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至4歲的兒童最自私
人類并非生來就懂得分享。瑞士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人在幼年時期通常表現(xiàn)自私,直到七八歲才懂得與人分享。專家認為,這一突然轉(zhuǎn)變是人類基因和社會文化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
糖果考驗
瑞士蘇黎世大學恩斯特.費爾主持的實驗中,229名3至8歲瑞士兒童應邀參與3輪不同實驗。
各輪實驗中,每名兒童面臨兩種選擇。研究人員向每名兒童分別展示一張其他兒童的照片,要求這名兒童在3輪實驗中分別就如何與照片上的兒童分配所得糖果做出選擇。
第一輪實驗中,每名兒童獲得一份糖果并需做出選擇,把一份糖果全部留給自己還是平分給另一名兒童。
第二輪實驗中,每名兒童獲三份糖果,繼而選擇把兩份糖果分給另一名兒童、自己留一份,還是與另一名兒童平分。
第三輪實驗中,每名兒童獲兩份糖果,選擇全部留給自己還是與他人各得一份。
年齡差異
面對“利益”考驗,不同年齡段兒童做出不同選擇。
費爾在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志發(fā)表論文說,3至4歲兒童普遍顯現(xiàn)“利己”傾向,不考慮其他兒童的利益。5至6歲兒童的表現(xiàn)相差無幾。7至8歲兒童則有完全不同的表現(xiàn)。
實驗結(jié)果顯示,第一輪實驗中,近80%7至8歲兒童選擇與另一名兒童平分一份糖果,而非吃“獨食”。
第三輪實驗中,盡管面對獲得雙份糖果的誘惑,仍有多于40%的7至8歲兒童選擇與另一名兒童平分兩份糖果。
相反,3至4歲兒童中不足9%選擇平分。
分享觀念無處不在。第二輪實驗中,多數(shù)7至8歲兒童不愿意讓另一名兒童獲兩份糖果,而自己僅得一份。
先天后天
幾十年來,行為學家和社會學家一直爭論人類慷慨或自私的品質(zhì)來自遺傳還是成型于社會塑造。
費爾在論文中揭曉,平等觀念和分享行為是先天與后天共同作用的產(chǎn)物。
實驗雖然沒有確定各種因素影響的比例,但結(jié)果顯示,基因與社會文化均對平等觀念和分享行為的形成發(fā)揮作用。
“正如性成熟是由生物學和基因造成,其他現(xiàn)象也可以這樣解釋,”費爾說,“平等觀念與分享行為也可以由生物學和基因造成?!?
另外,實驗還顯示,沒有兄弟姐妹的兒童更加慷慨。這一結(jié)果出乎意料。
來源:http://www.qbaobei.com/Html/wz/zaojiao/zjyeq/104332347.htm
相鄰博客
- 如何讓孩子注意力更持久 [2009-12-08 08:40:00]
- 解析寶寶的消極情緒反應 [2009-12-08 08:48:00]
- 你知道孩子為什么哭嗎? [2009-12-08 08:56:00]
- 孩子多動,父母別打罵 [2009-12-08 08:58: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