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攻擊”家長巧應對
2003年5月28日 13:47 《為了孩子》
孩子有打人、罵人之類的攻擊行為,急的是家長。不過,在著急上火之前,我勸您先認清——
孩子攻擊為哪般?
孩子的攻擊行為可分為兩種:工具性的攻擊和含有敵意的攻擊。
工具性的攻擊僅僅是為了達到一個目標,例如為了得到別人的玩具;含有敵意的攻擊則以損害他人為目的。3~7歲孩子的攻擊行為都不含敵意,屬于工具性的攻擊。
常用對策有偏頗
矯正孩子的攻擊行為,家長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懲罰。
這種權威式的高壓政策,常常會使不善于思考的孩子產(chǎn)生抵觸情緒,因而故意犯規(guī)、違拗父母。
另一種方法是暫時轉(zhuǎn)移注意力。例如:看見孩子在外面打架,便用哄騙的辦法把他拉到屋內(nèi)看電視。但是,由于孩子的攻擊性行為隨時都可能因為各種事情而“反復發(fā)作”,所以,這種方法只能收效一時,并不是一種控制、減少孩子攻擊行為的好辦法。
“第三類妙計”——擴散思維
矯正孩子的攻擊行為,家長不妨采用一種擴散思維的方法。
擴散思維又稱輻射思維、求異思維,它能幫助兒童開闊思路,尋找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在爭執(zhí)白熱化的時候,能為攻擊型的孩子提供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避免攻擊行為。
擴散思維應用實例
比如,當小明因為搶不到皮球而推倒小陽時,家長就可用擴散思維法幫助孩子思考:
“推倒小陽是得到皮球的一個辦法,但是,有沒有不推人就能得到球的辦法呢?好好想想,你會有辦法的!”
小明可能會有以下幾種回答:
“叫媽媽買一只皮球給我?!?/font>
“到有皮球的親戚家玩?!?/font>
“我們比誰跑得快,誰快誰先玩球”。
“我們可以一起玩皮球?!?/font>
“我拍球,他在旁邊數(shù)數(shù)?!?/font>
……
家長利用孩子提供的答案,一方面鍛煉了孩子的思維;另一方面,也讓孩子知道:解決爭端并不是只有“攻擊”一種方法。要知道:幼兒之所以會用攻擊行為對付別人,常常是因為沒有開動思維機器;而用擴散思維法訓練孩子,就能讓他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認識問題,思路一旦打開,就能輕而易舉地走出攻擊行為的死胡同。
家長備忘
在幫助孩子運用擴散思維時,家長須注意以下三點:
一、要持續(xù)不斷地推動孩子去思考,你可以這樣說:“不錯,你提出了一種好辦法,再想想看,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
二、孩子很可能說出一些不切實際的答案,這時家長不要著急,更不要輕易否定。因為否定會使孩子不敢再去想更多的辦法。只有家長的不斷鼓勵,才能使孩子愉快地找到答案,當有趣的答案越來越多時,孩子也會興奮不已。
三、在出現(xiàn)了大量答案后,家長要幫助孩子分析比較,讓他找出既有助于合作、又切實可行的方案。這時,家長要表揚孩子:“你找到了一個了不起的好辦法!”最后,要讓孩子自己去試試看,讓他親自看到“聰明思考”的成果,體會到不攻擊也能解決問題的欣喜。
●林明崖
相鄰博客
- 幫助孩子改正攻擊性行為 [2009-12-16 10:27:00]
- 解讀2歲寶寶的攻擊性行為 [2009-12-16 10:29:00]
- 孩子有攻擊性行為怎么辦 [2009-12-16 10:33:00]
- “寶寶攻擊手”—因愛而生 [2009-12-16 10:36: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