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理解這些“反常”行為嗎?
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經(jīng)常會碰到這樣那樣困擾自己的問題,尤其是對還不能完全表達好自己意思的幼兒,有很多行為是不太能理解的,如愛拆東西、總重復聽一個故事,這些行為究竟表達著幼兒怎樣的心理?針對讀者來電反映比較集中的幼兒行為問題,我們特邀心理專家分析解答。
讀者:我兒子差兩個月就三歲了,這孩子有時挺聰明,可有時又很笨,比方說他自己正要脫鞋,這時你要是把鞋幫他脫下來,他就會大叫“不是這樣的”,然后再把鞋穿上,再自己脫下來,做事不知道拐彎。
專家分析:“笨”其實是孩子獨立性開始萌生
這位讀者的孩子并不是笨,而是獨立意識開始萌生,這對成長有很重要的意義。孩子渴望獨立完成某件事,一旦別人替他做了,就等于剝奪了他的一項權(quán)利,孩子會很生氣。
對兩三歲的孩子,獨立意識開始萌發(fā)時,家長可以做三件事:1.在孩子還沒有獨立意識時,試著給孩子留一部分獨立完成的空間,如幫孩子穿襪子,穿一半,留一半讓孩子自己往上拽襪管,這有利于引導孩子獨立做事的意識。2.當孩子想自己完成一件事,這件事對于孩子來說沒有危險時,要給孩子獨立的機會。3.如果家長怕孩子獨立做不好,有強行幫助的沖動時,不妨轉(zhuǎn)移一下注意力,做些其他的事情去。
讀者高女士:我兒子今年三歲,他簡直就是個“破壞大王”,給他買的玩具汽車沒幾臺是完好的,都被拆得七零八落,家里的小鬧鐘、油筆、小錄音機都被他拆過,怎么說都不聽。
專家分析:“破壞”體現(xiàn)探索欲和構(gòu)建欲
孩子在拆卸東西時,實際上也是一種學習。從成人的角度看,他是毀壞了一件物品,而實際上孩子是因為一種探索欲使然才去拆卸的,他渴望了解其中的“奧秘”,而且在拆后的再組裝過程中,也會滿足孩子的構(gòu)建欲。所以,父母不要輕易阻止孩子的探索、構(gòu)建過程。
家長要做的事:1.把不適合孩子拆卸的東西,如不安全的、名貴的東西,放到孩子碰不到的地方。2.開始時,盡量給孩子一些簡單的能拆卸的東西,有利于孩子再組裝,也增強了自信心。然后再從簡到繁,讓孩子進行拆卸。最適合幼兒拆卸的東西是各種積木,然后再到各種玩具車船小模型。
讀者:我的孩子兩歲,她總喜歡一遍遍地重復聽一首詩或一個故事,哪怕這個故事已經(jīng)講了四五遍,仍聽得津津有味,也不膩。
專家分析:“重復”可以給孩子帶來自信
重復聽,對大人來說是單純的,對孩子來說卻是復雜的。孩子的智力發(fā)展,不是知識在頭腦中的堆積,記住知識本身,而是通過刺激、記憶來促進腦部的發(fā)育。在重復過程中,每一遍孩子所理解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如第一遍孩子可能只聽詞語,第二遍孩子開始想象畫面等,故事是重復的,但孩子的感覺意向卻是不重復的。另外,孩子在聽熟悉的事物時,對事物的預見會給他們帶來信心與安全感。但有時過度的重復,也可能反映了孩子的一種依賴感和不安全感,家長要想想孩子有哪些情感缺失,如家長是不是跟孩子相處時間過少、親密度不夠。
讀者李先生:我和妻子很重視培養(yǎng)女兒的自理能力,女兒很小就讓她自己吃飯、穿衣,為了培養(yǎng)她的獨立性,才兩歲就把她送到幼兒園了,可孩子現(xiàn)在三歲多了,有時還是很黏人,經(jīng)常會讓我和妻子抱抱她。
專家分析:“自理”與依戀是兩回事
黏人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依戀,一種是依賴。依戀是孩子對父母表現(xiàn)出適度的親近,它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必經(jīng)階段,孩子從對父母的依戀中感受親情,青春期前正常依戀關(guān)系的建立有利于孩子今后人際關(guān)系的建立,孩子缺少一定的依戀,內(nèi)心會有不安全感、貧窮感、自卑感。因此,依戀和“自理”是兩回事,適當?shù)囊缿賹Τ砷L有利。而依賴則指孩子總是纏著父母,害怕適當?shù)姆蛛x,依賴不利于孩子獨立意識的建立。對于這樣的孩子,家長要逐步幫助孩子拉開彼此的距離,如原來可能從早到晚一直陪著孩子,現(xiàn)在每天有一定時間出去辦事或有意跟孩子分離一會,逐漸減輕孩子的依賴性。本報記者 李華
編后語
作為父母,越能了解孩子當前的狀態(tài),就越能使自己的教育切中要點,也能使孩子感到被認同的愉悅。平時,孩子們的一些做法,需要父母俯低視角細心地體會,而不宜用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就像是一本書的作者,父母越有興趣讀他的作品,他就越有動力將這本書寫得更加精彩。
相鄰博客
- 繪畫:與生俱來的自我語言表達方式 [2009-12-14 09:42:00]
- 三歲起培養(yǎng)孩子性別意識 [2009-12-14 09:44:00]
- 及時了解孩子行為背后原因 [2009-12-14 09:49:00]
- 寶寶從哪來的?爸媽照實說 [2009-12-14 09:5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