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家庭為了培養(yǎng)孩子獨立生活能力,鼓勵他們通過勞動賺點零花錢,也借此培養(yǎng)孩子勞動觀念,了解金錢來之不易。“小福利”調(diào)動孩子積極性,無可厚非。但上述報道中的小學生,洗碗一次60元,拖地一次200元,酬勞跟天價差不多,顯然不合適,更不合理。要知道,每天干活數(shù)小時的洗碗工和清潔工,其月工資不過千元左右,而孩子卻能輕易獲取“天價酬勞”,體會不到“粒粒皆辛苦”。這種獎勵,反而客觀上抬高了激勵“價碼”和孩子“胃口”,不利于其正確勞動觀和金錢觀的形成。
心理學有一種“過度理由效應(yīng)”,是指用更多的報酬和獎勵刺激內(nèi)在行為,使其發(fā)生變化,一旦獎勵停止,行為將失去動力。
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家長希望孩子學習進步,往往借用各類物質(zhì)“誘惑”。比如,考到第幾名,買個禮品,吃個大餐,出國旅游,等等。短期看來,這能夠起到激勵和刺激作用,但長此以往,孩子進步和能力培養(yǎng)的動力都建立在物質(zhì)獎勵基礎(chǔ)上,一旦獎勵被撤銷或減少,他們便可能失去興趣,不再努力。
與物質(zhì)獎勵相比,親情獎勵更可貴。一本筆記本、幾元零花錢也許對小學低年級孩子更有激勵作用,而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們更在乎精神滿足。他們最渴望的未必是錢,可能就是一次踏青郊游、家庭聚餐,又或者是和父母平等對話等,這樣的“獎勵”更讓人溫暖,催人上進。(彭薇 原題:過猶不及的激勵)
相鄰博客
- 如何在孩子玩耍中開展早教 [2010-02-26 13:42:00]
- 2-3歲幼兒智力與體能的訓練菜單 [2010-02-26 13:52:00]
- 杰出父母的“有所為和有所不為” [2010-02-26 17:59:00]
- 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 [2010-02-26 18:06:00]
最近訪客