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晚上放學后,初三學生小林回到家后,媽媽已經把熱乎乎的飯菜端到了他的面前,按照以前的規(guī)定,小林可以看完新聞聯(lián)播后再回自己的房間復習功課,就在新聞聯(lián)播結束后,天氣預報的音樂剛剛響起,小林媽媽的聲音從廚房飄了過來,你怎么還看電視呢,要抓緊了,沒多長時間了。本來小林是準備回屋復習功課的,可媽媽這么一說,他又坐下了。他想,你越說我,我越不動。
家長也要優(yōu)化自己的情緒
類似小林這樣的情況,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過此種經歷,這說明我們的家長缺乏對孩子的信心。在考試中能取得好成績,通常取決于三個因素,一是學得好(知識),二是心態(tài)好(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三是會考試(應考技巧),其中第二點很重要,有些平常成績好的同學因為太緊張而導致考試發(fā)揮失常的例子,就足以說明心態(tài)的重要性。而孩子的不良情緒是和家長的行為密切相關的,所以家長們要學習調控自己的想法和行為。
首先要對學校和老師有信心,很多家長會給孩子買一堆的參考書,或是請家教,家長的這些舉動只是圖一個心理安慰,卻會讓孩子更加焦慮,因為他們根本沒時間完成這些課外的知識。
其次,不要總是問孩子,“考了嗎?班上第幾???”“你怎么還和同學聊天呢?”“你怎么還看電視呢?”,這些話都會讓孩子們變得煩躁,其實他們已經很努力了,而家長們卻感覺不到。
最后,要盡量讓孩子感覺到,你們的生活是正常的。為了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安靜的復習環(huán)境,很多家長不看電視,也沒有了日常的交際。家長的過分克制,會讓孩子感到緊張和壓抑,對于家長的苦心,孩子們是怎么說的呢?他們說,我一定要考好,我爸媽為了我做了那么多的犧牲,我考不好就對不起他們。
下次說話時把開頭的“你”換成“我”
一位姓武的家長說,我就不敢和孩子說話,我一說話就全是學習,孩子又不愛聽。董老師建議,家長和孩子的交流空間變得寬闊有很多種方式,比如家長們可以陪孩子散步,和孩子聊天,但不要一張嘴就問學校或成績的事情,家長們可以說說自己單位的事,讓孩子覺得父母并不是只盯著他的學習。
還有家長這樣對孩子說,爸爸不給你壓力,你考上哪兒算哪兒。結果孩子理解為,我爸對我放棄了。家長就覺得很委屈,自己怎么說話都不對。其實這很正常,面臨考試的孩子既敏感又煩躁焦慮。那這話究竟該怎么說呢?不知您發(fā)現(xiàn)沒有,每次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開頭的總是“你”字,“你怎么這樣啊”“你考了多少分啊”等等,下次和孩子說話的時候,把開頭的“你”字換成“我”,您可以說,“我知道你面對這樣的成績有點著急,媽媽很想幫你”“我知道你從暑假學到現(xiàn)在很累了,但咱們再加把油”,這樣說話,孩子體會到的是父母的理解和關懷。
家長幫孩子要幫在“點”上
這個時候,在知識的引領方面是絕大多數的家長做不到的。家長們所能做到的只是照顧孩子的日常起居,但同時又不能過度,過度關懷就會給孩子造成壓力。
有些孩子厭煩考試,家長們應該幫孩子擺正心態(tài)正確對待考試。告訴孩子在現(xiàn)有制度下,誰也避免不了考試,把考試變成自己人生中的挑戰(zhàn),孩子開始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以及自己人生的規(guī)劃,以此來激發(fā)孩子的斗志。
有些孩子很著急,總覺得自己有好多事情沒有做,好多功課都需要復習,結果坐在書桌前半個小時什么也沒干,或是有些孩子每個小時學什么都安排的滿滿的,但是最后卻沒有效果,而且學得很累。對于前一種孩子,家長可以這樣做,讓孩子把擔心或緊張的事情都寫下來,這樣會降低他們的焦慮情緒,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而不是坐在那兒干著急;對于后一種孩子,家長可以幫他們訂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表,按時間或是事情的重要程度排序,從最重要的事情開始做,做完一件劃掉一件。這樣孩子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復習情況,可以合理安排時間,而不會帶著焦慮的情緒入睡。
不要對孩子說這些話
你一定要怎么樣,要考上某某學校。
你一定要考到年級第幾名,班級第幾名。
你們班某某這次考了多少?
多少年的學習,關鍵就在于這次考試了。
這次考不上沒關系,爸爸媽媽花錢讓你上。
你什么事都不要做,你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
好好學習,中考高考爭取超常發(fā)揮。http://www.zgjtjy.cn/xuezi/gaozhongsheng/2008-09-23/3836.html【曉巖轉】
相鄰博客
- 父母嘮叨,兒女煩怎么辦? [2010-07-23 13:41:00]
- 中學生家長怎樣做好家教 [2010-07-23 13:44:00]
- 考試臨近,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 [2010-07-24 09:52:00]
- 家長如何正確指導考生填報志愿? [2010-07-24 09:54: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