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你讀懂寶寶的社交語言
當寶寶有能力和和小伙伴一起玩了的時候,幾個小朋友就是一個小小的社會,如何培養(yǎng)寶寶的社交能力,讓寶寶們和平相處,而不再戰(zhàn)火紛飛、硝煙四起,這是媽媽最關(guān)心的問題。
寶寶常常會為了爭搶玩具抓咬對方,這些“小”狀況層出不窮,弄得“傷痕累累”,真是讓媽媽頭疼不已。
很多媽媽也都經(jīng)歷過這樣的事情:
寶寶剛上幼兒園,老師總是對著匆匆趕來的媽媽“告狀”:“你的寶寶又搶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了……”
寶寶剛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別的媽媽就“投訴”了:“你的寶寶又打人了……”
寶寶在和同伴相處中,常常就會手腳并用:“抓”、“打”、“咬”是他們的常見小動作,其實,寶寶的這些小動作也是寶寶獨特的社交語言呢!媽媽如果讀懂了寶寶這些獨特的社交語言,就能教給寶寶社交技巧,讓寶寶不再扮演同伴沖突中的“肇事者”!
語言表達能力不成熟 用“手”和“牙”來幫忙
2歲以下的寶寶很難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與小朋友之間缺乏溝通,非常容易發(fā)生咬人、打人、抓人的現(xiàn)象。
媽媽1:茗兒用“咬人”搶到玩具
我家的茗兒1歲半,最近他常常跟小朋友發(fā)生沖突,為爭搶玩具抓咬對方,或者根本不需要理由。我都擔心他和小朋友相處會成為“小霸王”。我還做過一個統(tǒng)計,茗兒在一周之內(nèi)25次接觸小朋友,真正發(fā)生沖突的只有8次。我這才放下心來,原來茗兒不是每次跟小朋友相處都發(fā)生沖突。
專家:幫助寶寶發(fā)現(xiàn)滿足需要的其他方式
事實上,所有的孩子都不時會表現(xiàn)出攻擊性行為,尤其是與同齡孩子交往機會增加時,攻擊性行為爆發(fā)就更頻繁了。這是孩子發(fā)育的必經(jīng)階段,當你幫助孩子發(fā)現(xiàn)滿足需要的其他方式時,這些遭遇常常會變成重要的學習經(jīng)驗。
媽媽這時候可以把玩具拿開,讓寶寶意識到,攻擊并不能得到他想要的。同時,為了他不因失望而繼續(xù)發(fā)起攻擊,媽媽要給孩子提供其他玩具。
媽媽2:嘟嘟用“抓人”表示抗拒
我家的嘟嘟正在玩玩具,小朋友過來看他玩,嘟嘟以為對方想搶他的玩具,“?。 钡丶饨斜硎究咕?。對方愣住了,還沒有來得及反應就被他抓傷了臉。
專家:教給寶寶正確的表達方法
寶寶并不是故意選擇使用武力爭奪玩具,而只是一種本能的自衛(wèi)或是生理特征。一旦他從這種行為中獲得利益——得到了他想要的玩具,那么他就可能把攻擊別人和取得玩具聯(lián)系起來。也就越來越喜歡用攻擊的方式和人交流。
這時候,媽媽可以教給寶寶正確的表達方法,如“這是我的玩具,請離開?!敝惖脑挘梢杂兄跍p少此類事情的發(fā)生,讓寶寶能夠與小伙伴和平相處。
媽媽3:囡囡用“打人”表示“喜歡”
我覺得孩子之間推搡有時是他們表達喜愛的一種方式。我的孩子囡囡的幼兒園里,3歲的小朋友特別多。園長是一個老太太,孩子們都叫她“園長姥姥”。她每次去班里看看的時候,一些特喜歡她的小朋友就會踢她一腳,或者拽一下她的衣服。其實小朋友們都是沒有惡意的,他們只不過是想引起園長姥姥的注意。園長每次遇到這種情況,都對小朋友說:“我知道你喜歡園長姥姥,但是呢,你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表達,比如說,你可以叫一聲‘園長姥姥好’,或者過來抱一下我。”
專家:幫助寶寶練習使用正確的肢體語言
孩子往往將某些攻擊行為當成了交往的手段,平時媽媽用親吻向他表示愛意,他也許會以自己的親吻方式——“咬”來向?qū)Ψ绞竞?,或者用“抓”“打”“踢”代替撫摸。尤其是當孩子處于口、手和腳的敏感期,他就會熱衷于用口、手、腳探索世界,認知事物,探索的范圍當然會包括他人的身體,于是出現(xiàn)了孩子喜歡“咬人”“打人”“踢人”等行為。
媽媽可以像這位園長姥姥一樣,走到孩子的世界里面去,幫助孩子練習使用正確的肢體語言。如果寶寶動作過大,媽媽就要告訴寶寶:“這樣做,小朋友會疼的,如果你喜歡他,可以過去抱抱他,拉拉他的手?!?/font>
發(fā)泄不良情緒
媽媽1:糖糖用“打人”在說“我很不開心”
有一次,我在客廳和人說話,糖糖好幾次粘過來都被媽媽推開了:“乖,媽媽和阿姨有事情要說,糖糖可以到院子里和小朋友們玩去???,那么多的小朋友在院子里玩??!”不一會兒,糖糖把皮皮打哭了,我不得不中斷談話,跑出來安慰皮皮,批評糖糖。我剛坐下,糖糖又把蕓蕓弄哭了。他不斷攻擊小朋友們,我不得不送走客人,簡直是糟透了。
專家:幫寶寶疏導情緒
孩子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選擇自己的方式發(fā)泄不滿情緒。孩子在他餓了、累了、尿布濕了時,他的心情就會很糟糕,這時候最容易出現(xiàn)孩子之間互相打鬧。另外,當孩子正在學習各項技能的時候,當他遭遇失敗時心情會跟著變壞,打人的行為就很容易出現(xiàn)了。糖糖把小伙伴弄哭了,實際上是想引起媽媽的關(guān)注。也許糖糖自己也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是為了獲得媽媽的關(guān)注,于是,他只能借此來發(fā)泄心中的不滿。如果這個時候,媽媽走過來抱抱他,聽聽他的訴說的時候,糖糖的情感得到滿足的時候,就會停止攻擊行為。
媽媽2:麥麥用拳頭抵制嘲笑
我家孩子麥麥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是個愛打人的孩子。那段時間我一去幼兒園,老師就跟我匯報:“麥麥又把別人打傷了?!蔽蚁蚶蠋熀托∨笥蚜私馇闆r發(fā)現(xiàn),麥麥班上的蟲蟲是“孩子王”,蟲蟲只要說不想和麥麥玩,就能團結(jié)所有的小朋友都不和麥麥玩。麥麥常常會氣鼓鼓的,還受到小朋友的嘲笑,他就控制不住自己,向嘲笑他的小朋友伸手打了過去。
專家:告訴寶寶打人無法解決問題
在孩子眼里,打是排除的意思。有時孩子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們總是做些他不喜歡的事情,他想把這個事實排除掉。如:他拿個小碗,用土來做飯。小朋友過來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這樣,因為破壞了他原有的計劃和目標。他對小朋友嚷,但人家不聽,他嚷了幾次,發(fā)現(xiàn)不管用,就會動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沒有錯誤,只是不想被打擾。但他的舉動是不好的。
有時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長不讓做,他也會用打的方式來解決,只是想把家長不讓他做事的這個事實排除掉。媽媽可以讓加強孩子用語言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這件事,媽媽可以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人家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對別人說‘不喜歡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飯!’”然后告訴他:“打人無法解決問題,打人是不好的行為。”他就能明白了。
游戲現(xiàn)在“升級” 嬉鬧變成攻擊
孩子們在和小伙伴兒玩耍做游戲的時候,由于辨別能力及控制能力較弱,他們很容易進入角色,游戲往往也會升級為攻擊。
媽媽:容易進入游戲角色的巍巍
我家的巍巍很喜歡和小伙伴一起玩奧特曼的游戲。我遇見好幾次,巍巍舉起塑料“寶劍”向小伙伴兒鵬鵬揮過去,嘴里嚷著“我是奧特曼,我的寶劍最厲害?!冰i鵬立即舉起“激光炮”反擊?!拔沂亲冃谓饎偅 眲傞_始,兩人只是“武器”上的交鋒,但很快便拳腳相向,扭打到一塊兒了……
專家:幫助孩子從角色中走出來
除了及時拉開廝打在一起的孩子之外,媽媽必須幫助孩子從角色中走出來,他們不相信心目中的英雄是虛幻的,因此,媽媽只能討論什么是英雄,告訴孩子:“英雄是維護和平而不是打架斗毆的?!薄安皇钦l打架打贏了,誰就厲害?!眿寢尦艘尯⒆訉W會控制自己,可以告訴孩子什么是真正的厲害,真正的厲害可以體現(xiàn)在別的方面。更好的方法是,孩子并不是只需要游戲的,他們也需要工作。尤其是對于精力充沛的孩子來說,給他一個適宜的環(huán)境,他同樣可以從工作中發(fā)現(xiàn)樂趣。
從“搶奪”開始學習交往
媽媽:“不聽話”的小豆子
我家的小豆子2歲半,我經(jīng)常在她出門和小朋友玩之前,叮囑她:“不可以抓小朋友,抓了,媽媽會生氣,今天不會和你說話!“結(jié)果,小豆子還是抓了。我只好說到做到,一天板著臉不跟小豆子說話。小豆子卻反應非常平靜,不哭不鬧,只是總會找些小事,故意麻煩我。
專家:
媽媽無意中錯過了什么
“自我為中心”是2歲多寶寶的思考特征。他們只想到自己的感覺與需求,而不考慮別人或周圍的狀態(tài)。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影響著寶寶的人際關(guān)系,因此,他們不容易產(chǎn)生與別人合作、輪流,或分享的行為。
因為以自我為中心,這階段的孩子對于玩具總以為“只要是我玩的,都是我的玩具”。為了捍衛(wèi)玩具的“所有權(quán)”,他命令、威脅別人不要拿他的玩具,甚至以打人、搶奪的方式拿回自己的所愛。
對這階段的寶寶而言,“玩具”可比“朋友”重要多了。他只知道自己很想玩,若別人把玩具搶走,他會很難過、很生氣,至于別人的想法與感受,他則無法體會。
這個時候,媽媽不應該提出小豆子媽媽那樣的要求。因為“抓小朋友”與“媽媽生氣”之間沒有必然聯(lián)系,孩子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媽媽的情緒。媽媽也不應該要求孩子對未發(fā)生的行為做出承諾。這表明媽媽不信任他,他就是愛抓人的孩子,媽媽出去和小朋友玩的時候會滿懷焦慮,反而會真的抓人了。
媽媽本來可以通過抓人事件培養(yǎng)寶寶的社交能力,然而小豆子的媽媽卻采取了不理不睬的消極態(tài)度使孩子陷入被拋棄的恐懼之中。小豆子不斷找媽媽的麻煩實際上是他在小心翼翼試探媽媽對自己的愛,這樣他就失掉了從錯誤中獲得成長的機會了。
讓孩子自己解決同伴沖突
最容易引起攻擊性行為的原因是搶奪玩具、食物等。孩子總會認為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不懂得分享、合作,爭搶是常有的事情。
孩子不是一開始就懂得什么是自己的,當他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仍然會搶奪。“這是姐姐的,請你先征得她的同意。”他并不會為了這一句話而放棄自己的行為,我們就得把他抱住“這是姐姐的?!闭嫦嘁残枰粩嘀貜?。大多數(shù)孩子會失望而哭泣,確實太令人難受了,那么喜歡的東西怎么就不能是自己的呢?
“你多么希望那個玩具是你的呀?!背姓J孩子的愿望,會讓他感覺到你的理解,用愛來安撫他,等他安靜下來就會接受這個事實。媽媽要用無條件的關(guān)愛支持孩子勇敢、自信的面對一切。
有人說,給孩子提供足夠的玩具和食物,以免由于爭奪物品引起攻擊性行為,這個辦法通常會有效??墒?,即便如此,搶奪戰(zhàn)還是會頻繁爆發(fā),搶奪并不是值得稱頌的事情,但是這個時間,如果能讓孩子獲得寶貴的經(jīng)驗,獲得適當?shù)慕煌记桑敲吹挂膊凰銐氖隆?/font>
生活會告訴我們:爭斗是孩子交往中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爭斗也是一種鍛煉。孩子正是在打打鬧鬧中學會評判自己與別人的行為,學會全面考慮自己和對方的需求,學會以適當?shù)姆绞脚c人相處,逐步完善處理、協(xié)調(diào)人際關(guān)系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孩子的意志和性格。
讓孩子在交往中學會協(xié)商和分享
為一件公共玩具發(fā)生爭奪的時間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那么究竟該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呢?
寶寶會認為只要自己看到的、自己喜歡的、自己先拿到的就是自己的。她先坐上的秋千,當然希望能獲得滿足。
誰先拿到就歸誰先使用。因此,媽媽應該尊重孩子的合法權(quán)益,她先坐上的,如果沒有其他的規(guī)定,就不能強行要求她下來,否則以后她就會害怕謙讓。媽媽保護她的物權(quán),她才能學會不侵犯他人的物權(quán)。
媽媽可以嘗試勸說孩子分享:“秋千真是太有趣了,別的小朋友也喜歡,他等了很久??刹豢梢宰屗嬉粫??”讓她感受其他孩子焦急的心情。如果她愿意下來,一定要謝謝她:“謝謝你愿意跟小朋友分享,你看他們玩的多開心啊!”如果她不愿意,你也應當尊重她拒絕的權(quán)利。
作為媽媽肯定要面對輿論的壓力。那也沒有辦法,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向周圍的人群表示歉意吧:“對不起,孩子先坐上去,等她玩夠了就會下來。請你們耐心等待?!?/font>
媽媽還可以跟孩子商量:“這秋千是屬于大家的,小朋友們都有權(quán)利玩。每個人玩3分鐘?!陛喠魍婀餐婢?,使孩子學會等待,學會協(xié)商、合作。既然規(guī)定好了,那就得執(zhí)行,不論是誰都要遵守規(guī)定,3分鐘輪換。
有些孩子已經(jīng)獲得滿足,準備放棄了,一看到別的孩子想玩,反而不下來了。此時他的需求已經(jīng)不是玩具而是心理,你更應該讓他玩到自己下來為止。如果媽媽不插手,他獲得滿足就會離開。
這樣的事件對等待的孩子也是鍛煉,他通過等待培養(yǎng)了意志力,不愿等待他可以選擇其他的玩具,那么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培養(yǎng)起來了。
每位孩子都有在秋千上的經(jīng)歷,也都有等待的機會,這是常態(tài),媽媽不需要過于干涉。
相鄰博客
- 4-5歲孩子的社交能力 [2009-12-11 10:01:00]
- 遠離兒童社交敏感癥 [2009-12-11 10:03:00]
- 父母是孩子社交能力訓練師 [2009-12-11 10:23:00]
- 看電視有損孩子社交能力 [2009-12-11 10:28: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