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7月28日 11:21北京日報——火爆“校園游”折射名校崇拜癥 家長狂熱孩子冷漠
每年假期,北大、清華的校園成了火爆的旅游景點,但令人奇怪的是,這僅僅是家長的意圖,孩子們并不喜歡。
有的家長是帶著自己的夢想來的,說當(dāng)年自己上學(xué)那會靠推薦,無緣北大、清華,言外之意今天領(lǐng)小輩們過來旅游,實則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有的家長是帶著自己的期盼來的,說每個家長都想讓孩子到這里讀書,孩子們不想,說這里太“熱”。
有的家長主要想培養(yǎng)孩子的名校觀念,以為多來幾次,孩子就有這個概念了,以為孩子就會有了沖擊名牌的動力??珊⒆诱f,第一次來的時候,還覺著這里的景點不錯,來了幾次就麻木了。
有個別學(xué)生想到這里讀書,說這里的學(xué)生很牛,好就業(yè)。孩子說的很現(xiàn)實。
名校門口賣的最火的還是香山紅葉和奧運火炬模型,名校的?;諈s無人問津。
我的點評:
家長帶孩子參觀名校,總的感覺是“剃頭刀子一頭熱”,家長問起孩子,你愿不愿考這所學(xué)校,孩子反而搖了搖頭,顯然孩子的想法與家長的想法大不相同。我以為家長此行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反而給孩子徒增了許多壓力,讓孩子有一種窒息的感覺。家長以為孩子多來幾次就會有名校概念,就會有沖擊名校的動力,可孩子似乎麻木了,甚至孩子們會反感起名校來,但他們不說,這是他們明智的選擇,說了只能會給自己找麻煩。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想法呢?
簡單地說,對大部分孩子來說,到北大、清華學(xué)校來,只是家長自己的想法,家長認為孩子只要到了名校,親身感受一下名校的氛圍和環(huán)境,孩子就會有“想法”,多數(shù)孩子不僅沒了想法,有的只是壓力。
不可否認,有的孩子雖自己不一定能來上名校,但對名校還是存有好奇和崇拜,但家長的明顯的說教和引導(dǎo),反而引起孩子的反感。
另外,有的學(xué)生已經(jīng)能夠知道自己的學(xué)業(yè)能力,能夠清楚自己能否考上名校,所以孩子們也不會聽家長在那瞎忽悠。家長以為孩子不爭氣,沒有上進心,孩子以為家長很可笑,跟著感覺走。
溫馨提示:
1、家長要擺正心態(tài)
現(xiàn)在的家庭條件好了,孩子少了,家長的心氣普遍高了,有的家長引導(dǎo)孩子非重點不上,非名牌不上。家長給予孩子過高的壓力,反而適得其反。
2、家長要降低要求
就像許多家長都想讓孩子考第一一樣,可第一往往只有一個,我國每年有多少考生?能考上清華、北大的有幾人?如果家長能夠?qū)⒆咏档鸵?,只是讓孩子到北京旅游的時候,“順便”感受一下名校的文化氛圍,話不多說,讓孩子自己體驗名校的“好”,孩子的學(xué)習(xí)動力才會出現(xiàn)與提高,孩子才不會讓家長失望。
3、家長要理解孩子
每位家長都想讓孩子好,可這種好最后只是成了對孩子的“高標準、嚴要求”,不少家長不能理解自己的孩子,要理解自己的孩子,最起碼要換位思考想想自己吧,如果孩子提出你為什么沒當(dāng)總統(tǒng),人家美國總統(tǒng)和你年齡一樣大,你是否也很難回答呢?也許有的家長在事業(yè)上很成功,對孩子的要求相應(yīng)也會更高,孩子能否按你的路走,這也很難說,孩子也許有自己的想法和努力方向。
4、家長要幫助孩子
要想讓孩子上進、成才,家長給予孩子一定的幫助和教育很有必要,未成年孩子也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幫助。但家長對孩子能不能幫是一方面,會不會幫又是另一方面。有的家長認為只要辛苦付出就是對孩子的幫助,有的家長認為只要花錢,孩子就能受到好的教育。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欠缺的,對孩子的教育要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然后積極引導(dǎo),讓孩子接受自我教育,自我努力。外力只能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真正發(fā)揮作用的還是內(nèi)力,是孩子自身。希望家長能夠助孩子一臂之力,而不是為孩子徒增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