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孩子伴隨我的成長
導讀:2008給我更多的不是我離開孩子的折磨,是我孩子給我的鼓勵,她給我的信念,和我們共同信念里的成長。
信念 2008年,經(jīng)歷了那么多事情,我們的內(nèi)心之所以溫暖,是因為我們在這么多的起伏坎坷之中,屢屢的體會到悲傷和蒼涼,所以支撐我們的理由有很多,我特別想說說一個詞——信念。
很多年前,我第一次進西藏的時候,第一次到拉薩,進巴闊街的大昭寺,,有一座很小很小的佛像給我印象特別深,是一座純金的觀音,很小,非常美麗,供在大昭寺的一個角上,也有很多人過去上香。我不知道它的來由,我就問那里的主持,供這么一個小佛有什么故事嗎?他說在巴闊街上有一對夫婦家境非常殷實,但是他們?nèi)硕〔煌?,兩個人都年過半百了,只有一個不到十歲的小女兒,奉為掌上明珠。有一天呢,他們家的木結構的大房子意外失火了,這一對夫婦都跑出來了,但是孩子沒出來,這兩個人就萬念俱灰,他們也不可能再有孩子了,所以他們就傾盡家財,捐了這座金色的小觀音。這兩口子在巴闊街上做手工,然后來賣那些手串的珠子,做一些小飾品,過著極其貧寒的日子,收入極其微薄,但是每天的下午四五點鐘,他們兩個會到供著小佛像的角落里,然后靜靜的看一會兒那個小觀音他們再走。 地震中,我印象很深的是北川中學的校長劉亞春,我在第一次到北川中學的時候就知道他全家都殉難了,后來我聽到他自己講,他說,我是一個外鄉(xiāng)人,我18歲來到這里的時候一個書生拿著一個小皮箱,里面放著幾本書而已。我在這個地方談戀愛、成家、有孩子,我到了這個學校做一個年輕的老師,然后看著一座座樓建起來,看著學生從幾百到上千,到兩千多接近三千。但是到北川縣城封城的那一年,我離開的時候我又是一個人,一個小箱子,里面幾本書而已,我的兒子沒有了,我的妻子沒有了,我看到那個教學樓在我眼前塌了,我的很多學生也沒有了。但是這一次走,我一定還會再回來,我會在這里眼看著北川中學再建起來。 其實劉亞春校長說這句話的時候我看到他小小的身軀里充滿了力量,一種巨大的力量,那種力量是超乎想象的,我想那就是因為信念,這個外鄉(xiāng)人不會離去,他要用他的信念去完成一次重建。我第一次跟他見面我設想了很久我怎么跟他說話,我安慰他嗎?我勸他嗎?我說什么都是蒼白的,但我沒想到他第一次見到我他握著我的手朗聲大笑,他說,于丹老師,我給你說說我北川中學考上你北師大的都在哪個系,現(xiàn)在是讀本科還是上研究生,他們在哪兒哪兒哪兒,叫什么名字,如數(shù)家珍,朗朗的笑著,做了這個開場。這個時候我就在想,信念真好啊,信念讓我們每個人都能修復生命。 孩子伴隨我的成長 我的孩子現(xiàn)在三歲半,但我還是覺得2008是她長得特別快的一年。5月份的時候她還不滿3歲,這之前我每次給他她童話我都刻意回避什么是死亡,我講賣火柴的小女孩我不敢講她最后凍死了,我講灰姑娘和白雪公主我不敢講他們是因為媽媽死了才有后媽,我老不敢講死亡,直到地震的時候,我覺得不能回避了。地震之后第四天,早晨陽光特別燦爛,我坐在沙發(fā)上跟她聊天,我說,你知道地震了嗎?她很安靜的說媽媽我知道。 |
后來我覺得可以了,我說你去上學吧。她就跑了,到門廳她突然站住沒有換鞋,她又跑回來趴在我的大腿上,把小臉貼著我,她說媽媽,我再跟你待一會兒吧。那時候我心里特別軟,她忽然懂了永遠永遠看不見這件事可能離我們很近。
2008給我更多的不是我離開孩子的折磨,是我孩子給我的鼓勵,她給我的信念,和我們共同信念里的成長。
經(jīng)典是不朽的
所謂精典,就是那些在歲月磨洗之中顛撲不破的內(nèi)容,其實我想真正中國人的精典也在2008年誕生。我一直覺得文化是個動詞,它是生生不息的,它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它是我們每個人修復生命、建立信仰、整個鐘其一生你的思想和行為。我們所有需要的東西在今天被重新喚醒了。
中國人寫仁字四劃,民間說法二人成仁,有人跟人在一起的關系相互支撐,互相有一種扶持和仁愛,這才構成人,一個人獨立的永遠構不成仁愛,但是有誰比2008年更體會到仁者愛人這句話,多樸素呀,不需要位高權重,需要的就是簡簡單單。
覺得真正的精典是活在當下的,真正的精典正在今天建立、傳送。我們說一千年前,兩千年前的文化是不朽的,再過一千年、兩千年,這個民族會說,公元2008,中國人是不朽的。http://edu.pcbaby.com.cn/family/0901/359191_1.html
相鄰博客
- 兒童6歲前接受正規(guī)教育有害無益 [2009-12-08 00:27:00]
- 單身媽媽教子須知 [2009-12-08 00:34:00]
- 兩道選擇題 [2009-12-09 10:33:00]
- 討論話題:如何理解“沒有懲罰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2009-12-09 13:11: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