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的時候,往往會把自己的父母當(dāng)作神,以為他們無所不能;上學(xué)以后,便會把老師奉作神,以為他們無所不知,才知道有比父母還厲害的人!
孩子小時候比較好教育,就是因為小孩子對周圍的一切知之甚少,而自己又有急切知道的心理需求。因此,這時候的孩子便于引導(dǎo),容易成型。有人說孩子的教育就像剛和好的水泥,時間愈長,愈容易凝固,一旦成型,再想改造便會十分困難。但如果做父母的以大欺小,利用孩子年幼無知,為所欲為,同樣也會遭報應(yīng)的。
小孩子之所以崇拜老師,除了“班集體”環(huán)境之外,還有一點主要是源于老師能夠解決孩子心目中的許多結(jié),能夠為孩子解釋許多不為家長所知道的為什么。我以為“為什么”的問題,如果教師或家長能夠源于孩子自發(fā)提出的問題,教育效果會更好,而不僅僅只是能夠為孩子解決課本上的死的知識,只為孩子解決學(xué)業(yè)上的問題。
現(xiàn)在的小孩子特別聰明,對周圍環(huán)境的悟性高、適應(yīng)快。所以,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那種高高在上被孩子稱之為神的時刻并不多。從這個認(rèn)識出發(fā),我們一方面要把握好孩子“依戀”期的教育,即早期教育,不能白白浪費(fèi)了孩子對我們的崇拜心理,做好對孩子的積極的正確的適當(dāng)?shù)囊龑?dǎo)。我們面對孩子更多是我們讓孩子感覺不神的光景,那我們做父母的或教師不能怪罪孩子,對孩子亂發(fā)脾氣,我們應(yīng)多從自身找原因。
如果我們積極努力的話,也許會把“神”期延長一些,但終究還會敗下陣來。我們始終能在孩子面前神氣起來,讓孩子佩服的五體投地,那是不可能的,那樣我們的社會就很難向前發(fā)展了。因此,我們早晚都要接受自己不神的現(xiàn)實,甚至還要暗自慶幸,孩子在某些方面對自己的超越。
走下神壇,就不要再擺神的架子,否則孩子們更會看不起我們。走下神壇一方面要適應(yīng),更主要的還是要積極面對,也許孩子只是需要我們成年人的一個能與他們共同面對成長的態(tài)度,而不是虛假的權(quán)威或無力的說服。我們不能成神了,我們怎么教育孩子?也許只有與孩子平等交流與溝通,和睦相處,共同成長,共同進(jìn)步這一條路可走了。
走下神壇,就不要再千方百計地去夢想如何東山再起,如何重返神壇的事情了。那樣只會加劇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沖突與對抗,只會把教育的問題搞得更復(fù)雜、更糟糕。
相鄰博客
- 與《人際關(guān)系困惑的高中男生》一路走過(3)(禹辛) [2009-10-26 16:19:00]
- 與《人際關(guān)系困惑的高中男生》一路走過(4)(禹辛) [2009-10-26 16:21:00]
- 一張試卷(陶道武) [2010-04-20 10:06:00]
- “下一步”的思考(陶道武) [2010-04-20 14:25: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