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家庭聚會,席間談到幾個問題多多少少與家庭教育有些關系,不敢忘卻。當時,只是進行了簡單的思考與答復。在此,做些整理留作紀念。
1、家族之間
席間,長兄提出家族與家族之間的比較問題。我是小弟,不便多說。其實,這是柏楊老師多年前就提出的“窩里斗”。在此提及,只是想引發(fā)晚輩們的思考:首先就是不要盲目比較,過好自己最重要。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助一下別人會更好。雖說,有競爭才能有生存,但我還是希望侄兒們把眼光放得遠一些,不要局限于身邊的人與事,甚至不要局限于本地區(qū)。當你只顧往前走的時候,別人自然就會落在你的后邊。
2、家庭之間
席間,二哥談到大哥家的孩子似乎更有出息。按說,守著孩子是不能這樣說的,自家孩子會怎么想,他想到的恐怕不是要向他的哥姐們學習,而是感到自己不如別人,自己讓父母失望了。這樣做的結(jié)果,會使孩子更加失去自信,會默認自己不行。其實,二哥家的孩子也是很優(yōu)秀的,大學本科畢業(yè)之后,靠自己的能力找了一份工作,完全可以養(yǎng)活自己,只是性格上不如大哥家的孩子那樣外向罷了,但這個孩子很讓人放心,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我小聲給二哥做了簡短分析:一是你對孩子比較嚴格,孩子有些放不開,大哥在這一點做得比較好,寧愿讓孩子皮一點,也不要讓孩子膽小與懦弱,這是我的觀點。另外,大哥、大嫂作為父母,他們的“社會化”程度比一般家庭高,這一點對孩子會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是重要的影響。
3、先做自己
談及家庭教育,侄兒曾關心地說,妹妹(我女兒)不如以前肯說話了。我當時只是簡單地說了聲一是環(huán)境,二是生理兩個方面的原因。對于孩子的成長,有人只能看到表面而不能比較完整地理解孩子、把握孩子。孩子現(xiàn)已過了語言敏感期,不是見誰都要說幾句。孩子尚未成人,不可能會像成年人一樣與人交往。孩子正處在閱讀的黃金階段,正在做內(nèi)涵式發(fā)展,我想這是一個口頭語言方面的潛伏期。生理方面,孩子剛剛步入青春期,有了明顯的性別意識,會重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交往方式。我家的孩子沒有與她年齡相仿的,都在十歲左右的差距上,女兒會不會哄孩子,我不論,但我也不希望在這個年齡去迎合成年人,我希望孩子先做好自己,過早地成熟,反而會影響自己的正常成長。孩子小的時候,我從不教孩子懂禮貌,只是讓孩子感受,到了她自己認為需要對人講文明禮儀的時候,便會自覺自愿地去做了,而且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與形式上的文明在態(tài)度方面略顯不同。
相鄰博客
- 教育故事(3) [2009-10-06 08:40:00]
- 引導式家庭教育,讓孩子自主成長!(轉(zhuǎn)) [2010-02-19 11:31:00]
- 心聲(陶道武) [2010-02-19 11:43:00]
- 機靈 聰明 智慧(陶道武) [2010-02-20 18:04: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