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聽人說:“人心難測”、“知人知面不知心”,還有“人心隔肚皮”等等。這些都是貶義的說法,但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人的復雜性。不要說人心復雜,就連個人形象也是如此,有的人你不仔細看,很難看出年齡來(對于愛美女士來說倒是件好事),有人你仔細看也看不出來。剛剛經過整容的同志,恐怕連自己家人一時也難以辨認。再有,有人穿得很時髦或很得體,長得也很漂亮,但一張嘴就露餡了,透露出自己不美的一面。總而言之,人是很復雜的。
人一復雜,就給我們的教育出了難題,因為我們的研究對象是人,教育對象還是人。今天的《經濟與法》欄目中講了一個罪犯:他喝醉酒之后,因為一些小的過節(jié),跑到鄰居家大吵大罵感覺還不過癮,就砸開房門,把人家屋里的東西全砸了。你肯定認為他是一位犯了法的壞蛋,我同意。
事后,房主打110報警,把他抓了起來。警察審訊他的時候,他虛報假名,引起誤會。這名罪犯只有小學文化,最初它是怎樣利用假名蒙混過關的呢?他記憶力很好,他用的是他外甥的名字,他回答的身份證號也是他外甥的,而他外甥只是幾年前與他在一起干過活,他只看過一遍他外甥的身份證號就已熟記在心。只審問過他一次的警官的警服上的號碼,他也無意中記得準確無誤。你不能不說這是他的能力。
當警官再次審問他為什么要用假名的時候,罪犯的回答讓警官們給予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他不愿讓自己的母親知道,她兒子坐牢了!他說,母親知道了,會要了她的命,因為母親身體不好,有心臟病。最后,警官答應替他保密。盡管他是錯上加錯,現在你對這名罪犯的看法是否好點了?
我們只是借這個例子說明一下孩子的教育問題,教育孩子要慎重,不要輕易下結論。而且有些結論無根無據,甚至是錯誤的,這不僅會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弄不好是要出人命的。
看待孩子不僅要看孩子的行為結果,更要看孩子的行為動機,以及行為的全過程。如果這樣看待問題,看待孩子,我們家長會對孩子多一份理解與支持,孩子雖然把家里的金表拆壞了,但孩子只是想看看里面究竟是怎么回事,并不是想存心搞破壞。這樣的生活實例還有很多,不再一一列舉。
孩子雖然從表面上來看,孩子把事情做錯了,做糟了。但孩子會不會通過自己的“錯誤”來獲得成長呢?孩子通過錯誤也許會找到不“錯”的理由與方式,重新建構起自己的知識結構與實踐結構,孩子就會進步是不是?
孩子也許從目前現實的評價標準來看,可能還有些差距,比如孩子學業(yè)不好,讓家長感到很沒面子,對孩子的成長失去信心。麻煩你再看看孩子的其他方面,孩子不可能一點優(yōu)點都沒有吧?如果孩子優(yōu)點不多,不是你的教育方式明顯存在問題,就是你的眼光不行,對孩子的欣賞力不夠,這是你的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
了解孩子,就要全面了解,客觀評價,揚長避短,促進孩子成長與發(fā)展。而不能只是盯住孩子不好的地方不放松,這會讓孩子感到很不舒服,讓孩子失去前行的力量。
相鄰博客
- 教育的固化(陶道武) [2010-03-05 09:42:00]
- 成業(yè)立家(陶道武) [2010-03-05 14:17:00]
- Re:新父母的100個教育信條(轉自周玉萍家庭教育工作室) [2010-03-05 17:48:00]
- 教育即分離(陶道武) [2010-03-06 11:49: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