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世博,本打算調(diào)整一下,重新投入到工作中來。沒想到,一回來就得了重感冒,至今未好。想想自己這段時間動手寫的時候太少,感覺“手生”,更感覺思維鈍化,似乎沒有了什么想法。寫點東西,留給自己作為對一去不復(fù)返的日子的紀念,這是最基本的想法,也同樣需要信心、勇氣與毅力。
不敢忘記教育,這是我的職業(yè),是我的工作,也是我做父親的職業(yè)。教育要靠親子關(guān)系打基礎(chǔ)。仔細盤點一下,最近我們爺倆也有不少爭執(zhí)與沖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就不能回避解決親子之間的沖突,這是親子關(guān)系維護與發(fā)展的重要的一環(huán)。
就拿這次看世博來說,在世博園中,孩子最初的想法是挑著看,孩子在家的時候,就已盤算好要到哪幾個國家館去看看。我不同意,認為這樣太浪費時間,也累人??珊⒆尤詧猿钟行^可以不看,并不認可我說的“沿著自己想去的館的方向看著去”。最后,孩子經(jīng)過思考,及時調(diào)整了原來的計劃,打算每天看一個片區(qū)。這樣,看館的效率最高,節(jié)省了時間與精力,我表示同意。事實證明,這種看世博會的做法是最好的。
事后我想,孩子想看精品館的想法不為錯,但原來的想法只是在家時的“紙上談兵”。到了現(xiàn)場時,可能與自己的想法與別人的想法產(chǎn)生沖突,這時應(yīng)引導(dǎo)孩子調(diào)整。當然,家長一時也不一定能夠或需要為孩子拿出現(xiàn)成的“好主意”讓孩子接受。這樣親子之間的沖突可能會進一步加大,也不利于孩子的主體性成長,剝奪了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選擇權(quán)、判斷權(quán),以及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我們做父母的只是一名參與者、引導(dǎo)者,不是決策者。
為了看世博,我們又新買了一部相機。孩子邊看邊拍了大量的照片,孩子拍時有時有些隨意(在我看來),一是選擇拍攝對象時;二是拍攝過程中,不太注重角度等等。我提出自己的看法,告訴孩子我們拍出的照片是要準備洗的。孩子沒想那么多,她只是在拍自己感興趣的,哪管別人怎么想,要拍什么?我提到的“技術(shù)”方面的問題,似乎對孩子也是一種否定,要知道,孩子是第一次啟用新機子,而且自認為對新機子的了解與使用在我之上(事實也是如此?。Uf得多了,孩子回敬一句:“你還不如我呢!”。我不是無言以對,而是及時保持了沉默。
我的教育出問題了?沖突出現(xiàn)之后,我首先想到了自己,自己的教育方式對不對,自己說話的語氣合適不合適?自己有沒有基于孩子自身看問題?自己是不是對孩子要求太高了?基于此,我暫時保持沉默,不讓事態(tài)進一步向不良的方向發(fā)展。出現(xiàn)問題之后,有時采取“急剎車”的辦法還是很有必要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冷處理。我們常見家長一根筋地走下去,總要爭個對錯,這樣的父母永遠不會是贏家,最終會輸在對孩子的教育上。
買了回程車票,我們到“永和”喝豆?jié){。正吃著,一位自稱是木匠的中年漢子要2元錢買饅頭吃,說是自己來上海沒找到工作。我看看孩子,孩子也看著我。瞬間我做出了較為“成熟”的反應(yīng):不給。中年男子繼續(xù)央求其他人,也沒人給他錢。哪知,孩子并不認可我的做法,從孩子的眼神中讀出爸爸的“絕情”,不像是做教育的!我給孩子做了解釋:這種現(xiàn)象很普遍,他們是以此為生。女兒不聽我的辯解,把頭轉(zhuǎn)向一邊。
我不再解釋,讓時間來解釋一切吧,我們不能以成人世界的東西去左右或改變孩子的純真的世界。也許我們認為,孩子的“社會化”程度還不夠,面對一些假象缺乏識別能力。孩子也許會想,這一位也許不是你們大人們說的“假”呢?我們也不該伸出援助之手嗎?有時候,我們真是羨慕甚至留戀孩子般的純真與無暇,這是一種人性的美。怪只怪,是我們成人把這個世界搞亂了,讓我們自己也分不清對錯了。
有沖突,也有理解,有沖突,加深了理解。我們與孩子在沖突中共同成長,這是一種胸懷,需要智慧與勇氣。
相鄰博客
- 教育調(diào)查 [2009-09-30 09:50:00]
- 世博之外(陶道武) [2010-06-13 17:36:00]
- 三步(陶道武) [2010-06-21 17:12:00]
- 擇校(陶道武) [2010-06-21 17:50: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