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tài)度vs能力
在關系中,態(tài)度比能力重要。
我是從2001年做親子教育的,那時候我的能力肯定不如現(xiàn)在好,但是用心做,是從人家的需要著想,結果就是現(xiàn)在還是朋友,彼此都有情分在。倘若我以“專家”的姿態(tài)“告訴”“提醒”“幫助”人家,大概早就不聯(lián)系了。
親子關系也一樣。父母不一定就總比孩子強,孩子想學的父母也不一定會,這本身并不讓孩子失望,相反如果父母坦率的承認自己不會、不行,孩子還會從這個態(tài)度中獲得滋養(yǎng)和鼓勵,親子關系就會因此親密。倘若父母不敢正視自己的不足不是,又總是標榜自己,或者催逼孩子做到父母沒有做到的。孩子不僅沒有進取的動力,也會對父母有很大的失望,從而關系上開始疏離。
關鍵看“誰”說
比如“父母于子無恩”,如果是子女說,那就是忤逆不孝,父母生下自己就是給自己最大的機會,當然有恩。如果父母說,那就特別好,不以養(yǎng)育之恩自居,事實上,孩子是被自己邀請到這個世界上來的,自己不過是人類繁衍鏈條上的一環(huán),沒什么確切的恩情可居。
再比如“感恩父母”,如果是子女說,就特別好。如果是父母說,味道就是討債,讓孩子不好反駁,但內心是不舒服的,遠離的,愿意盡義務,但情感不會在義務里。
無論是誰,對別人說:
“我這是為你好,你知道么”
“我為你付出了好多,你知道么”
“我這么關心你,你懂么”
聽到的人都會覺得自己不感激好像不合適,但是內心必然沖突。因為真地對別人好,是不覺得對別人好的。比如說行善,只要你意識到你在行善,你就肯定不是行善,而是滿足你自己的某種需要,這種需要可能是“這樣做了你心里舒服”“借此把自己歸為好人”“顯擺自己有多好”,真正的好人會讓別人忘記他,會自然而然的想“我沒做什么呀,人不都是這樣么”。
所以,“我這是為你好,你知道么”“我為你付出了好多,你知道么”“我這么關心你,你懂么”,這些話是要別人講才算數(shù)的,自己講就是討債和強加,是一種明明是滿足自己的需要又要別人感恩戴德的無賴。
親子關系中,父母愛孩子是因為他是自己的孩子才愛,而不是因為愛孩子這個人,然后口口聲聲的訴苦、討債,就是無賴行為了。
真正的愛和對別人好,是不需要自己強調的,對方會很敏感的感覺到,人太能感到別人愛不愛自己了,從生下來就敏感得要命,因為那關乎生存。如果你只是愛對方,而不是通過“愛”來滿足自己某一個目的,對方是一下子就能感覺到的。
言行的對應
做到不一定說,沒做到最好別說。
做到可以說,但不需要都說。有的時候做到就說,會給人顯擺的感覺,這樣的做往往是做給人看,要是做給自己就不那么需要說給別人聽了?,F(xiàn)在這個社會比較拜金,我們老家是農村,我有一個叔叔,剛剛在公路旁邊拆了原來的房子蓋了兩層小樓,是努著蓋的,而拆的房子其實很闊很新,就是典型的那種“自己有錢還不行,讓別人覺得我有錢才行”。
沒做到最好別說。
也不是不能說,象馬云那樣口出狂言自己還真能實現(xiàn),那是真牛,但這種情況是少見的。口口聲聲地說一個標準或者結果,自己實際行動對不上,反而降低了自己信譽,讓人家失望,結果讓自己難做,這是最普遍的。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說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做不到甚至也沒想做,但是通過標榜、許諾來提升自己的形象或者拉近和別人關系,這種情況注定以失敗告終,常常眾叛親離,連個朋友都沒有。
預設
這個感悟來自于一次去心里沙龍的經(jīng)歷。自己是第一次到那個地方去,然后那里的老師先是給我介紹了一些基本的知識和注意事項,我連說,明白明白。然后開始做沙盤,這個過程中,那位老師又說了很多指導性的話,我從開始的不耐煩到生氣,我就說:你剛才說的一切我沒有一點不知道,你怎么可以斷定我呢?我覺得你預設我是一個新手,什么都不懂,而且犯了常見的錯誤。
當時在場的還有幾個人,他們對我這樣對待“權威”很驚訝。很好的是,這位老師因此開始傾聽,這是挺難的,一般人會覺得在自己的地盤上“威嚴”得到了挑戰(zhàn)。
接下來,我們就開始了平等的探討“預設”的來源。
其一預設與角色有關。比如你作為演講者站在臺上,很容易預設自己權威,仿佛下面的人都不如你;比如你作為一個場合的主導人,很容易預設別人不如你。其實,角色是暫時的表面的,弟子未必不如試,聽課的也未必比講課的水平低。
其二,預設常常發(fā)生在有了一定的基礎后。比如我做親子教育,一開始是不敢預設的,因為自己懂得少。慢慢有了一些經(jīng)驗,見過了一些類型,有了一定的自信,這時候,就很容易預設了,人家剛一開口,就打斷人家,說你別說了,你這種情況我見過,你不用說了,我明白你。
這就好比開車,剛開始人技術不熟練,不敢亂開,開了一兩年,有了一定經(jīng)驗后,就不那么小心了。如果再開幾年,因為經(jīng)見的多,又開始小心,很多老司機就是越開越小心,因為見果的意外太多了,這才是真正的成熟期。
結合到親子關系,也是非常容易產生預設的,父母覺得自己是權威是大人,特別有資格“教”孩子“幫”孩子,自己是過來人,不用聽就“懂”孩子。這就是父母不成熟的表現(xiàn)。
有些情況和教育觀有關系,比如信奉“孩子是一張白紙”,教什么,傳遞什么,孩子就呈現(xiàn)什么。其實這種教育觀只看到了環(huán)境影響的作用,而忽視了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主體性,孩子天然就有自己的精神胚胎,有自己的個性傾向,有自己的認知風格,就象他的身體是獨一無二的一樣,他的心靈也是獨一無二的,遠遠不是“一張白紙”。
合理化
因為一個朋友的關系,最近常常想到一個詞“合理化”。所謂“合理化”,就是對一件不好接受的事情,想一個理由或者解釋使之變得可以理解和接受。比如,老婆和我溝通不好,我就想,理解是很難的,溝通不好挺正常的。這樣我就不會因為和老婆溝通不好而失望和痛苦了。
“合理化”不是一個貶義詞。我發(fā)現(xiàn)很多貶義詞和所謂褒義詞都是中性的,比如自我感覺良好,小時候被大人批的時候,這是一個諷刺的詞,可是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這個詞是多么重要,自我感覺好,就是自愛和自信啊,難道人非得小心翼翼、謙卑到刻意甚至輕佻么?
合理化的好處是適應、放下、自保,不好就是不作為,背后大多時候是適應性的改變。前兩天和朋友談到適應性改變和成長性改變,最后達成共識,適應性改變常常是成長性改變的基礎,在特定的階段適應性改變是必要的,沒有人能完全杜絕適應性改變。但適應性改變也常讓人為了安全而不去覺察和嘗試,形成慣性,從而又妨礙了成長。
合理化是人自我保護的常見方法,是一種強大的本能,任何一種成功的適應背后都有合理化,合理化防止我們受傷、痛,讓我們能夠順利的生存下來,是一個應該深深感謝的資源。我大概就是合理化的能力弱,才有那么多的痛和放不下。但是合理化能力弱的好處就是促使我行動,尋找和追求。
學習和成長
成長的路徑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從教育上來講,有的人信奉蒙臺索利,有的人推崇華德福,有的人喜歡夏山學校,而我最近則迷戀薩提亞。
走哪條路都可以,關鍵在于怎么走。歸根結底要處理到一個人和自己關系,自己和現(xiàn)實的關系。
走哪條路都沒什么值得炫耀的,什么都不信自己整合探索也沒什么值得炫耀的。關鍵在于你做得怎么樣,是否能真誠的、敞開的面對自己和現(xiàn)實。如果是選擇性的看、聽和知道,那無論信奉什么都幫不到這個人太多。
學習是好的,成長是好的。但是學習也可能“未受其益,先受其損”,成長也可能“貌似成長實則原地打轉”。我覺得看一個人是否成長了,可以注意他是否更加真實,是否對人對自己對事情富有感情。
ps:
相鄰博客
- “小胖墩”多自卑焦慮 [2010-01-18 01:25:00]
- 帶著愛,與孩子同行 [2010-01-18 01:28:00]
- 在規(guī)則中給孩子自由 [2010-01-22 13:22:00]
- 走進孩子心靈的最佳方式 [2010-01-27 22:55: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