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童年是一個秘密,有人說,童年不是一個個體的存在,每個個體的童年都是一種承傳,滿載著祖輩的歷史。他們和祖輩一樣,有著許多相似的童年和習慣、興趣與愛好,無非就是書面的童話變成了今天的動畫,只是形式不同,過去的泥槍、木槍換成了今天的電動槍,可還是槍!童年的孩子似乎沒有經過學習,繼續(xù)玩著祖輩們玩過的游戲,唱著那過去的歌謠,雖然經過改編或改造,但沒有什么本質的不同。
童年的孩子在遇到與祖輩們類似的情境,也會采取大體一致的做法。童年是一個個體,更是一個“類”的存在,他們一生下來就是一個精神胚體,他們是人類歷史的延續(xù)。成年更多是個體的體現,偶爾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他們也只是童年的尾巴。
童年是一個原型,他不屬于他自己,他屬于全人類。他的精神世界是超現實的,是真實與夢想的統一體。對此,我們對兒童的教育能有哪些思考和啟示呢?
成年人不要以為自己是“先知”者,就盡心展示自己,甚至賣弄自己,以顯示兒童的無知,以及自己的無所不知。其實,兒童對于世界的認知有自己的方式和結果,盡管我們好像來自不同的世界,但也請成人給予孩子時間和機會,讓孩子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這個多彩的世界,請不要隨意提前告知。
記得有位外國母親,因為自己的孩子學會了念“o”(ou),而把幼兒園告上法庭,并最終獲勝。這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她理解兒童也理解自己的孩子,因為幼兒園老師的做法限制了孩子的思維和想象。孩子完全可以認為它是月亮和太陽,甚至是一個大燒餅或其它我們成年人根本想不到的東西。這就是兒童,兒童的童年需要來自成年人的小心呵護。
如果我們總是以為自己高明或急于讓孩子求成,就會剝奪孩子的感知過程,讓孩子失去許多探索的樂趣,他們并不喜歡成年人的“客觀真實”,什么“地球是圓的”、“1+1=2”那些科學真理,他們只想做自己的夢,盡管夢中有許多不真實的東西,但那是祖先留給他們的精神財富。
孩子自會長大成人,與客觀現實真實面對,但這需要有一個過程,有一個留住童年、留住夢想的經歷。不然,有一天他真正要與客觀世界面對的時候,孩子們也許會因為缺乏創(chuàng)造力而變得手足無措了。
相鄰博客
- 為人父母(陶道武) [2010-07-27 10:22:00]
- 父母皆禍害(陶道武) [2010-07-27 11:32:00]
- 用錢教育(陶道武) [2010-07-28 17:27:00]
- 名校崇拜癥(陶道武) [2010-07-29 09:06: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