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親子關(guān)系的好壞決定著教育成效。但親子關(guān)系如何,不能僅僅依靠天然的血緣關(guān)系,否則,弄不好孩子一急可能“六親不認”。家長在平時的教育過程中,還應積極主動地走近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讓孩子不僅感受到你對他的教育,更要讓孩子感受到你們是“相親相愛一家人”。為了給大家提個醒,我結(jié)合自己的親身體會或最近頭腦中揮之不去的真實的教育案例,談點自己的看法。
1、理解孩子
有位一塊學車的朋友,談及自己三歲的兒子,感到很頭疼。這位家長自身是一位小學教師,可出于職業(yè)敏感和對家庭教育的熱愛,我還是好奇地問了一句:“孩子怎么惹你了?”。她說:“大人一天換幾回衣服,他也要一天換幾回。”我想,這很正常嗎,小孩子就是在模仿大人中長大的嗎!孩子不會模仿還怎么學習?關(guān)鍵不是孩子的錯,家長要給予孩子適當?shù)慕忉專驕p少孩子換衣服的可能性,比如孩子本身衣服是否太多了等等。
另外,這位母親還提到,孩子有一次喝了一種他不喜歡喝的奶,他一看不合自己口味,就直接把奶吐到碗里去了。我問:“那又怎么了?”,這位媽媽說:“反正我看見了就生氣!”我想,你光生氣有什么用?孩子喝了他不喜歡喝的東西,首先你以為他也許不該浪費,可對現(xiàn)在的孩子來說,奶是平常物,他見得多了!他不該吐到碗里嗎?那應該吐到桌子上或地板上?這樣你可能會更生氣!你想說吐到衛(wèi)生間馬桶里是不是?但這對一位3歲的孩子要求是否有點高呢?他的自制力有那么好嗎,你不該拿成人的標準去要求一個孩子吧?你去問問一個喝醉酒的人或者回想一下自己生病想嘔吐的時候,如果在短時間內(nèi)控制自己的嘔吐地點有那么容易嗎?如果那樣的話,我們就不會隨處可見那些令人惡心的嘔吐物了,包括你自家的床上。
2、反省自己
有位家長,自己答應孩子出去玩了,中途又打電話讓孩子抓緊時間回來,說是自己的腳崴了,要讓孩子回來照顧自己。孩子不情愿回來,媽媽很生氣,對孩子發(fā)了通脾氣,感覺還不解恨。我不知道,這位家長該對孩子生氣,還是該對自己生氣呢?你已經(jīng)答應孩子了,孩子正和朋友玩的盡興,也許暫時不愿過來盡孝,家長一方面要給予理解,孩子還小,也許還沒有那么高的思想覺悟。慢慢來吧,要說有問題還是家長平時在這方面教育不顧,不能全怪孩子。我以為,家長當時打不打電話都要慎重考慮,你打了電話如果孩子不來,這種結(jié)果你有沒有心理準備,即使打了,你只能談及自己的情況和感受,畢竟腳崴了也不是太大的事情,讓孩子看不到你的堅強,掃了孩子的玩興,你還看不到自己想要的結(jié)果。
還有位家長,原本學習不錯的孩子上網(wǎng)成癮,最后與家長賭氣跑了。后來,孩子找回來了。有位老師在網(wǎng)上征求指導意見。我的看法是家長連孩子的一句不是都不要說,要面對孩子真誠地先檢點自己的不是,因為從家庭教育實際情況來看,家長自身確實存在教育方式不當?shù)膯栴},有時助長了孩子的惡性發(fā)展。先讓孩子看到家長的轉(zhuǎn)變,然后再來要求孩子,教育孩子的難度就會降低許多。家長有了教育孩子的底氣,孩子面對家長的教育會感到更服氣。
3、學會妥協(xié)
有的家長可能不理解也不愿接受這一點,不打罵孩子就已經(jīng)對孩子很夠意思了,還要向孩子妥協(xié),那不是繳械投降嗎?我們家長的面子往哪放呀?我想這一點與我們家長的傳統(tǒng)教育觀念有關(guān)系,家長在關(guān)鍵的時候,矛盾激化的時候,不會急剎車,不會打方向,只會一根筋地走到底,只會顧及自己的面子,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不能真正做到與孩子平起平坐。有一天,吃過早飯。孩子對我說:“爸爸,我們下午一塊去書店”。我一想,自己也沒有什么大事,孩子去書店,應該給予支持,于是我很爽快地就答應了孩子。沒想到計劃沒有變化快,中午外甥打電話來,說要進行家庭聚會,我不能推辭,也答應了。吃過飯后,大家又在一起打了一會乒乓球。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送走了客人,時間也不早了,孩子還是鬧著要上書店,一是我答應過的,二是她自己還要買些文具,因為第二天就開學了。我們爺倆“理論”起來,進行一場“去”與“不去”的辯論,媽媽要插手,孩子說她是“第三者”。結(jié)果,我根據(jù)當時的情況,做了適當?shù)耐讌f(xié),我們爺倆一塊步行去,孩子答應了。我以為有時必要的妥協(xié)也是一種處世或教育的方法,你對孩子適當妥協(xié),孩子也會對你讓步。
4、尊重孩子
這一點不用多說,關(guān)鍵是看家長如何做,才能不傷孩子的自尊心。記得群里有位家長談到,孩子在開學前曾說:“如果開學那天,刮起風塵暴就好了”,媽媽一聽就急了,說孩子胡說。媽媽不能或不愿真正面對孩子,當然也就不可能真正走近孩子,媽媽只是聽到孩子說了一些不合自己的意的話就發(fā)火,還是只看到了教育的表面,不能理解孩子語言的背后隱藏著什么情緒或思考,這位媽媽因此失去了一個教育孩子,與孩子談心,解決孩子成長中的問題的機會,把孩子的不良情緒硬壓了回去,孩子的心理會受到更大的壓抑。另外,孩子因此也許會對媽媽關(guān)閉心靈的閥門,因為你不懂孩子,更不能走近孩子的心。
家長朋友如果能夠?qū)W會主動走近孩子,有積極走近孩子的教育意識,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你不僅會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還常會感到“條條大路通羅馬”,甚至“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即達到自己 的教育目的。
相鄰博客
- 簽約大學(陶道武) [2010-03-02 16:11:00]
- 面對孩子(陶道武) [2010-03-03 09:25:00]
- 家庭教育呼喚“智慧”(轉(zhuǎn)) [2010-03-03 15:49:00]
- 轉(zhuǎn):現(xiàn)代家庭教育名言(一) [2010-03-04 08:34: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