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孩子的教育問題,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家長對孩子的看法和理解不同,家長與教育專家的看法也不一樣,這就造成了有的家教是成功的,有的家教是失敗的,同時也可以看出教育專家與一般家長的區(qū)別。
大家都知道這樣一個例子,有一位專家在給家長做報告時,拿出一張白紙,白紙上點了一個不大的黑點,問家長,你們看到了什么?不少家長回答:“黑點。”專家生氣地說:“這么大一張白紙你們沒看見嗎?難道看見的僅僅只是黑點?”,隨即專家又拿出一張黑紙,黑紙上有一個小白點,這次大家都看到了,專家最后告誡家長:我們不能只關注孩子身上的缺點,而不能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如果我們注意了孩子的孩子的優(yōu)點和長處,孩子的優(yōu)點會越來越多。同樣,我們僅僅抓住孩子的缺點和短處不放,孩子身上的壞毛病就會越來越多。例如:有一位母親通過對孩子進行積極的鼓勵性評價,把一位老師認為坐不住的孩子送進北大的故事。
以上是說我們成年人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就會對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行為,達到不同的教育效果。事實上,我們成年人如果能經(jīng)常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就能與孩子更好地溝通,從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達到對孩子的教育目的。有一個爸爸帶孩子到商場,爸爸到處逛,孩子卻吵著要回家,爸爸蹲下,他發(fā)現(xiàn)在孩子的眼睛里看到的全是大人的腿、鞋,實在沒意思。于是他把孩子放在肩頭,孩子看到和大人看到的東西一樣,琳瑯滿目的商品,他立刻活躍起來再也不吵著回家了。這件事告訴我們,一定要從孩子的視角出發(fā)去決定孩子的事。另例:母女倆一塊觀看歌劇《白毛女》,本來媽媽想借此機會教育孩子不要盲目攀比,注意節(jié)儉,可母女倆的觀后感明顯不一致:媽媽和眾多家長同情楊白勞一家的遭遇,痛恨惡霸地主黃世仁,可女兒認為喜兒是個大傻冒,她認為喜兒應該嫁給地主黃世仁,就能過上幸福生活,然后可以再找個情人。你說氣人不氣人?父母與子女的生活環(huán)境大不相同,今天的家長要理解孩子的思維視角,然后理性地引導孩子積極向上。
相鄰博客
- 人與動物(原創(chuàng)) [2009-03-12 17:03:00]
- 轉:六成網(wǎng)友認同中國父教缺失 男性壓力大忙賺錢 [2009-04-08 14:46:00]
- 活著(陶道武) [2009-04-08 15:23:00]
- 學習力(陶道武) [2009-05-06 11:01: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