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的接納孩子
從理性上講我們是愛孩子的。但90%以上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我們的家長事實上是兩個角色的扮演者。第一個角色是孩子的生身父母,為人父母的職責(zé)就是供孩子的吃、穿、住、行,然后愛孩子,讓孩子能夠發(fā)育和成長。一個是物質(zhì)上的,一個是精神上的。第二角色是教化者,社會學(xué)中把他叫做人的社會化。由于我們是文明的社會,我們要擔(dān)當(dāng)著教育孩子的職責(zé)。我們需要教會孩子所有人類行為。他開始的時候是爬著行走的,我們一點點的教導(dǎo)他,引導(dǎo)他直立行走,他剛開始的時候是用手來抓著吃,我們又教他用筷子來吃。我們要教導(dǎo)他穿衣吃飯,怎樣尊重人。在教育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的主體工作是在家庭中來完成的。我們有太多的父母,當(dāng)孩子上了小學(xué)和幼兒園以后他就忘了自己還有扮演父母的角色。他在憑借習(xí)慣來擔(dān)任著父母的角色,給孩子吃穿住,忘了給孩子愛。然后他單純的擔(dān)任教化者的角色。天天是不停地批評,不停地挑毛病。這是家庭教育出現(xiàn)問題的根本性原因。我們作為一個教化者來說,如果你是一個孩子的教練,由你來教他踢足球。你必須要發(fā)現(xiàn)他哪里踢的好,哪里踢不好,由此來教他正確的踢法。我們有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忘記了作為父母的責(zé)任。他單純的把自己想象成是教化者的角色。但他又不懂教育,天天把目光盯在孩子的缺點上,一看到孩子有各種缺點,然后他就不停的批評孩子,不停的說。時間一長他開始厭惡孩子。這一點我們是有調(diào)查為根據(jù)的。大約有50%以上的家長不完全接納孩子,他們只接納孩子的優(yōu)點。他的潛意識把孩子當(dāng)做一個完人來“修理”。他的邏輯推理是我看著你的缺點,討厭你的缺點,批評你的缺點。最后你的缺點沒有了,沒有缺點了就完美了,完美了就杰出了。這是大多數(shù)人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方法。這是教育孩子最錯誤的方法,這是90%的家長的思路。
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必須要讓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接納,他才能找到成長的動力。這個接納的本身是無條件的。孩子即使是先天畸形,你也無條件的愛他,把他當(dāng)成是心肝寶貝。我們大多數(shù)人是接納孩子好的一面,而不接納孩子壞的一面。孩子身上有了頑劣行為,有了不良行為。我們就嘮叨,然后我們通過嘮叨去批評。最后把這個人否定的一無是處。我們找朋友時就會明白這一點。雖然有的人朋友很多,但他的朋友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朋友。如果你有真正的知心朋友,你就會理解。你雖然知道你的朋友有許多的缺點和毛病,但是你們在一起的時候卻不隔心,而是完全的接納他。我們要無條件的接納孩子,不去討厭他,不去打罵他,把他整體的人接納下來。這個世界上沒有完人,而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卻忘了。我們的潛意識里一直在想要教育出一個完人,所以對孩子不停的批評,挑他的毛病。然后表達自己厭惡的情緒。至少有10個以上的家長對我說:“我從內(nèi)心里討厭我的兒子,他是個懦夫。”他是懦夫的根本原因是家長培養(yǎng)的。你經(jīng)常性的對他批判,所以他才是懦夫。 文/董進宇博士
相鄰博客
- 班級感動一:自己抄書的孩子(原創(chuàng)) [2009-03-18 21:53:00]
- 無條件的尊重孩子 [2009-05-17 19:19:00]
- 品格教導(dǎo):體恤別人的感受 [2009-05-17 19:33:00]
- 品格故事:尊重 [2009-05-17 19:37: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