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意林》上看到兩篇關于父母的小文章,感覺很有意義。
一篇是寫劉翔的媽媽的。劉翔出名后,記者便擠滿了劉翔的家,采訪他父母,母親說的一句話,讓記者印象很深刻:“劉翔跑得很難,聲嘶力竭,眼珠子都凸出來了!”
母親在孩子最成功的時候看到的不是孩子的成功,孩子出名與否,母親眼中他只是自己的孩子,只是在為孩子擔心。也許普天下的母親都這樣,除非自己哪天眼睛閉上了,才不會再為孩子操心,這就是母親,一個母親看孩子的視角。
另一篇寫的是一位死刑犯臨刑前與父親的一次會面,父親告訴孩子:“孩子,即使你做錯了事,你還是我們的孩子。我們認你!”孩子說:“我錯了,晚了,愿爸媽保重身體!”
父親為孩子送行,沒有讓孩子留下更多的遺憾和牽掛,孩子的心不再孤獨,兒子即使是一名死刑犯,孩子即使犯下了天大的錯誤,孩子還是家庭的一員,他還是父親的兒子。這是一位農民父親的胸懷!孩子可能一時沖動,事犯大了,不然孩子肯定有救,因為他背后有一位永遠愛他的父親,雖然父親不能接受他的行為,同時也認為兒子的行為應該受到法律的嚴懲。
后來,父親的舉動更是讓在場所有人都感到震驚:父親告訴兒子:“兒子,按照我們農村的規(guī)矩,父親沒有教育好兒子,父親要給你下跪!”說完,父親“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兒子失聲痛哭:“爸爸,我應該給您下跪呀!”這是兒子臨死前所受的最后一次教育。父親起身后,頭也不回地走了,走出孩子的視線,他失聲痛哭。
我們不說老人以往教育孩子方面有沒有錯誤,有多大的錯誤,但就孩子出現(xiàn)錯誤之后,父親的言行就已告訴我們,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親,雖然他的兒子犯了很嚴重的錯誤!
也許有人說,父親這樣清楚自己的教育職責,為什么兒子還是成了死刑犯?這一點,我沒有從文章中讀到,也許一個人的成長是多方面的,也許案件的發(fā)生有一定的情境性和突發(fā)性。我們不再探究犯罪心理學。
但我們無論如何都應看到這位老父親面對兒子的錯誤,能認識到自己的過失,這只是一名普通的農民父親,他沒有什么文化。今天的父母,有多少人面對孩子的問題,只是看到了孩子身上的錯誤,唯獨沒有看到自己身上的問題,使得孩子教育的問題一步步深入和擴大,這是應該引起思考和反省的。唯有此,才能改變自身,拯救孩子。
相鄰博客
- 讀《兩個家庭》(陶道武) [2010-07-26 11:06:00]
- 留人留心(陶道武) [2010-07-26 16:58:00]
- 父母皆禍害(陶道武) [2010-07-27 11:32:00]
- “童年原型”的啟示(陶道武) [2010-07-28 10:15: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