力,幫助孩子提高手足動作的熟練和敏捷程度。
父母可以與孩子玩一些小的競技游戲,像比賽誰穿衣服穿得快,誰洗澡洗得快等等。通過這些小比賽,可以在過程中隨時教導孩子穿衣、梳洗、收拾玩具等自己的事情自己處理的技巧,教導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后順序來提高效率、安排時間等。這些游戲玩多了,孩子可能會感到無趣,這時,也可以給予適當?shù)莫剟顏砜隙ê⒆拥膭倮?/span>
如果孩子愛拖拖拉拉是因為“沒有時間觀念”,那么就要盡量培養(yǎng)孩子如何管理時間。
此外,孩子的拖拖拉拉行為還可能與父母自身的行為有關(guān)。有些父母平時喜歡邊吃飯邊看電視或報紙,有些父母也會因為疲倦或懶惰而拖延該完成的工作,這些行為在潛移默化間影響孩子,非常容易使孩子養(yǎng)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拖拖拉拉等不良習慣。因此,父母不妨先自我檢查,為孩子做個好榜樣。
什么是惰性?惰性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拖拖拉拉。
把今天該完成的事情拖延到明天,甚至遙遙無期,直到再也無法拖延時,才臨時抱佛腳趕工。這種行為極具破壞性,也是最危險的惡習,它使人喪失進取心,一旦開始遇事推拖,滋生惰性,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
如果你存心拖延逃避,你就能找出成千上萬個理由來為自己辯解為什么事情無法完成,而對事情應(yīng)該完成的理由卻少之又少。每當自己要付出勞力時,或要做出抉擇時,總會為自己找一些借口來安慰自己,總想讓自己輕松些、舒服點。
有些孩子深陷掙扎泥沼,在主動性和惰性間相互拉扯,不知所措,時間也就這樣一分一秒地浪費了。 孩子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有效率地做每件事情,父母應(yīng)該教導 孩子如何做事情,避免孩子養(yǎng)成拖拖拉拉的習慣。
日常生活上的事,孩子不可能很快地、熟練地掌握技巧,他們需要花很長的時間逐漸學習快速地穿衣服、吃飯、準備上學的東西……
對他們最好的幫助就是父母態(tài)度耐心的等待,并且對事情的困難度給予一些正面評價,如“收拾好床鋪很不容易”“一個小時要做好這個模型的確很困難”等,這些持正面肯定的評價對孩子有潛在的鼓勵效用。
如果孩子成功做完這件事情,他們就會知道有一件很難的事情被自己解決了,因而會產(chǎn)生滿足感;如果孩子沒能順利完成這件事情,也會知道父母了解這件事很難完成,因此而感到被了解的安慰。因此,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會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感。
而用成人觀念去看待孩子的父母,特別是嘮叨型的母親,在孩子做某件事情失敗時,或孩子沒在她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做某件事情時,就不停地嘮叨和一臉不滿意的態(tài)度,不停數(shù)落、要求孩子(此時的孩子,會感覺是因為自己能力不夠),從不允許或聆聽孩子說出他們的想法。如果這種親子相處模式不斷地重復,會加深孩子的無能感,進而導致退縮行為。
來源:QQ群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壞習慣影響孩子未來--習慣 [2009-03-16 10:49:00]
- 壞習慣影響孩子未來--做事情拖拉1 [2009-03-16 10:54:00]
- 壞習慣影響孩子未來--做事情拖拉3 [2009-03-16 10:57:00]
- 壞習慣影響孩子未來--自私自利1 [2009-03-16 10:59: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