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調(diào)教育: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2)
作者:安君楊 出版社:陜西人民出版社
晚宴似乎傳達了這樣的信息,中國的企業(yè)家們——短短20年來積聚起的富豪們,已不滿足于以“富”為榮,而渴望提升品位,由“富”到“貴”了。而這種趨勢正在社會上蔓延開來。事實上,“貴族”“精英”正在成為我們社會中的流行詞匯,似乎“貴族”“精英”就是那些住豪宅、開好車、一擲千金的富人,是全社會追求的目標。正是這樣的流行,為精英式、貴族式教育鳴鑼開道,大中城市里的所謂國際化的天價學(xué)校、培訓(xùn)班越來越多,有沒有培養(yǎng)出真正的貴族還有待驗證,倒是先掀起了一股“學(xué)費攀比風(fēng)”,殃及普通家庭也背上了沉重的教育負擔(dān)。
然而,“貴族”“精英”到底是什么呢?是旅游鞋800塊以下不穿,化妝品非蘭寇、倩碧不抹,筆記本燒壞一個再來一個的“上等人做派”嗎?是說話時不時迸出英文單詞,生活洋溢著英倫情調(diào)的“貴族范兒”嗎?還是穿新鞋走舊路,到昔日的貴族中尋找榜樣,汲取“營養(yǎng)”,討得榮光呢?更值得思考的是,如果我們從單單的一個經(jīng)濟角度去評價社會,熱衷于高人一等的貴族身份,我們的教育又將落腳于何處呢?
美國人保羅?福塞爾在他的著作《格調(diào)》里說:“一張口,我就能了解你?!彼麑δ切└缓纻兤炔患按貙で笈c自己財富相稱的身份標示的行為冷嘲熱諷,在他看來,金錢并不能提高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有時反而恰恰暴露了他的虛榮、自大、粗俗與缺少品味,而這通過一個人的說話習(xí)慣就能體現(xiàn)出來。那么,什么才是評價一個人最有力的依據(jù)呢?福塞爾認為是“格調(diào)”,也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流露出的那些智慧和品質(zhì)。這種格調(diào)與一個人的教養(yǎng)和品味有關(guān),而與金錢無關(guān);它能使人獲得普遍的認可、尊重和欣賞,因而真正地提高社會地位。針對這種思想,福塞爾提出了“X階層”的概念,即指那些有品味、有創(chuàng)造力、有思想、有影響力、生活得體但并不一定富有的階層。
這或許給我們提了個醒。時下對于“貴族”“精英”的追捧,其實契合了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中對“人上人”的追求,但目前對下一代的這種教育路子走得對不對,要取決于我們對“貴族”“精英”等等概念本身的理解。如果“貴族”“精英”是指那種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具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品格,能在社會生活中“知行合一”,以不凡的智慧與才能踐行理想的人士,那么自然,我們應(yīng)該培養(yǎng)這種人才,我們的教育也是高格調(diào)的教育。但推崇“國外的就是先進的”“貴的就是一流的”理念,并將之與“貴族”“精英”的目標聯(lián)系起來,恐怕是一種教育的誤導(dǎo)。難道創(chuàng)辦“一流教育”就需要“一流學(xué)費”?難道學(xué)會了奢華優(yōu)雅的社交生活就等于掌握了精英的核心素質(zhì)?難道國外的教育理念就是“國際化的教育眼光”?難道制造脫離目前中國實際的教育鴻溝就能培養(yǎng)出高人一等的人才?我們有理由質(zhì)疑,這樣的教育是否本末倒置了。
含糊之辭可以省略,概念應(yīng)該厘清。家長們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然而在教育的問題上,畢竟內(nèi)涵比包裝更重要,格調(diào)比財富更關(guān)鍵。成功的教育不是只要從父母的口袋里掏錢就可以辦到的,而需要傾注愛心和努力;對孩子來說,擁有“獨立之精神”以及開放多元的品質(zhì)顯然比“貴族腔”“精英狀”重要的多。一味地把教育引向貴族化、奢侈化,怕是對下一代來說,膨脹的只是對物質(zhì)的追求,喪失的卻是做人的格調(diào),這是很嚴重的后果,不能不引起警覺。否則像明明們一樣,以為消費是最高的價值,一張口,也就露了餡。
培養(yǎng)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
電影《泰坦尼克》里有一個胖胖的美國女人,她的丈夫在西部淘金發(fā)了財,她打扮得珠光寶氣,混跡于頭等艙的上流人之間,但卻得不到他們的完全認同。私下里,他們都帶著非常微妙的神情戲稱她為“newmoney”。什么是“newmoney”?翻譯成中文,大概介于“暴發(fā)戶”與“新貴”之間。這讓人想起那句老話,“培養(yǎng)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其實,是不是貴族倒不那么要緊(正如前文所言,對貴族身份的熱衷,在時下的中國,并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但是這也從一個側(cè)面說明,改變一個人的格調(diào)絕非易事,不可能短期內(nèi)就可以養(yǎng)就,而需要培植和蓄養(yǎng),多半是在優(yōu)勢的文化教育環(huán)境中熏陶出來的。
對于這一點,明明媽媽深有感觸。“有一次,同事興沖沖地買回一個“奧特曼”玩具,玩具制造很精美,可同事說,這是仿制品,價格比正品便宜了三分之二?!毕襁@樣的仿制品在明明的同學(xué)中很流行,因為玩具從質(zhì)地、做工上看跟正品沒有很大的差別,幾乎達到以假亂真,對于經(jīng)濟條件一般的家庭而言,可以說是“相當實惠的選擇”。但是明明媽媽堅持給孩子買正品“奧特曼”,“明明只有9歲,他不明白為什么媽媽要花更多的錢去買‘同樣的東西’,以至于他不能跟同學(xué)一樣擁有更多的玩具。我該怎么對孩子解釋呢?”
一方面,“價廉物美”的仿制品具有如此巨大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國際化的一流教育”也打破了它的神話。出現(xiàn)問題的恰恰是開篇所提到的幼兒“EMBA”。據(jù)中國駐美大使館一位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資深外交官指出,幼兒“EMBA”在美國即使有也絕對不是主流,“不宜提倡,更不宜炒作”,并且兒童早期教育的模式在國際教育界都還沒有定論;而來自美國的兒童早期教育領(lǐng)域的權(quán)威楊一鳴博士則干脆表示,美國沒有幼兒EMBA項目,她也從來沒有聽說過,這樣的兒童早期教育“可以說走歪了,走上了一條斜路”。一個在美國“即使有也絕不是主流”的兒童教育項目,緣何受到中國家長的追捧?這的確令人費解。
現(xiàn)實社會中缺乏格調(diào)的氛圍,這無疑是可怕的事情。因為它意味著我們的教育中缺少格調(diào)的養(yǎng)分,我們不能給下一代提供培育格調(diào)的土壤。這恐怕才是問題的關(guān)鍵所在。試想,如果物質(zhì)的富裕掩蓋了精神的貧乏,感官的享樂取代了思想的追求,低俗的時尚排擠了高雅的趣味……下一代(甚至包括我們)不知道消費之外還有更高的價值,不知道人生意義是什么,不能成為健全的、時代的人,又怎么可能取得和享受真正的成功?這樣一來,所謂“貴族”也好,“精英”也罷,都不過是“鏡中月”“水中花”罷了!
然而這樣想或許有些悲觀了。——好在荀子說,格調(diào)并非高不可攀,只要努力學(xué)習(xí)就可以達到:“涂之人百姓,積善而全盡,謂之圣人。”暴露在人們面前的這些文化生態(tài)失衡、人文精神缺失的現(xiàn)象,也許是中國社會走向更高文明和進步的代價。也許經(jīng)歷一段時間的沉淀、豐富和升華,我們的社會將源于幼稚而止于成熟,源于虛榮而止于實際。無論如何,中國文化歷來就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觀念,以及“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吐故納新,這對我們多少是一種安慰。時至今日,借助“格調(diào)”來追尋教育乃至生命的意義,不管對于我們,還是天真無邪的孩子,都還不算太晚。
相鄰博客
- 初中學(xué)生家長如何引導(dǎo)孩子學(xué)習(xí)(李穎) [2010-01-28 20:45:00]
- 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1) [2010-01-29 00:03:00]
- 于丹《莊子》心得 [2010-01-29 00:31:00]
- 于丹《論語》心得 [2010-01-29 00:39: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