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切忌諷刺、挖苦,要以理服人
教育孩子必須尊重孩子,既不能聽之任之、遷就姑息,更不能大聲訓斥、諷刺挖苦。
美國人對孩子引導多于訓斥。他們對孩子說話多用“我覺得……”、“我建議……”、“你愿意聽聽我的看法嗎?”等等。這樣會啟發(fā)孩子思考,在思考的基礎上再做出判斷。而中國有些家長對孩子的語言是:“過來站直了!說你多少遍了,你都記不??!”“你怎么這么笨,死榆木頭疙瘩!”這不叫說服教育 ,而叫“精神虐待”,不但起不到應有的教育作用,還會讓孩子產(chǎn)生抵觸情緒。孩子心里憋著氣兒怎么能很好地接受教育呢?
如果家長的諷刺、挖苦被孩子接受了,那危害更大,因為這是對他自尊心的傷害。這種“內(nèi)傷”很難醫(yī)治,表面上看他對諷刺、挖苦無動于衷,可他有苦往肚子里咽,心理負擔很重。他覺得家長對他另眼相看,壓得他抬不起頭來。如果整天郁郁寡歡、煩燥不安,就會帶來心理阻滯,降低孩子的免疫功能 ,甚至形成心理疾病。
說服教育要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家長在與孩子談話時態(tài)度要溫和,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交談,不要板著面孔訓斥,要讓孩子覺得你既是嚴師,又是摯友,這樣的教育才能被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
家長要學會“冷處理”,當你著急、生氣時不要和孩子說話,等心情平靜了再找孩子談話就比較理智。千萬不要把孩子當成“出氣筒”,靠罵孩子來發(fā)泄淤積在心中的不滿和焦慮。如果心里有氣兒,可以進行一些劇烈的體力活動,如快步走等,或找朋友、親人聊天,使自己盡量放松下來,等心情好一些再與孩子談話。
二、 切忌嘮嘮叨叨,要簡練、深刻
有的家長教育孩子隨意性太強,張嘴就來,嘮嘮叨叨,沒完沒了。心理學研究表明:當載有新信息的語言第一次講出時,對大腦的刺激最大、產(chǎn)生的印象最深。但同一內(nèi)容反復次數(shù)太多,就會使大腦皮層產(chǎn)生某種抑制,自動關閉其接受系統(tǒng)。所以,家長嘮嘮叨叨的話只能變成無關痛癢的廢話,有時甚至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成為一種“精神噪音”。
有些家長還特別愛在孩子吃飯時嘮叨:“瞧你這扣子怎么又掉了?老師今天批評了沒有,考試考了多少分……”。營養(yǎng)衛(wèi)生專家指出,在孩子吃飯時嘮叨,對孩子身心影響很不好。中國有句老話:“吃飯時生氣最容易得病?!笨杉议L嘮叨孩子時早把這老話忘了。
其實,家長的嘮叨孩子根本就沒聽進心里,嘮叨并未起到作用。家長對孩子的說服教育必須講究語言藝術,做到簡練、深刻、點到為止。
三、 切忌空話、大話,要有情感性
現(xiàn)在孩子的能力水平普遍提高了,需要高水平的教育。對那些低水平的、平庸的說教、套話、大話、空談等已經(jīng)厭煩。他不再需要那些“冷冰冰的真理”、“空洞干癟的說教”、“冷酷的、僵化的訓誡”,而需要坦率的、真誠的、充滿感情的教育。通情達理,只有在感情上產(chǎn)生共鳴,才能激起孩子內(nèi)心的波瀾,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家長的教育,要力爭做到“情是深的、心是暖的、語言是感人的”。情感在品德形成中起著催化劑的作用。說服教育若能激發(fā)受教育者的積極情感,對于提高孩子的思想認識必將起到重要的作用。為此,家長要善于以自己充沛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去喚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鳴,激起思想上的波瀾,從而轉(zhuǎn)化為他內(nèi)心的信念。
要使說服教育富于感染性,關鍵還在于家長對講解的內(nèi)容應該有深刻的體會和理解,對孩子真誠地關心和愛護。如果言不由衷或裝腔作勢、矯揉造作,只能引起孩子的懷疑和反感。正如俄國的教育家別林斯基所說:“充滿愛的語言,使無可反駁的勸說好似熊熊烈火發(fā)出光和熱,聽到這種語言,心中感到暖洋洋的,會讓人心情舒暢;但缺乏愛的語言,就會把顛撲不破的真理,搞成冷酷的、僵化的訓誡?!奔彝ソ逃乔楦行宰顝姷慕逃?,家長一定不要“放空炮”、“唱高調(diào)”、“隔靴搔癢”,也不要高“模式化”,而要使講的道理真實可信、充滿感情。
四、 切忌盲目性,要做到“事先備課”
家庭教育固然具有“遇物而誨”的特點,但是,那也是經(jīng)過精心處理的。所以,每次要和孩子談話前,應事先“備課”。所謂“備課”,就是家長在教育孩子前都要先準備一下,講道理都要說得有水平,有新意,說到孩子的心坎上,這樣才能打動孩子的心,在孩子的心中產(chǎn)生震動,讓它入耳入腦?,F(xiàn)在的孩子與以往年代的孩子不同,他們接觸的信息多,電視、電影等都是經(jīng)過文藝加工的語言,如果我們再說那些“白開水式”的話,孩子就不愛聽了。所以,為了增強說服教育的感染力,家長必須提高語言水平,必須提高語言的哲理性、形象性、趣味性、知識性、鼓動性、針對性和思想性。
五、 切忌脫離實際,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
說服教育要特別注意研究孩子的心理,只有符合孩子的心理水平,才能產(chǎn)生共鳴。教育孩子的語言要與年齡相符,例如教育孩子站、立、行、走要規(guī)范,對幼小的孩子要講“站要站得直,坐要坐得正”,而到年齡稍大時,就要講“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這是年齡特點決定的。家長在進行說服教育時,要采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法,幼小的孩子可以采用講故事、講寓言等方式;年齡稍大的可以采用講典故,讓他自己讀文藝作品等方式 。
專家介紹:
相鄰博客
- “六先六后”學法 [2010-02-26 09:08:00]
- 怎樣與孩子溝通(高文東) [2010-03-15 22:04:00]
- 怎樣看待“早戀”(高文東) [2010-03-24 08:46:00]
- 感動于個案咨詢活動(高文東) [2010-03-25 22:02: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