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一生的發(fā)展十分重要。因此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至關重要。我就如何與孩子溝通說以下幾點:
一、身教重于言教
家長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養(yǎng),樹立自己的威信。一個不愛學習只顧自己吃喝玩樂的家長,一問三不知的家長,品行惡劣、行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長是不會培養(yǎng)出好孩子的。
二、要注意親子教育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關注他們成長,有的父母雖然與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經(jīng)常溝通。大多數(shù)父母都是以忙為理由,忽視親子教育。父母的親子教育應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發(fā)展的前面,所以父母應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不斷學習,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愛戴。
三、營造一種良好的知識環(huán)境
孩子學習要有一個好的小環(huán)境,不求高檔,但求氛圍,學生學習的時候要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閑談,朋友聚會等等盡量少在家中接待。還有,就是要創(chuàng)造和睦、祥和、穩(wěn)定的家庭氣氛,父母不要經(jīng)常打架、吵鬧,影響了孩子的心理發(fā)展。
四、無條件信任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的終身榜樣。孩子身上的優(yōu)點、缺點、好習慣、壞習慣基本上來自父母和周圍環(huán)境的熏陶。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對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賞優(yōu)點,盡量地包容缺點,用放大鏡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點的。父母無條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
五、多贊美、少批評
恰到好處的贊美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興奮劑、潤滑劑。家長對孩子每時每刻的了解、欣賞、贊美、鼓勵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切記:贊美鼓勵使孩子進步,批評抱怨使孩子落后。
從傾聽開始
許多父母親常常滔滔不絕的講,很少聽孩子說些什么,如果父母親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情感,這不但不能幫助孩子面對問題,而且還會造成親子間的緊張與沖突。
什么才是促進親子溝通的方法呢?我想最重要的只有兩個字“傾聽”。如果孩子心中有一些困擾或問題能把它說出來,通常問題就已經(jīng)解決一大半了,這在心理學上來說是一種“凈化作用”。就像眼睛里進了一粒沙子很難過,但當眼淚將之流出來后,便會覺得舒服多了。傾聽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它是有技巧的:——注意自己的表情和動作,當孩子和你談問題時,你應該眼神注視著他,身體面對著他(上身微向前傾),蹲下來或坐下來,頻頻點頭或微笑。
——重述孩子的話,當孩子說:“我很難過…”之類的話,為了引導和澄清他的敘述,可以像一面境子般地重復孩子的一句話或幾個字,如“哦!難過?”。
——請孩子舉出一些例子,如孩子告訴你:“同學們都不喜歡我…”之類的話,你可以請他說得更清楚、更具體點,如“你可不可以舉個例子?”“比方說…”等。
——運用一些引導句子,如當孩子在敘述事情時,父母可以用“嗯”“哦”“是”“這很有趣”“請你繼續(xù)說”“你的意思是…”“你是怎么知道的?”等反應來引導孩子。
這些技巧最重要的精神是運用“同理心”,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最容易的方法是想一想:“我如果是這孩子的話,我會有什么感受?”打個比方說,當孩子放學回家告訴你:“媽!今天在學校我被老師處罰了,”典型的父母反應常是:“你一定做錯什么了(犯了過),否則老師怎么會處罰你?”這種反應不是同理心,給孩子的感受是拒絕和指責,久而久之,孩子有什么事情發(fā)生,自然不會讓父母知道,問題也就發(fā)生了。父母應學著用以下的句子表達同理心,如“老師處罰你了,你很難過?”“…你很傷心?”“你是不是在同學面前被處罰?覺得很沒面子…”等反應。這種反映孩子的情緒,接納孩子的情緒等態(tài)度和方法是親子溝通最有效之道。經(jīng)過上述的傾聽階段,再與孩子一起動腦討論解決方法:“你想,有沒有什么法子?”“讓我們一起想想有什么解決方法來改善目前的情況?”等。
鼓勵有方
有些父母問道:“我們是用鼓勵孩子的方法,為什么沒有用?難道做錯了什么?”很多人都會說“鼓勵”這兩個字,但到底怎么做才是關鍵所在?其實鼓勵是有其正確的觀念和方法的,以下提出幾個鼓勵的原則:
——鼓勵是幫助孩子做自我評價。如媽媽的第一句話“你一定很高興吧!”首先反應孩子的情緒,進而幫助孩子對自己的成就感到滿意。從小父母教導子女對自己的表現(xiàn)表達看法,幫助孩子多做內(nèi)在的自我激勵,而非由父母做外在的評價(獎勵、懲罰等)來控制孩子。因為孩子過分依賴外在的評價,一旦它不存在時,孩子就不會自動自發(fā)地做事了。
——鼓勵是強調(diào)積極的一面。如父母說:“你做對了十五題?!薄澳氵@個字寫得很漂亮?!鼻形鹫f:“你錯了五題!”“沒有幾個字寫得好看!”鼓勵是指出好的,不說不好的。有些父母常說:“你做對了十五題,為什么其他都很簡單的五題會錯呢?”“這個字寫得很好看,為什么其他字不能像這樣呢?”這后半句畫蛇添足之類的話不要說,因為會使鼓勵失效或打折扣。
——鼓勵是在有任何進步和努力時就應出現(xiàn)。如父母說:“你這次數(shù)學比上次進步了!”“我知道你很盡力了!”鼓勵不是在孩子考第一名或有超水準表現(xiàn)時才出現(xiàn),而是當孩子有進步,甚至沒有進步但已努力時都要給予鼓勵。
——鼓勵是不與別人比較。如父母說:“你怎么不如你哥哥!”“你怎么老是考十幾名!”這種與別人比較的說詞只有消減孩子的信心,使孩子有不如人的自卑感。鼓勵是幫助孩子和自己過去的表現(xiàn)做比較,讓孩子的信心從一點點的進步開始!
——鼓勵是肯定每個孩子個別的能力。每個孩子都有其個別的能力,他不一定得樣樣都好;而且當父母鼓勵他原有的能力,他會試著在其他能力方面努力。
——鼓勵是欣賞和接納。如父母說:“我很欣賞你的毛筆字!”“我很喜歡你看書專心的樣子?!备改覆灰哂谡f一些欣賞和感激的話,即使孩子表現(xiàn)不好,也要用接納的態(tài)度:“我知道你為考不好而難過,但是我看到你已經(jīng)很努力了!”“你是很想有表現(xiàn),讓我們想想有什么法子沒有?”
鼓勵是有方法的。請父母先鼓勵自己,建立信心,這樣才能去鼓勵孩子,幫助孩子建立信心。因為,你不能給別人你自己沒有的東西!
自然與合理的行為結果
有一天,在朋友家中談事情,突然他那四歲的小兒子打破了一個玻璃杯,結果發(fā)現(xiàn)那孩子動作迅速地拿了一張小椅子到一個墻角面壁而坐。我的朋友很得意數(shù)說他的教育方式,如孩子犯錯了會立即去“面壁思過”。但是我觀察了一下,發(fā)現(xiàn)這孩子正在搔首弄姿、東摸西弄地在玩。您說這種處罰有效嗎?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懲罰在現(xiàn)今的教育中已漸漸地失效了,尤其為人父母者常懷疑,為什么即使一再地責罰,孩子的行為依然沒有改變?而我所要問的是,既然孩子不當?shù)男袨椴粩嘀貜统霈F(xiàn),就表示懲罰沒有效果了,而為什么做父母的不能更換另一種管教方式呢?
若父母親常不斷地提醒、嘮叨,對孩子而言可能成了習慣,而且也知道父母最后還是會讓步的。這樣,孩子便永遠學不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因此,父母親不要過分擔憂,不要為孩子做太多不必要的服務;不要不斷的提醒、警告責罰,不妨讓孩子親身去體會自己行為的結果。房間太亂,找不到所要的東西是自然的結果,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和處理這種后果。又如,孩子在正餐時不吃飯,父母應訂定規(guī)范,告訴孩子只有在正餐時才有東西吃,而且不能有零食吃。如果孩子到了吃正餐時不來(或仍在玩),那表示他肚子不餓,我們得尊重孩子的權力(他不想吃)。飯后過了一陣子,又找不到零食而哭鬧時,請父母以平和的語氣告訴他:“我知道你肚子餓了(同理心的表示),可是只有到下頓飯時才有東西吃?!备改笀远ǎń^不是狠心)的態(tài)度才能讓孩子學習承擔自己行為的結果。又比方說,目前天氣漸涼,孩子衣服穿熔容易著涼、傷風。當孩子一頭沖出門去玩時,典型的父母反應是抓著衣服追出去硬把衣服套在他身上,然而孩子在父母視線外時卻把衣服脫了,依舊著涼、傷風。讓孩子學習的良好方法是,告訴孩子天涼要穿衣服,但穿不穿是孩子的權利,天涼不穿衣服的自然結果是感冒、生病。而生病的孩子得“躺在床上休養(yǎng),不能下床來玩”是自然的結果。另一個自然的結果是,生病的孩子得上醫(yī)院、自醫(yī)生,得吃藥、打針,我想沒有孩子會喜歡的。讓孩子去體驗一下行為的后果,多說后而無益!
有時,父母不能用自然的結果,因為可能會造成孩子生命的危險或身體的傷害。比如說,孩子喜歡在馬路上或巷口去玩,自然的結果就不堪設想了。因此,父母得用合理的行為結果方式,以平和的語氣(注意!不要帶有尖銳、高昂的怒氣)給孩子兩種選擇:“你是要乖乖地在門口玩?還是要到屋里頭去?”孩子若說要前者,父母得尊重他的選擇。若孩子又不聽、跑到馬路上時,父母應冷靜、不發(fā)一語地把孩子帶進屋里去,孩子的心里很清楚:“因為我沒有遵守前一選擇,只有服從后一選擇?!毙袆佑肋h比口舌有效。當然,父母可以給孩子另一次機會:“如果你答應在門口玩,我愿意再給你一次機會?!比艉⒆尤圆蛔袷爻兄Z,那父母再依舊冷靜地帶孩子進屋里去,孩子會逐漸從父母堅定的管教態(tài)度和方法中,學習到遵守規(guī)范,學習到責任感。
問題的所有權
我常說,一個記憶力不好的孩子常有一個記憶力太好的母親;一個不愛清潔衛(wèi)生的孩子常有一個太愛清潔衛(wèi)生的媽媽。就像一位媽媽告訴我,她的孩子經(jīng)常忘東忘西的,她三天兩頭要送毛筆、作業(yè)簿等東西到孩子學校去。有一次,甚至打電話回來說忘了帶書包呢!聽起來很可笑是吧?上學竟然忘了帶最重要的東西!其實,孩子的這種行為大都是父母的態(tài)度所造成的。因為,孩子永遠不必為自己行為的后果負責任。房間弄亂了,有父母來收拾整理;功課不好了,由父母去操心;害怕困難時,有父母來幫助等。長久如此下來,自然養(yǎng)成孩子一些不良的習慣。
我覺得父母有時候似乎太多管閑事了,孩子的問題應該由孩子自己去處理,把問題的所有權分清楚,什么是自己該管的,什么是不該管的。
上述的原則是,父母碰到孩子某種行為時,先決定是誰該有這個問題,問一問自己:“誰的目的或需求沒有滿足?”只有當孩子的行為干擾或妨礙你時,這個行為才對你造成問題。多用“我……”的語氣來表達你對孩子這種行為的感受,包括他的行為如何干擾你,以及你對這個干擾的感受如何。描述自己的感受時,不要加上任何批評或指責。
當沖突發(fā)生時,把自己的談話局限在了解感受及回答問題上,盡可能在心平氣和的氣氛下進行友善的溝通。記?。≈S刺、嘲笑和壓力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有害的。同時,避免給孩子加上“標簽”,如“你是壞孩子!”“你真笨!”等罪名,因為這樣表示你對孩子的不尊重和不信任。
鼓勵自己
假如父母認為目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需要改善,假如父母覺得前面所說的有道理,那么得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勇氣;一是實踐。也就是有勇氣相信自己能改變,能鼓勵自己和鼓勵孩子;同時能將這種信心付諸于行動,實踐力行。許多人說:“從今以后,我要如何如何”,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期望,也易遭到失敗。期望太久、太遠的事,倒不如為自己設定近程的目標,一步一步來,比如先計劃一星期內(nèi)自己可以改變的二、三項行為(自己和孩子的),然后一星期結束時做一檢討,再進行下一星期的計劃。
要成為稱職愉快的父母,不是為了要證明自己給別人看,也不是樣樣都能做得很好,也許仍然會有失敗或不愉快;也許孩子的犯錯行為仍會出現(xiàn)。但是,只要真誠地、并且持久以恒地鼓勵自己,加強信心,發(fā)揮愛心和耐心,孩子自然感受到送種支持的訊息,學習到責任心和價值感,走向有意義的人生的理想目標。 http://www.edujt.com/news/showNews.jspx?id=493曉巖轉
相鄰博客
- 怎樣培養(yǎng)孩子良好行為 [2010-09-16 16:19:00]
- 孩子性格孤僻怎么辦 [2010-09-16 16:22:00]
- 如何消除孩子的自卑感 [2010-09-16 16:23:00]
- 家長如何管理孩子性格脾氣 [2010-09-16 16:25: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