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明明到了上學的年齡,媽媽將他接到城區(qū)一所小學上一年級。這下麻煩來了,明明見人就怕,更不與老師和同學們交流,每天到校后總是又哭又鬧,根本無法獨立在學校學習。媽媽無奈休假一個月陪讀,以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生活,可媽媽上班后,還是無濟于事。奶奶只好繼續(xù)陪讀……這不是長久之計,后來,明明只能休學一段時間。媽媽這時才意識到自己當初的“約法三章”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害無利的,它不僅影響孩子推遲學業(yè),更為嚴重的是影響了孩子的健全的心理、生理甚至良好人格的形成。
專家點評
本期專家 北京市門頭溝區(qū)教育科學研究所 尚紅燕老師
孩子在與同齡人的正確交往中,能夠提高他與人合作的能力,這些能力無疑是對成年后處理人際關系能力的一種準備。明明媽媽的“約法三章”表面上看是對明明的保護,實際上卻害了明明。我想明明的媽媽現在不僅為明明上學的事煩惱,而令她更為后悔和懊惱的是自己的過度保護——“約法三章”, 斷絕明明與人接觸和交往的做法,使明明不適應學校生活,對明明的健康成長非常有害,而且這種傷害是很難補救的。通過這一案例也給更多的家長朋友帶來一些啟思。如何對待曾經受到過度保護而造成不適應學校生活,不善于與同伴交往的孩子,我的建議如下:
一、作為家長要滿足孩子在生活中的交往需求
孩子在與小朋友交往中能培養(yǎng)合作意識。21世紀不僅是競爭的時代,也是交流合作的時代。新的時代一個人要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發(fā)明、有所成就、獲得成功,這些除了個人的努力鉆研和具有開拓精神外,還要具有真誠、開朗的性格以及樂于與人合作共事的精神。
孩子的幼兒和少年期是人的思想品德和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家長要抓住這個教育契機有意識培養(yǎng)孩子的合作能力。其一,讓孩子學會接納別人。其二,教孩子學會分享。其三,讓孩子多參加社會性活動。另外,身教重于言教。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做與人和睦相處的表率。
二、家長要明確孩子的正常交往能夠培養(yǎng)群體意識克服過強的個體意識。
首先,家長要明確孩子在交往中能夠學習合作和適應社會。
現在,不少孩子個體意識特別強,在家里“拔尖兒”得厲害,形成了自我中心的心態(tài),這對孩子的發(fā)展十分有害。而群體生活正是克服自我中心毛病的熔爐。孩子在群體中,必須遵從群體的規(guī)則,每個人的權利是均等的。如果只顧自己“拔尖兒”,會受到排斥,小朋友會看不起他,不跟他玩。這時,他會進行激烈的思想斗爭,最終向群體規(guī)則“投降”。合群是人的重要品質和能力,這是家長無法口授給孩子的。
假如有的孩子真的不合群、孤獨,家長要好好在自己身上找一找原因,然后下點功夫給孩子創(chuàng)造逐漸“入群”的機會。千萬不可以用自身或家人來代替孩子的小朋友。
三、發(fā)現孩子不合群應及時矯正
形成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家長不當的教育方法,還有家庭不和睦,父母離異或經常吵鬧等,這樣家庭的孩子大都存在孤僻不合群的習慣;一些孩子可能在某方面能力差,被同伴嘲笑而挫傷自尊心,造成不合群;一些孩子因患病的原因導致不合群,等等。那么,究竟怎樣幫助孩子改掉不合群的毛病呢?
1.給孩子足夠的愛。家長應有意識地多接觸孩子,溫暖他們的心,滿足他們的感情需要。這樣,孩子在溫暖和親密的環(huán)境里,不合群的心理就會逐漸消除。
2.幫助孩子和伙伴一起玩。兒童自我意識水平低、自制力差,在與小伙伴一起玩的過程中容易發(fā)生矛盾。對此,家長要擔負起指導孩子與伙伴和睦相處的任務,培養(yǎng)孩子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品德。
3.提高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不合群的孩子往往在語言能力或表達能力上都稍差一些,導致在做事或活動中,不能很好地與人合作。為此家長在引導孩子與同伴共同交往中,要注意教給他們一些具體方法,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和交往能力。廈門市網上家長學校【曉巖轉】
相鄰博客
- 孩子總愛看電視怎么辦? [2010-08-19 13:28:00]
- 孩子學英語,家長怎么輔助 [2010-08-19 13:30:00]
- 如何指導小學生做作業(yè)? [2010-08-19 13:32:00]
- 孩子性子慢,家長性子急,怎么辦? [2010-08-20 15:11: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