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一:家長看到孩子學習成績差的時候,表現的非常著急:你整天守著老師,不明白的地方怎么不問啊?可家長不知道,孩子成績差的原因恰恰是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不明白,所以根本就提不出問題來。
現象二:每次考完試發(fā)下試卷,就會聽見有些學生賣后悔藥:這個題我本來是選的A,交卷的時候,聽見有人說選B,我就改成B了,結果改錯了。正因為每次考試都會出現這種情況,所以每次考試之前,我會經常囑咐學生:只要是自己做出的的答案,除非真檢查出錯誤來了才改,否則一律不改,最后就是選錯了,也不后悔,說明自己某個知識點沒學好,正好可以督促自己再認真學學,避免下次再犯這樣的錯誤。相反,如果聽了別人的當時改對了,發(fā)下試卷以后就會疏忽對這一題“追根究底”,下次再遇到,還是不會。
以上兩種現象反映的是同一個問題:孩子不會獨立思考問題。
孩子獨立思考問題是一種習慣,僅僅靠老師在學校里培養(yǎng)遠遠不夠,家長也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到底怎么培養(yǎng)呢?我給大家提幾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孩子學習,父母不要當陪讀。有好多父母,孩子學習的時候,喜歡陪在孩子身邊,所以孩子一遇到問題,就很自然地會向父母求救,如果父母不假思索地告訴孩子,慢慢地,孩子就形成了依賴心理,再家指望父母,在學校依靠同學。
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最好引導孩子自己找到答案。去年春節(jié),一位農村的親戚帶著5歲的兒子來我家玩兒,孩子在屋里玩兒了一會兒,跑過來問我:阿姨,屋里這么暖和,怎么我也沒有看見暖氣片在哪兒?。课耶敃r一聽孩子提的問題,覺得這孩子太可愛了,就告訴他:既然你這么聰明,自己找找看。他先摸摸墻,又摸摸地板,然后問我:地上這么熱,暖氣片不會在地里面吧?我這才告訴他地暖是怎么回事。結果,整頓飯他都問這問那,老順著我的“竿”往上爬,好玩兒極了。其實,每個孩子都喜歡好奇,都愛發(fā)問,在大人看來孩子提的問題再可笑,孩子也是動了小腦袋瓜兒提出來的。所以家長也不要打消孩子的積極性,要引導孩子一步一步地思考,知心姐姐盧勤說過:做一個善解人意的媽媽,或一個會引導的爸爸,教孩子學會思考,比給孩子一座金山還重要。
孩子完成作業(yè),不要只講數量,不講質量,有的家長看到孩子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以后還有時間,就又給孩子買來大考卷,讓孩子做,為了檢查孩子完全作業(yè)的情況,也常這么問:你做了多少題了,你讀了多少書了。實際上,孩子學習質量高不高,不在于孩子做了多少題目,如果孩子做十個錯八個,還不如孩子做一個對一個的效果好。
為了避免孩子“一聽就懂,一做就錯,人云亦云,眼高手低”的毛病,我們要培養(yǎng)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相鄰博客
- 把最賞識孩子的一點告訴孩子 [2009-12-04 10:17:00]
- 讀書,不僅僅是為了教育孩子 [2010-02-06 21:26:00]
- 有哪位朋友能幫我個忙 [2010-02-23 13:05:00]
- 培養(yǎng)興趣是家庭教育第一要務 [2010-02-26 15:34: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