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恐怖心,只是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各人的表現(xiàn)程度不同。
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對親人有依戀感,對周圍的環(huán)境要求“秩序”,這是正常的。小孩子躲避陌生人,但往往不至于十分害怕。但如果家長經(jīng)常在孩子面前恐嚇孩子:“你再調(diào)皮,警察會來抓你!”或“你再哭,會有大灰狼來吃你”,還有“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之類的話,往往使小孩子膽小怕事。沒有哪一個小孩子愿意離開親人或死掉。因此,這一很有“成效”的方法,千百年來一直延續(xù)至今。
這無形之中加重了孩子的恐怖心,讓孩子不能正常的理解大自然,理解社會規(guī)則,理解我們周圍的世界。孩子因此變得膽小了,不敢正常表達自己的情感或情緒,對白天與黑夜的正常交替,卻感到了恐懼。不敢表現(xiàn)自己,總是怕家人又會拿出什么嚇人的手段來傷害自己。小孩子最初不認為那是“手段”,而確信那是真實的,當孩子能夠辨別真假的時候,哪知道傷害已經(jīng)形成,孩子不再會那樣有勇氣和膽識面對周圍的世界,也無法真正的面對自己。孩子與周圍世界的交流自小便形成一定的隔閡與障礙,這是很不值得的,家長不應(yīng)為一時的“成功”而沾沾自喜。
家長們一般喜歡膽大活潑的男孩,對女孩的要求則相反,不希望她們太隨意,甚至連自己的主見在有些家長看來也是不正常的,小女孩自小就被限制一定的生活范圍內(nèi)和過多的人身限制。女孩往往被大人們或異性認為可以膽小些,似乎更能得到別人的接受或喜愛。久而久之,在這樣一種家庭和社會氛圍的認可和驅(qū)使之下,男孩與女孩很快有了較為明顯的性別差異,男孩要向前沖,要保護女孩。女孩,在生活中往往處于被動狀態(tài),不能自己,甚至不能隨便說話和行事。我以為,男女孩的性別差異,是有其明顯的心理特征的,但這種心理特征往往滯后于身體的發(fā)育,男女心理上的主要差異的形成應(yīng)在青春期之后,讓孩子在社會交往中自然形成。如果,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孩子明確性別意識,讓女孩子不準這不準那,對女孩子今后的社會角色的形成不利。對于男孩的過度推崇“勇敢”,會讓有些孩子自小感到壓力,讓小孩子過早“擔當”也是不切實際的。
膽子大小,因人而異,有環(huán)境教育的一面,更由自己天生的性格決定。膽子大小,我認為還取決于一個人對客觀對象的認識,比如,對于突發(fā)事件的處理,有人習慣于堅持原則,有人要尋求突破。搞財務(wù)的過于“膽大”肯定不行,當領(lǐng)導(dǎo)的沒有魄力也不行。對于小孩子,舉個例子,男孩子喜歡爬高,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調(diào)皮,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膽大”,不同的認識決定不同的行為,必然會引導(dǎo)著孩子朝向不同的方向成長,如果家長一味鼓吹孩子“膽大”,認識不到“高處”的危險性,孩子有沒有安全保障?
膽大的孩子似乎要對他進行“膽小”教育,膽小的孩子同樣需要“膽大”教育,這才符合教育的辯證法和因材施教原則,但無論哪種引導(dǎo)都必須是正向的,這才是對孩子負責。
相鄰博客
- 朱永新自述:成功六字訣 [2010-07-25 18:20:00]
- 朱永新教育定律(轉(zhuǎn)載) [2010-07-25 18:23:00]
- 鳥語花香(陶道武) [2010-07-26 10:20:00]
- 讀《兩個家庭》(陶道武) [2010-07-26 11:06: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